沉浸式体验: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尝试

作者: 张云波

摘  要:革命文化内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革命文化内容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生活经历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沉浸式体验是提升其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内容,深度共鸣革命情感,深刻感悟革命精神。具体方式有:在内心补白中感受革命人物的品质,在研读地图中深入革命时空的场景,在故事分享中体会革命精神的内涵,在角色代入中体认革命情感的延续。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沉浸式体验;革命文化内容

*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编号:CZK-Z2022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革命文化内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关键。革命文化内容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生活经历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教学中,教师常采用音视频播放、场馆参观、资料收集等方式,但依然发现教学常常陷入隔靴搔痒的困境。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能够知晓历史事件、丰富历史知识,但是很难与这些历史事件、革命人物产生共鸣,形成自我认识和进行自我指导,对党和国家、民族产生高度认同与向往。笔者在不断实践中发现,沉浸式体验不失为突破困境、提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这里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指红色场馆参观、电子博物馆浏览等外在物理空间、

知识介绍的沉浸式体验,更是指学生内在的心理、精神、情感等沉浸式体验,即跨越时空距离,完全投入革命事件,触摸革命脉搏,感知革命人物,从而深刻地感悟革命内涵与革命精神的一种体验方式。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内容,深度共鸣革命情感,深刻感悟革命精神。

一、在内心补白中感受革命人物的品质

内心独白反映着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引导着一个人的行动。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革命者常常会陷入危险的境地,甚至面临生与死的挑战。在这样特殊的时刻,他们的内心活动我们无从得知。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革命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让学生感受革命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比如,台儿庄战役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台儿庄对中国整个抗日战争局势的关键作用与当时中国军队所处的艰难境地:台儿庄是山东省峰县的一个小镇(今属枣庄市),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为实现夺取徐州、占领我国抗战中心城市武汉的目标,分别由津浦线南段、北段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为保卫徐州,中国军队进驻台儿庄与日军决战。随着形势的发展,台儿庄之战愈演愈烈,几乎每条巷子都要几经争夺。激烈的拉锯战,使台儿庄一片火光,满目尸横。此时此刻,摆在中国军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撤,保全剩余力量;守,很可能全军覆灭。视频在这里戛然而止,教师适时发问:“撤还是守,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中国军人,你会怎样选择?请说说你内心的选择。”学生进入这一情境,设身处地地思考中国军人的选择,感受中国军人这一刻的心理活动,纷纷说出军队领导者和普通战士的心理活动,还有学生总结出将士们“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决绝心态。接着,教师播放了第二段视频:生死三日的决战。在中国军队的坚守下,最终台儿庄大捷,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听着人民的欢呼声,看着战士将胜利的旗帜插上城墙,学生的表情是喜悦、崇敬的。此时,教师说:“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话要说。”学生非常激动,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悟到中国军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学内容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展开的想象,进行人物情感、心理、语言的合理补白,将历史时刻和人物心境“化虚为实”,使学生更能感悟革命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在研读地图中深入革命时空的场景

地图是革命文化内容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素材之一。一份具有历史背景的地图,是一段岁月的讲述者与见证者。组织学生研读地图,体会一个标记、一个箭头背后

的烽火岁月,能帮助学生深入革命时空的场景。

比如,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教学时,教师先介绍了百团大战的背景,接着出示了一幅百团大战的作战图,请学生小组合作,认真研读这张地图并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认真研读地图,结合图注、图释发现了百团大战时间长达4个多月,大大小小的战斗共计1824次,拔掉敌人的据点2900多个,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百团大战时间之长、战斗次数之多、成果之大令学生震惊。教师适时引导:“望着地图上的这一个个标记,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此刻,地图上的标记鲜活起来,变成了一次次硝烟弥漫,一场场血拼肉搏。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和曾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情节,感受着战士们每一次战斗中的细心筹谋和顽强拼搏。

地图研读这一沉浸式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从而自主形成自己的认知。

三、在故事分享中体会革命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上,不仅有英雄群像,更有一个个令人椎心饮泣、肃然起敬的英雄个体。教师应组织学生了解英雄故事,开展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在英雄个体身上体悟国家命运与人民个体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革命精神的内涵。

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故事里的抗战”分享会。

有的学生分享了赵一曼的一封遗书,在遗书中读出了赵一曼面对民族大义,毅然选择死亡的决然;有的学生呈现了八女投江的纪念群雕图,为八名女战士宁死不屈、壮烈殉国而动容;还有的学生展示了杨靖宇、左权、吉鸿昌、佟麟阁、张自忠的英勇事迹……一个个不同的英烈故事背后,演奏的是同一首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这时,教师说:“英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血肉换来了我们的和平与安宁。活在当下的你,想要对英烈们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来一场与烈士们的隔空对话。”学生书写着所思所悟:“山河无恙,吾辈自强”“追随你们的脚步,成为照亮未来的光”……字字句句表达着对先烈的纪念与敬仰,更表达着守护山河、振兴中华的决心。“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伟大的革命精神在故事分享中得以弘扬和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故事分享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故事定位,向学生布置核心任务;其次,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挑选典型事例,必要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讲述进行指导,以确保故事分享动情入境,入脑入心;最后,故事分享结束,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达成故事动情、故事明理的教学目标。

四、在角色代入中体认革命情感的延续

这里的角色代入,是指学生以历史角色代入历史情境。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学生旁观者的身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形成知识的建构,体认革命情感的当代延续。

比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播放了日军在华烧杀抢掠的视频,引导学生:“看到这惨烈的一幕幕,假如你身处那个时代,你会怎样想,怎样做?选择一种身份说一说。”学生纷纷代入华侨、妇女、儿童、工人、企业家、进步青年、文艺工作者、战地记者等多种角色进行了表达。那么,这些民众在祖国危难的时刻做了些什么?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身份重新组成学习小组,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类民众当时的所作所为。这时,他们就是华侨,就是妇女,就是儿童团的一员,讲述了民众声援抗战、捐资助饷、回国从戎、宣传抗日、侦察敌情等方面的特殊贡献。教师继续追问:“各位华侨,如今国土沦丧、山河破碎,你为什么要放弃和平、安逸的生活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呢?”“邓玉芬妈妈,您的丈夫和5个孩子都在抗战前线牺牲了,您为什么还要去支援抗战呢?”“孩子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一二岁的你们奔走前线放哨、送鸡毛信,难道不害怕吗?”振聋发聩的追问,直击人物内心。学生代入角色进行回答,感受到千千万万热血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存亡疾声呐喊的强烈意愿,在心中激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角色代入的方式能促进学生在融入角色的过程中产生高度共情,从而在认知和情感上与教育内容产生共鸣,实现思想上的高度认同与道德上的高度内化。

沉浸式体验这一教学方式,通过多途径体验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完全投入情境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精神世界的自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