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课堂”如何助力思维进阶

作者: 孙静

摘 要:“百思课堂”以百问、百探、百争、百放四个环节,助力学生的思维进阶。语文学科的“百思课堂”,要能激活思维、发散思维、提升思维、延展思维,让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高峰体验”。“百思课堂”不能成为少数学生展示的舞台,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即时反馈与生成,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式,时刻注重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思维互动,真正助力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百思课堂;小学语文;思维进阶

“百思课堂”以百问、百探、百争、百放四个环节,助力学生的思维进阶。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介绍语文学科的“百思课堂”如何激活、发散、提升、延展思维,让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高峰体验”。

一、百问——激活思维

“百思课堂”将课堂中的“问”用透、用活,从教师的巧妙设问到学生的生发疑问,无不是对学生思维的激活。

(一)教师巧问

这里的巧问,是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问,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一课时,就巧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师 你家住在几楼?

生 住在6楼。

师 还有比他住得更高的吗?

生 我住在34楼。

师 你站在高楼上面有什么感觉?

生 看着下面的车和人,感觉像玩具似的。

生 我觉得有点恐惧。

师 我们一般人都会这样,站在高楼往下看,恐惧紧张。但是我们古代有个大诗人跟我们不一样,他站在高楼不是往下看,他往哪里看?他站在高楼上是不是吓得腿发抖?他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他也站在高楼上,他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

……

孙双金校长问学生家住几楼,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引向这首诗的学习。学生的经验都是站在高处向下看,而诗人李白却是往天上看,跟大家不一样。这样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对这首诗充满兴趣;同时,往天上看,想象天上神仙的内容,也符合李白“仙”的气质。

(二)学生发问

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提出问题会更加逼近学习的本质。学生如果既有提问意识,又有追问能力,那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百思课堂”会为学生提供生发疑问的空间。比如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教师依托“课前研学单”启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生 这篇课文的排版与以往的课文不太一样,为什么要分成两个部分?

生 我不明白毛主席为什么不把儿子的尸骨运回国?

生 毛主席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前线去?难道他不知道战场上危险重重吗?

生 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的噩耗,一直都不说话,难道他不悲伤吗?人悲伤时不是应该大声哭出来吗?

……

师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们上课前的疑惑解开了吗?

生 我明白了,毛主席不但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主席。作为主席,他不能搞特殊。

生 我知道了这篇课文的排版与四年级学习的课文《小英雄雨来》相似,用“一”“二”来划分,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讲听闻噩耗,伤心欲绝,第二个部分讲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签字。这样安排,文章内容更加清楚。

……

认知如圆。圆满的回答容易让人把脑袋缩进圆内,而提问则是叫人把脑袋探向圆外。“百思课堂”借助“课前研学单”,让学生课前生疑、课中解惑,思维的火花一直闪烁。

二、百探——发散思维

“百探”环节,学生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有了“百问”的铺垫,“百探”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发散的过程。

以文本之间的比读为例,要依托文本语言适时适量地引入其他文字资源,实现从“一句”到“一篇”再到“一本”乃至“一类”的过渡。如教师执教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片段:

师 小朋友们,我们把课文里的小画家画的画换一换可不可以呢?我们让小鸡画枫叶,小鸭画月牙,好不好?

生 不好不好,它们都是用自己的脚画画的,小鸡的脚印是竹叶形状的,只能画竹叶,小鸭的脚印是枫叶形状的,画出来的就是枫叶。

师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你还知道哪些雪地小画家呢?

生 小羊的脚印像元宝。

生 大鹅的脚印像雨伞。

生 小猫的脚印像梅花。

师 你们能学着课文里的句子说一说吗?

生 小羊画元宝。

生 大鹅画雨伞。

生 小猫画梅花。

师 你们都是了不起的小诗人!

教师把书本上文字的、抽象的东西还原,让它们浸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激发

学生再造丰富的想象,开发了形象思维。

三、百争——提升思维

随着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能够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中创造性地“争”出个性化观点。比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片段:

生 (齐)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 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

生 为什么司马光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也跑了呢?

生 为什么司马光拿石头砸缸,不拿更加锋利的东西砸缸?

生 为什么他要用砸缸这个方法把小朋友救出来呢?

师 是呀,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学语文要咬文嚼字,这里有一个字,是个动词,是什么字呀?

生 (齐)持!

师 (板书“持”)持,什么意思?

生 持的意思是拿。

生 持的意思是举。

生 持,是用力地抓住、握住。

师 我们用“持”组一个词,可以组什么?

生 手持。

生 手持大刀。

生 手持钢枪。

生 手持铅笔。

师 凡是持的东西,一般来说,不是很重。

如“手持彩练当空舞”。我提一个问题:一个七岁的小朋友,手持一个石头,能把缸砸破吗?同桌讨论讨论。如果能砸破,说出理由;如果不能砸破,也要说出理由。

(学生同桌讨论。)

生 我通过观察书上插图,看到司马光拿的是石头尖的一头,把缸捅破了。

生 我觉得司马光用他的智慧,用石头比较锐的那头砸。

师 你同不同意用“持”?如果不同意,可以换什么词?

(教师做动作,引导学生理解。)

生 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缸。

生 司马光抬起石头砸缸。

师 一个人叫搬,两个人叫抬,没有人帮他抬石头。

生 我觉得可以举石击瓮。

师 一般都是双手举石,司马光,七岁的小孩子,手拿一块小石头能把缸砸破吗?

(教师引导学生做“持石”“抱石”的动作,体会砸的力度。)

师 现在谁来说说,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 我觉得应该是“抱石”,光抱石击瓮。

师 为什么要用“抱”?

生 因为石头很大。

师 为什么要用大石头?

生 如果用小的石头,缸砸不开。

师 这里应该换一个词,叫什么?

生 (齐)光抱石击瓮。

师 七岁的司马光,只有双手抱起他抱得动的石头,把缸砸破,才能体现司马光在情急之中,用最快的速度救出这个小朋友。拿出笔来,把“持”换成“抱”,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 (齐)众皆弃去,光抱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持”与“抱”的辨析,让学生体悟到文字的魅力。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手持铅笔”“手持钢枪”,引导其思考:手持的石头能砸破缸吗?要能砸破缸,石头需要足够大;足够大的石头,七岁大的孩童是“持”不起来的,得用“抱”。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司马光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更是通过咬文嚼字,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辨的意识与精神。

四、百放——延展思维

“百放”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漫溯、向广袤处延展。“关联阅读”就是促进“百放”的一种途径,有利于延展学生思维的长度和宽度。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浪淘沙(其一)》,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引导:刘禹锡一连写了九首《浪淘沙》,《浪淘沙(其八)》和《浪淘沙(其一)》广为人知。请大家尝试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浪淘沙(其八)》,了解古诗的大意。

出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比较两首古诗。(1)对比读两首诗;(2)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提示:从写作背景、诗歌内容、表达情感、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用词等方面思考。

预设:数字连用、用了两个比喻、否定词连用;语气坚定,积极乐观;先写景,再抒情。浪淘风簸、千淘万漉,实际上概括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借黄河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课堂上,学生“趁热打铁”,用学到的“一篇文”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一类文”,在

“关联阅读”的过程中延伸思维的触角。

又如,六年级的古诗欣赏课《走近李白之李白是仙》,特级教师孙双金这样设计教学——

比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徐凝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哪首好?这是写实与浪漫的比较。再补充李白的其他几首诗,让学生品味《秋浦歌》中的“三千丈”,《夜宿山寺》中的“百尺”“摘星辰”“天上人”,充分感受李白诗中蕴藏的浪漫主义情怀,将“仙”字入怀入情。至此,学生的思维充分打开。

当然,“百思课堂”不能成为少数学生展示的舞台,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即时反馈与生成,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式,时刻注重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思维互动,真正助力思维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