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课堂”如何引发思维碰撞

作者: 吴婕

“百思课堂”如何引发思维碰撞0

摘 要:“百思课堂”是思维流动的“场”,思维碰撞在课堂中时时发生。学生在思维流动的过程中,往往能提出新颖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课教学,让学生在旧知与新知的融合、“你知”与“我知”的差异、创新情境与常规情境的互补、知识与生活的链接中不断碰撞思维。

关键词:百思课堂;小学数学;思维碰撞;分数的初步认识

“百思课堂”是思维流动的“场”,思维碰撞在课堂时时发生。学生在思维流动的过程中,往往能提出新颖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课教学,探讨在数学的“百思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在旧知与新知的融合、“你知”与“我知”的差异、创新情境与常规情境的互补以及知识与生活的链接中不断碰撞思维。

一、在旧知与新知的融合中碰撞思维

旧知与新知融合,会让学生对旧知有更深刻的理解,实现新知与旧知的兼容,促成认知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避免思考的散点化、碎片化。分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可以用来表示同一对象的部分与整体或两个对象之间的比率关系。学生是在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课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旧知体验,促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引出分数概念。

【片段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其中有4个苹果、2瓶水和1块蛋糕。)

师 要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 平均分。

师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生 平均分就是使每人分得的相等。要想使每人分得的相等,就必须平均分。

师 怎样分是平均分呢?

生 每人2个苹果和1瓶水,还有半块蛋糕。

师 瞧,这都是用以前学过的用整数来表示的,那你们刚说的“半块”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 不能。

师 “半块”应该怎样表示呢?

……

“分数”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而“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则是他们熟悉的。创设学生熟悉的野餐时分食物的情境,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可引发他们思考如何用一个新的数表示“一半”。这一方面能通过“旧知”(整数)唤醒学生原有的平均分经验,为初步认识“新知

(分数)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在融合旧知与新知的思维碰撞中,学生意识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引发扩展数的概念的心理需要,产生学习分数的内在动机。这是“百思课堂”的第一波思维碰撞。

二、在“你知”与“我知”的差异中碰撞思维

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包括学习经验的差异、思考能力的差异、学习素质的差异等。“百思课堂”,尤其要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差异,通过一系列问题,

一步步引导学生在“你知”与“我知”的差异中,自然而然地碰撞思维,共享已知,共探未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换“你知”与“我知”。

【片段2】

可以用水彩笔在折痕处画一条直线。

生 我把一个正方形对折。

师 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 我把一个正方形的对角对折。

……

生 形状不同。

(学生比画。)

师 那生活中,你还能分什么呢?

师 难道平均分的份数都是双数吗?

师 是的,瞧,把一个物品或者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在创新情境与常规情境的互补中碰撞思维

“百思课堂”中,学生的“思”是看得见的,情境创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常规的分数比大小教学是直接让学生折一折,然后通过观察图做比较;创新的做法则是引入漫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课教学,教师创设了与常规情境互补的创新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片段3】

(出示漫画,如图1所示。)

师 孩子们,你知道为什么孙悟空说猪八戒真是个呆子吗?

生 很明显,一个西瓜分成4份后其中的一份肯定比平均分成8份后其中的一份多。一个西瓜,分的块数越多,每块就越少。

……

……

师 你是怎么比的呢?

示1个。这里的几分之一都比1要小,因为这里的1表示一整个西瓜。这样

就吃得更多啦!

四、在知识与生活的链接中碰撞思维

从古代开始,由于人们生活的需要,慢慢产生了数学。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化、经济活动中的最优化,无不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百思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多尝试,多验证,寻找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课教学,教师利用半块蛋糕的认知冲突,从数的冲突走向数的拓展,让学生独立探索、自由表达。

【片段4】

师 你们表示出来的形式不太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棒!(出示图2)看看古人都是怎样来表示这一半的。在古时候,没有文字,没有数字,人们分东西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他们就这样表示。我国很早就有了分数,开始是用树枝摆一摆,然后用算筹表示。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用和我国古时候相似的方法表示分数。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把分数表示成现在这样了,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个片段链接生活,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了解“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最后,补充分数从古至今的演变,学生懂得了分数的演变与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感受数学之用(服务生活)和数学之美(追求简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认知,在学生心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