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思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 王娜摘 要:“问题”位于“百思课堂”核心要素之首,“百问”是激活思维的起点和关键。课堂提问如果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方向感和统整性,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浅层次和碎片化。“百思课堂”,问什么、怎样问大有学问,要找准内容、搭好梯子、讲究方式。
关键词:百思课堂;小学语文;提问艺术
“问题”位于“百思课堂”核心要素之首,“百问”是激活思维的起点和关键。
课堂提问如果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方向感和统整性,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浅层次和碎片化。“百思课堂”,问什么、怎样问大有学问,要找准内容、搭好梯子、讲究方式。本文结合特级教师孙双金的精彩课例,诠释“百思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一、找准问的内容
如果提问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就成了被动接收的过程;如果提问松散、琐碎,学生的思维不能深入,学习就缺乏统整性。“百思课堂”的提问,首先需要找准问的内容。
(一)贴近生活实际
当学生发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时,他们更容易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激发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夜宿山寺》,教师以聊天的方式问道:你家住在几楼?刚开始,学生还有些拘谨,后来逐渐放开。教师趁热打铁,接着问:你站在高楼上面有什么感觉?会看到什么?学生的答案基本是:站在高楼之上会很害怕,会看到楼下的人和车都像小蚂蚁一样。此时,
继续追问:站在高楼上,大家几乎都是向下看,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夜宿山寺》中,李白和我们不一样,他是向上看,他会看到什么?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教师用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一方面将学生带入情境,回想自己站在高楼之上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主动学习诗歌的欲望,为整堂课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从简明处进入
过于生硬或是难度太大的问题,会让学生不知所措,甚至导致课堂鸦雀无声。教师的提问可从简明处进入,将一个难题逐层分解,引领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
教学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为了让学生体会山中月夜的清幽,教师设计了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诗人走啊走啊,天黑了,明月升起来了,诗人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初步感受到山中月夜的宁静。第二个问题:如果我是诗人,我把王维的诗句改成“明月当空照,清泉石上流”,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能体会到“当空照”的月亮更加明亮。第三个问题:“当空照”的月亮明晃晃的,没有任何遮挡,而“松间照”,你感觉这个环境又有什么不同?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松间照”的月亮更加清净、幽静。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特别巧妙,如果直接问“‘明月松间照’给你什么感觉”,学生的回答恐怕仅仅是“皎洁明亮”,难以体会到“清幽”的层次。
(三)始终围绕主旨
课堂上的提问需要围绕文章的中心主旨,不可无故偏移。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总是给人结构清晰明了的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始终围绕主旨设计统领性问题。
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他抓住一个“神”字提问:我们前面学过的小古文当中,有哪些是写中国神童的?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到底神在什么地方?围绕问题,学生走进小古文,仔细寻找杨氏之子是神童的证据。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好的故事》,他紧扣一个“好”字提问:鲁迅做了一个好梦,这个梦到底好在哪里?有了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会感觉,原本深奥难懂的课文,一下子有了进入的钥匙。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景阳冈》,围绕“英雄”提了三个问题:英雄打虎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英雄是怎样打虎的?李逵打死的老虎比武松多,为什么武松是英雄?这三个问题一下子将长篇幅的课文分成三个学习板块,目标明确,逐层深入。
二、搭好问的梯子
“百思课堂”的提问,还需要搭好问的梯子,从激发兴趣开始,由易到难。
执教六年级下册的《好的故事》,教师设计了“入门时”“高阶处”“结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拾级而上,领会文本的精神内涵。
(一)“入门时”提问
上课伊始,先用问题“入门”:“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了,这篇文章其实根本不是写的一个故事(擦去‘故事’),而是一个梦(补上‘梦’)。我们大家都做过梦,你们的梦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表达后,教师顺势过渡:“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梦。鲁迅的梦到底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通常用于课堂导入阶段,目的是激活学生的已知,为更深入的学习铺垫。孙双金校长深谙此理,他借助学生的预习,先巧妙地将题目改成“好的梦”,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说一说梦的特点;接着,设置悬念,领着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鲁迅的梦好在哪里。这样提问,自然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
(二)“高阶处”提问
随着学生不断地走进文本,不断地感受鲁迅梦境的美好,孙双金校长准确地抓住学生思维的增长点,提问:鲁迅为什么把这个梦写下来,还写得这样美妙?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学生结合文后的资料袋和文章中的细节,找到了答案——鲁迅写这个好梦,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希望未来的社会像梦境一样美好。然而,提问并没有到此为止,教师再次回到课题上来,反问学生: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鲁迅没有用“好的梦”做题目,却用“好的故事”为题,一个大作家怎么会文不对题?为何他不用“好的梦”为题?接下来,学生的答案非常精彩——虽然这是个梦,但是鲁迅坚信好梦一定会成真,梦会变成未来现实中一个个美好的故事。以上两个问题都是在“高阶处”提问,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深入思考、深度思辨。
(三)“结课点”提问
鲁迅的作品通常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以后还会学到他的很多作品。孙双金校长的教学没有止步于这一篇文章,而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贯通“一类文”。所以,在课的尾声,他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学习鲁迅的文章有什么诀窍吗?学生学有所得,回答也是自信的——学习鲁迅的文章,要关注题目、关键词语、修辞手法以及作品写作的背景。“结课点”的总结式提问,帮助学生回顾、整合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加深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讲究问的方式
“百思课堂”的提问方式有很多种,如开放式、比较式等。适切的课堂提问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顾名思义,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创造性思考。孙双金校长在分享自己的好课观时提出,课堂上学生应该“议论纷纷”,即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独到的见解,甚至有批判、能挑战。他的很多课堂中,都在演绎这样的精彩。如教学《夜宿山寺》中的“手可摘星辰”一句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他设计了3个问题——(1)李白站在高楼上,他想到自己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如果是你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一伸手能摘到什么呢?(2)如果不用“摘”,我们可以用什么动词?(3)李白是手可摘星辰,如果我们站在高楼上,想象一下:你的头可能会顶到什么?你的眼可能会看到什么?你的脚可能会踩到什么?你的耳朵可能会听到什么?这样的开放式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学生充分想象,在“议论纷纷”中,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思维的高潮。
(二)比较式提问
比较式提问主要通过比较体会知识点的异同,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孙双金校长的课堂中有很多比较式提问,这样的提问往往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心中一颤。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读到“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时,提问:你们觉得这个“持”能不能换成其他的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小脸通红,小手直举,答案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说用“搬”,有的说用“抱”,有的说用“拿”……教师并没有进行评价,而是接着问:到底用“持”好呢?还是用“搬”“抱”“拿”好呢?学生比较后发现,用“抱”字会更好,因为只能“持”很小的石头,石头小是不能砸破缸的,要想用大石头砸破缸,对于只有七岁的司马光来说,用“抱”这个动作合适。这样的教学,不是直接告诉,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更合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