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思课堂”中的学生立场
作者: 安雅君
摘 要:“百思课堂”上,要坚守学生立场,情境、合作、探究、巩固等内容都要从学生中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一课教学,“情境创设”基于学生的需求,“小组合作”源于学生的疑问,“深入探究”依托学生的生成,“巩固提升”着眼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百思课堂;小学数学;学生立场;条形统计图
“百思课堂”上,如何创设情境、开展合作、引导探究、促进巩固,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场?
我的回答是:坚守学生立场,情境、合作、探究、巩固等内容都要从学生中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一课教学,“情境创设”基于学生的需求,“小组合作”源于学生的疑问,“深入探究”依托学生的生成,“巩固提升”着眼学生的素养。
一、“情境创设”基于学生的需求
【片段1】
师 今年的旅行与观察活动即将开始,老师想在这一天,给大家准备一些水果。通过比较价格和携带的方便程度,老师选中了这样4种水果:香蕉、橘子、小番茄、苹果。但是到底买哪一种,我有一点犯难,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
生 可以投票。
师 投票的目的是什么?
生 看看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
师 只有你投票行不行?
(学生摇头。)
师 那得怎么样?
生 全班同学都得参与。
师 好的,我们确实是这样做的,一起来看看。
(播放学生投票的视频,出示统计的实物图,见下页图1。)
师 看着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 选橘子的人数最多。
师 看上去好像选橘子的人比较多,要想确定,有什么好办法?
生 可以列表。
师 我们可以用一些方式把这里选择的结果总结出来,使我们看得更加方便、清楚。
课始,用学生感兴趣的旅行与观察活动作为情境,引发学生统计的真实需求。教材中的例题直接用“正”字给出统计之后的数,再让学生根据“正”字表,填写统计表,完善条形统计图。而我执教这节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投票,录成视频。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并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这节课学习的是统计表和统计图
。填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他们在之前学习数据的分类时有过画“正”字的经验,这里只不过把“正”字换成了数字。既然有了统计表,且这个统计表也很清楚,为什么还要有图呢?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作用。统计表更多的是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起作用,而且收集完之后,可列的项目也比较多。这节课学习的统计表里有合计栏,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总计栏,或者其他的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统计图是为了结果的呈现更直观,即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所以统计图也很重要。这就是根据现实生活对不同数据的需要,产生了统计表和统计图的需求。
二、“小组合作”源于学生的疑问
【片段2】
(自主探究:利用研学单的上材料自主整理数据,并用更清晰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完成。)
师 刚刚老师发现有一些同学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能不能说说你有一些什么疑问?
生 画图的时候发现方块不够了。
生 我没有弄清楚:表格中竖着的那条,我们把它叫什么?
生 我在填表格的时候,填完数后加起来发现不是全班人数。
生 我们的统计表里面有一栏之前我没见过,它叫作合计栏,这个合计栏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 (根据学生的提问梳理问题)统计表的数据是怎样整理的?统计表的合计栏是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合计栏的数据?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意思?纵轴表示什么意思?纵轴的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怎样确定直条的高度?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4人一小组来讨论,并根据讨论的结果,对你刚才没有画好的或者
画得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用清晰的方式把这些数据表示出来。
……
这个教学片段,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独立尝试填表、画图,在独立思考之后再小组讨论。怎样让学生的讨论有方向、有成效?学生的“思”一定得有抓手,而且这些抓手应该是一些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基于学生的疑问。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思考有依托、有方向。为了使合作探究更有成效,课前分组时,我协调组员的构成,尽量让每一组都有一位组织能力较强的成员。在这样的分工和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充分交融。
三、“深入探究”依托学生的生成
【片段3】
生 我的统计图是这样子的。(图略)如果每个小方块代表一人的话,那么这里高度不够用,所以我用一个小方块代表两人,然后纵轴就
表示人数,横轴就表示这些项目。苹果是7个,因为我们这个表里只有双数,所以7这种单数就是半格,然后以此类推,条形统计图就做出来了。
师 看看大家有没有想给他补充的,(指名一位学生)你先补充。
生 每个条形的上方应该标上条形代表的数,这样更加清楚。
师 他的意思是要在条形上对应写数字,这里分别是7、8、15、8。不标好不好?能不能看出来这些数?
生 能。不标好像也可以。
师 那为什么要标这些数据呢?
……
学生介绍条形统计图时,没有标数据,有学生补充“要标起来”。这样简单地标上,
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我抓住契机,问学生:不标好不好?能不能看出来?不标我们也能看出来选择每种水果的有那么多人,那么为什么要标上数据?由此,引发学生去思考图表的一致性。因为这幅图是根据统计表做出来的,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体现了表图一致。因此,上面最好放数据,也便于我们检查作图的过程有没有错误。这个过程就是“思”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有进阶的可能;否则,图表分离,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弄清楚,各自的好处也就弄不清楚。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幅图我们不标数据也可以看出来一格表示2人,那半格就是1人。如果这里1格不表示2人了,而表示2吨,甚至是5米,10千克等等,那么画在格子中间不标数据又是否可以呢?借机出示
《2022年江苏省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图》。学生能更直观地发现:当每格表示的数据较大,或者不是整数时,不标数据无法清楚地知道直条表示的高度,所以,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不但要画出直条的高度,还要标注清楚直条的数据。有了课上学生的这一点小“失误”,反而让大家的思考更加深入,也让知识的输送水到渠成。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的生成,促进学生去思考,在比较、联系、追问中训练思维。
四、“巩固提升”着眼学生的素养
“百思课堂”要坚守学生立场,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点掌握了没有,还要着眼学生素养的提升。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是数据意识。本节课也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所以,除了关注图表的制作,还花了很多时间在数据分析中,设计了一些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练习。比如上述例题中的水果图,统计完之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发现。学生会说谁多谁少、具体数量有多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分析。比如,几款水果数据分布差不多,橘子比较突出,所以,在准备水果的时候,除了橘子,其他的都不需要准备太多。这就是数据意识。还有,把四年级其他班的数据也拿出来,各班喜欢水果人数的分布不一样,将各个班级喜欢的水果进行一些比较,得出关于全年级学生喜欢水果的一些结论。练习中的图表对比,当数字比较大时,就能凸显出条形统计图更加直观的特点,一眼就能看出数据的多少,方便比较,这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看出图表的特点,我们还能从中分析出2022年江苏省各项农产品产量之间的差距等,这也是数据意识的表现。“百思课堂”中,当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交流和讨论,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时,思维自然生长,素养悄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