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教学,让思维有“场”可“依”

作者: 万绪波

摘 要:对于复述,每个学段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基于思维能力,从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到创造性复述,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复述时的口头讲述只是语言的外显,其本质在于学生进行语言转换时思维的运用。复述教学中,要抓住细节展开详细复述,为思维营造“发生场”;调整视角展开简要复述,为思维创设“转换场”;创新形式展开创造性复述,为思维生成“创造场”。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述教学;思维发展

对于复述,每个学段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基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到创造性复述,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复述时的口头讲述只是语言的外显,其本质在于学生进行语言转换时思维的运用。因此,复述教学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方式,为思维营造“发生场”、创设“转换场”、生成“创造场”,让思维有“场”可“依”。

一、抓住细节展开详细复述,为思维营造“发生场”

在学生已理解文章内容、能初步概括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采取捕捉关键细节、放大精彩看点、巧设对话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展开详细复述,让思维“发生”。

(一)捕捉关键细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节中捕捉关键细节,并通过任务引导,让学生懂得详细复述的要素。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漏》一课时,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先借助文后的情节图,帮助他们理清故事发展变化的几个地点,然后在两个任务中让学生发现本文的关键细节:任务一,找文中让你笑起来的“笑点”,并给同桌讲一讲,最好能让同桌笑出声来。任务二,小组合作,找出复述时不能遗漏的地方,说一说为什么复述时不能遗漏这些关键点。

在看情节图、找“笑点”、找关键点和说理由的过程中,学生知道在复述时不能遗漏变换的地点、反复出现的事物、精彩的描写等关键细节,才能展开详细复述,对故事的细节有更深入的解读。

(二)放大精彩看点

详细复述要求放大可以铺陈的精彩看点。教师可以利用追问,引导学生对故事的高潮部分进行慢镜头式的复述,将有“看点”的内容清晰呈现出来。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狮口脱险”部分进行局部详细复述。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挣扎”这一精彩看点,引导学生想象关键情节中的细节问题:是什么使故事发生戏剧性反转,让小鹿对原先厌恶的鹿腿欣赏有加呢?请同桌合作学习,借助关键词想象一下鹿是怎么挣脱的:当鹿角被树卡住后,小鹿第一次挣脱,树上落下了什么?第二次呢?树有什么变化?第三次用了怎样的力气才挣脱出来?当时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你还想到了什么?同桌合作,一个演,一个说,将这段狮口脱险的紧张和危险复述出来,再说说小鹿的领悟和自己的收获。

狮口脱险部分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一波三折的追问,采用特写式的慢镜头放大“挣脱”的部分,制造紧张气氛,让学生想象补白。在复述中,学生不仅领悟到鹿的想法,还能跳出故事,结合生活收获自己的感悟。

(三)巧设对话情境

巧设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中复述,有助于学生激发思维,展开详细复述。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漏》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反复”和“巧合”这两个隐性的故事提纲,把握讲好故事的秘诀。我巧设对话情境:二十多年后,大家有了自己的宝宝,宝宝睡觉前要听故事,请你为他讲《漏》这个故事,你会怎么讲?随即,我反串“宝宝”这一角色,在学生讲故事时,以宝宝的身份设置问题,在旁边即时提问,与学生形成对话。比如“爸爸,这里是怎么回事啊?他们怎么会碰到一起的呀?如果没有发生碰到一起的巧合会怎么样呢?贼和老虎昏过去后又怎么样了?”其他学生也可以做“宝宝”或“爸爸”“妈妈”,在对话中复述故事。这一对话形式让学生用全新的视角复述故事,在一来一回的提问和解答中更好地内化了文章的灵魂和精髓,其思维也在悄悄“发生”。

二、调整视角展开简要复述,为思维创设“转换场”

在复述教学中调整视角,指的是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巧妙调整文体、人称等,让学生根据调整后的视角进行简要复述,让思维有所“转换”。

(一)调整文体

调整文体,考验的是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创生语言的思维能力,需要在复述中考虑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动作,得出详略得当的复述结构。这种转换过程,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时,学生在梳理流程图的基础上,认识了一个“计划周密、聪明机智、为民除害”的西门豹。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改变文体,把记叙文改成小剧本,并对原文进行取舍,做到详略得当,对前面的故事情节简单描述,重点表现惩治巫婆、官绅的情节,并为人物设计相应的动作,让故事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出来。

将记叙文改成生动的剧本,这种文体调整自然生动,立足故事又高于故事。在不同语言风格的游走中,学生实现思维的转换。

(二)调整人称

一般情况下,学生习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展开复述。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调整人称,进行多角度复述。如此,更能唤醒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进入角色,“化他为我”,把情绪、心智、思想带入场景中。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扁鹊治病》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身份,简要复述故事:

1.扁鹊逃到秦国后,朋友向秦王讲述蔡桓侯问诊的经过和扁鹊逃到此处的苦衷。

2.蔡桓侯临终之际,其子向后代宣读蔡桓侯的遗嘱,并述说扁鹊为蔡桓侯治病的前因后果,告诫子孙后代不要重蹈覆辙。

3.目睹事情经过的蔡桓侯的侍从,向家人讲述主人看病的经过和遗憾的结局。

这一方式让学生在筛选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人称转换,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立场上,对扁鹊治病的故事进行简要复述。这样的复述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将故事的哲理渗透其中,学生在复述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更为真实,思维也更活跃。

三、创新形式展开创造性复述,为思维生成“创造场”

创造性复述是将原文留白的部分具体化、丰富化,可以为故事增添合理的情节,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故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复述,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改变复述顺序,创新故事结构

复述是个逻辑严密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改变复述的顺序,创新形式与结构。比如,采用倒叙模式,把故事中精彩的部分提前,设置悬念吸引听众;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换人物出场顺序,让复述更有创意。

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时,可以采用倒叙的方式,将结局前置。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又逢农历七月初七,不见喜鹊,站在葡萄架”,让学生先复述“鹊桥相会”的结局,接着再回到顺时叙复述的部分。或者调换人物出场顺序,让学生思考:如果让牛郎先出场,要怎样复述;如果让织女先出场,应怎样组织语言;如果让老牛先出场,故事又应如何复述。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复述方式,在复述后让其他同学评价,并提出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好的意见。

(二)补白故事情节,丰富复述内容

故事中有很多留白之处。在复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文中的空白处“添枝加叶”,发挥联想和想象,让情节更具体,人物形象更丰满。

在复述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这一故事时,教师先让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空白处,添加新角色,进行合理想象。比如,在海力布劝说乡亲的部分,添加不同年龄、身份的人。面对海力布苦口婆心的劝告,他们会说什么?海力布又会怎么回答,怎么想呢?他又会有哪些表情、动作和心理上的变化呢?在学生对这一创造性复述过程有了清晰的认知后,可再请学生小组合作,选择文中救龙女、得宝石、知灾难、劝搬家、变石头任意一个情节,展开创造性复述。

总之,在复述教学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展开不同复述方法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实现思维的逐步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