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英语课程中文化内容的教学
作者: 吴沛彦
摘 要: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从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及文化内容的分类比较两方面对译林版和沪教版两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得到教学建议: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善用联结的方法补充文化知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材研究;文化内容;文化自信
教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能否向学生展示多元文化,进而帮助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本文选取译林版和沪教版两版教材,对其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两版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比较
译林版教材主要在江苏地区使用,沪教版教材则主要在上海地区使用。由于江苏大多数地区的小学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正式的英语课程,而上海地区的小学是五年制,为保证可比性,本文特意选取两版教材中三至五年级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一)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
从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看,自五年级起,译林版教材专门设置了Culture time板块,呈现“显性文化教学语篇”,通过对话和图片介绍多种不同文化,既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呈现,如五年级上册Unit 6的Culture time板块介绍了中美两国在寄信地址书写方式上的差异,五年级上册Unit 3的Culture time板块介绍了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代表性动物;也有对目的语文化的单独介绍,如五年级下册Unit 7的Culture time板块介绍了参加西方派对的注意事项等。Culture time板块的设置符合学生喜爱形象直观的特点,也能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挖掘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意识。
与译林版教材显性的呈现形式不同,沪教版教材多以隐性的形式呈现文化内容。总的说来,这版教材的栏目设置更加多样,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如Listen and read、Read and match等,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自然地渗透文化知识,助其体会语篇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四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2的 Learn the sounds板块,借由princess这一人物带领学生学习字母组合pr和dr的发音。教学中,学生通过了解princess的含义,从而接触有关君主制的文化知识。又如,四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 3的Look and say板块,要求学生学习并运用频率副词描述一周的生活,特意选取Chinese chess这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渗透了文化知识。
(二)文化内容的分类比较
文化内容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本文在对两版教材中含有文化内容的语篇进行全面分析后,再对其进行分类比较。
1.依据地域分类
根据文化所在地域,跨文化领域专家将文化分为三类:学习者的本族语文化、以英语为目的语的目的语文化以及更为广泛的国际文化。根据这一分类标准,对两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得到如表1和表2所示的统计结果。
对比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版教材中涉及的文化内容范围较广。具体来看,译林版教材中的目的语文化所占比重较高,而沪教版教材中更多地呈现了国际文化,本族语文化在两版教材中的占比基本持平,均占30%左右。英语教材主要承担“向内”和“向外”两种功能,向内强调培养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向外则注重培养全球公民,让学习者能够向世界介绍母语文化,讲好中国故事。[1]从这一点来看,两版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国际视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这也提醒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适时融入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介绍,发挥英语教学的功能。
2.依据功能分类
学者张占一立足双文化交际理论,根据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概念。[2]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或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都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据此对两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了再分类,得到如表3和表4所示的统计结果。
可以看出,尽管两版教材对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均有涉及,但译林版教材中交际文化所占比重更高;而沪教版教材中知识文化所占比重更高,尤其是在目的语文化中,知识文化的占比高达92.3%。知识文化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直接呈现。通过学习知识文化,学生能够直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而交际文化与语用直接相关,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地传递信息,提高交际效率。值得一提的是,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3.依据结构分类
许苏民在《文化哲学》一书中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他指出,“物质文化是指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为主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文化产物,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3]依据这一分类标准,本文对两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版教材中的物质文化集中体现在对生活方式的介绍上,精神文化主要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学艺术,而制度文化主要是行为规范。由此,得到如表5和表6所示的结果。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多围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展开,其中精神文化受到了更多关注,且两版教材都注重呈现了传统习俗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或寓言故事在两版教材中均有涉及。沪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呈现了较多的中西方经典故事,如《哈梅林的吹笛手》《丑小鸭》《小红帽》《乌鸦喝水》《狐狸与葡萄》等,译林版教材也编排了《灰姑娘》《国王的新衣》《金发姑娘和三只熊》等故事内容。而且,两版教材都巧妙地将故事内容融入单元之中,如沪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Module 1 Unit 1 Touch and feel要求学生通过触摸的方式感知物品,Enjoy a story板块借助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盲人摸象》告诉学生要全面感知物品,不能以偏概全,由此升华单元主题。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的Checkout time板块要求学生通过填写动词过去式学习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深层文化的体现。两版教材对精神文化的关注,正体现了精神文化的重要价值。总的来说,两版教材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语言支持,为其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民族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建议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由上述比较分析可知,尽管译林版教材设置了显性呈现文化内容的Culture time板块,但这一板块仅出现在五、六年级教材的部分单元,仅依靠这一板块开展文化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而沪教版教材没有专门设置文化教学板块,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显得至关重要,一张图片、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文化教学的生发点。例如,译林版三年级上册Unit 8 Story time板块主要讲述Uncle John给孩子们送新年礼物的故事,插图呈现的是Mike家客厅的场景,墙上挂着极具中国特色的京剧脸谱。教师可以延续“送礼物”的话题,创设“Mike和Helen用京剧脸谱给Uncle John回礼”的故事情境,同时结合前面学过的Unit 6 Colours中关于颜色的表达,引导学生探究京剧脸谱中的颜色寓意。又如,译林版三年级下册Unit 1 Story time板块中,Mike因迟到而轻敲班级玻璃并对Mr Green说:“Im sorry, Mr Green.”这与制度文化紧密相关。教师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有效弥补教材中有关制度文化内容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善用联结的方法补充文化知识
一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总是有限的,如译林版教材中交际文化备受关注,知识文化体现不足;沪教版教材中知识文化呈现较多,交际文化相对较少。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教师要善用联结的方法,也就是基于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寻找与此相关的文化内容。可以是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也可以是绘本、时文等素材,进而将其联结,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例如,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5 Culture time板块呈现了英美两国“消防员”的不同表达,这一文化内容会直接影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属于交际文化。沪教版四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2 Visiting a fire station中,学生可以了解有关“防火”的知识文化,如“Dont play with the fire.”,从而对“消防员”这一职业产生敬佩之情。这两者可以有效联结起来,让学生在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化理解,开阔视野。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开展教学
虽然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学习的是他国的语言和文化,但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4],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造成母语文化失声和意识形态安全失守,也才能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5]。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开展英语教学,使学生具有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例如,译林版五年级下册Unit 7的Culture time板块介绍了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万圣节与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的对比研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中华文化的精深,提升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张虹,于睿.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3):4248+91.
[2] 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532.
[3] 许苏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96.
[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