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美术课堂中的几类学习活动
作者: 费丹露
摘 要: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融入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小提示,设计探讨性学习活动;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趣味性学习活动;模拟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设计体验性学习活动。这几类学习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让美术学习轻松又高效。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课堂;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游戏、模拟、讨论、合作、实践等丰富的课堂学习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创作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质的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探讨性、趣味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帮助学生有效突破美术学习重难点,夯实美术创作能力。
一、探讨性学习活动
探讨性学习活动,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而采取的针对某个问题或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以促进学生思考的学习活动。[1]在美术课堂中,探讨性学习活动大多基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与同伴共同探讨一个或多个话题,领会相关美术知识,掌握相关美术技能。探讨性学习活动强调“探”与“讨”,鼓励学生充分参与深层探究,全身心投入讨论分享,提升学习专注度,强化深度思考。
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尝试适时融入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小提示,设计探讨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中填补增进对美术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公共小设施》时,基于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需要学生了解各种公共小设施的造型与功能,掌握设计小设施的外形、色彩、功能及其与环境相协调的基本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探讨性学习活动:
请你根据提示,跟同桌探讨一下,每人说出3种以上的公共小设施。
在公园里,我走累了,需要凳子休息一下。
我渴了,需要( )。
我饿了,需要( )。
我想上厕所了,需要( )。
我( ),需要( )。
在图书馆里,我需要( )。
在广场上,我需要( )。
上述学习活动灵活融入了教师设计的“小提示”,还在其中添加了学生熟悉的场所,很好地对接了学生的生活,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学生同桌两人再相互探讨,你一句我一句,很容易就能说出饮水机、咖啡机、面包店、食物柜、图书馆取书用的梯子、路灯等公共小设施,甚至还有学生说出了共享雨伞、共享单车桩、景区导航等极富创意的设施。
二、趣味性学习活动
趣味性学习活动是指以学生的心理情趣涵育为主导,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愉悦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学习活动。[2]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趣味性学习活动通常能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提高学习兴致,活跃学习思维,同步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表达力、创新力等。
趣味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仍以《公共小设施》的教学为例,在新授环节,教师为了让学生明晰公共小设施要跟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设计了“连一连”的趣味性学习活动。教师提供如图1所示的4张图片和
图书馆、儿童乐园、园林、海洋馆4个场所,让学生化身“小侦探”,根据图片找出对应的场所,或者自己提供与环境相协调的小设施。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愿意探索。上述学习活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让原本枯燥的美术知识演变成了活灵活现的立体形象,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此学习活动还鼓励学生以“小侦探”的角色参与探索,以“连一连”的方式找到环境与小设施的“连接点”,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搭建了“扶手”,催生了学生的探索激情。在此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高效地为4张小设施图片找到了对应的场所,明白了公共小设施要跟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还纷纷给出理由:造型古朴、典雅精致、上面爬满绿植的木质凳子适合放在园林中,因为跟园林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很协调;既能坐人又能装书的凳子放在图书馆里最合适,方便读者随时取书,随时读书;小朋友做出不同动作形象的凳子适合放在儿童乐园,一定会受小朋友的欢迎;被设计为海星和螃蟹造型的凳子适合放在海洋馆,极富情趣,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此外,不少学生还跃跃欲试想要自主设计一些与环境相协调的外形简洁大气、色彩清丽淡雅、功能强大的小设施,让本次趣味性学习活动富有拓展性。
三、体验性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活动,就是搭建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关联,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丰富和微妙,进而产生独特的领悟和认识。从心理和年龄特点来看,小学生喜欢参与从倾听到谈论再到动手操作这类能够调动多种感觉通道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模拟或创设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使他们在自然状态下投入实践体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公共小设施》的创作环节,学生在了解设计方法之后都会迫不及待地想亲手实践。此时,教师设计了体验性学习活动,依托学生经常去的恐龙园、红梅公园、海洋世界等熟悉场所创设游玩情境,鼓励学生对这些景点的垃圾箱“小绿”进行改造。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很快就有了代入感,马上动手改造“小绿”:去过恐龙园的学生,将其中原本是方形的垃圾箱外形改造成不同造型的卡通恐龙形状,还分别为树荫下、场馆门口、场馆里面等不同场所的恐龙垃圾箱涂上了绿色、蓝色、红色等不同的颜色;去过红梅公园的学生,将其中原本是圆筒形的垃圾箱改造成梅花、叶子、小鸟形状,将原本统一的灰色改造成黄色、金色、红色、绿色等;去过海洋世界的学生,将原本是方形的垃圾箱改造成不同海洋动物馆门前不同的企鹅、海豚、海狮、海象等形状,并根据不同海洋动物的皮毛颜色,为这些不同造型的垃圾桶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图2、图3就是其中两位学生为恐龙园设计的作品。
可以说,经历了本次体验性学习活动,课堂上的求知气氛更浓厚了,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去理解和内化学到的新知识,在新旧知识间建立了联系,有效巩固了设计公共小设施的方法。
实践表明,探讨性、趣味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让美术学习轻松又高效。
参考文献:
[1] 冒海云.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探究[J].江西教育,2015(4):62.
[2] 周碧莹.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学生美术课堂活动参与有效性的指导策略[J].艺术评鉴,2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