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劳动课程中“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有效实施

作者: 滕晓颂

例谈劳动课程中“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有效实施0

摘 要:劳动课程中“烹饪与营养”任务群讲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该任务群的实施,遵循的原则有:整体规划,有机统一;实践引领,家校结合;逐层递进,由简到繁;因地制宜,弘扬文化。需把握分学段安排劳动内容、多主体评价劳动情况、不同渠道开发社会资源等维度。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以“三大圈”研修助力。

关键词:小学劳动;“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劳动素养

“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被划分到日常生活劳动类,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烹饪与营养”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提高技能、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1]

一、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一)整体规划,有机统一

“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实施呼应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劳动”“育人”相统一,既要关注知识技能培养,又要关注劳动价值引领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安全操作常用厨具的技能,学习必备的烹饪技能;引导学生认识食物并了解其营养价值,展示劳动成果,进行劳动反馈,形成基本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塑造基本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此外,兼顾“烹饪与营养”任务群与其他九个任务群目标与内容的统一。

(二)实践引领,家校结合

“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实施强调以实践为支点撬动劳动育人体系。学校本着家校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在教室里削果皮、做水果捞、泡茶;在学校食堂剥毛豆、择韭菜;在家里练习烹饪技能,都是因地制宜,让课程更具实践性,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亲身实践,手脑并用,学创融通。

(三)逐层递进,由简到繁

对于“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相关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学校遵循逐层递进、由简到繁的原则。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学校主张引领学生从简单的择菜、洗菜等食材粗加工劳动,向选择合适的工具削水果皮、做水果捞、凉拌素菜等复杂劳动过渡,进而走向烹饪自己喜爱的一道菜、为家人做一道菜,了解蔬菜、水果、饮品等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科学食用方法。

(四)因地制宜,弘扬文化

“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实施中会随时随地渗透烹饪文化、饮食文化等,弘扬优秀饮食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徐州是烹饪鼻祖彭祖的故里,学校引导学生了解烹饪文化,增进对家乡烹饪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依托家乡烹饪文化,充分体验、合作、分享、评价,传承、发扬和开拓饮食文化。

二、把握三个基本维度

课标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参与家庭烹饪,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家务劳动能力、食品安全意识乃至形成家庭责任意识。学校依据“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培养目标,统整该任务群的内容要求、素养表现、活动建议,分学段安排劳动内容。

(一)分学段安排“烹饪与营养”劳动内容

“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实施中,学校为每个学段制定详细的“烹饪与营养”内容清单,涵盖相关的主题、课时、目标、支持性资源等。总体而言,第一学段的“烹饪与营养”注重简单烹饪工具和器皿的选择与使用,以及了解食品的营养;第二学段的“烹饪与营养”注重食材切、配、调等冷加工与蒸、煮加工,以及了解食品的科学食用;第三学段的“烹饪与营养”注重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式,以及设计家庭营养食谱。

以第一学段为例,学校围绕“我是家里小帮厨”的主题开设劳动内容清单。一年级上学期,组织学生聚焦话题“‘锅碗瓢盆’合奏曲”,列出的清单内容有“认识家用烹饪工具和器皿,用合适的器皿冲泡茶叶或饮品”“初步了解常见蔬菜、水果及其营养价值”;要求学生达成的素养目标有“形成正确使用工具和器皿的安全劳动意识”“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形成初步的劳动自理能力”“具备积极的劳动态度等”;提供的支持性资源有“各种常用工具、器皿的实物(图片)及功能介绍”“常见水果及蔬菜的实物及营养价值介绍”“茶艺师展示中国茶道视频”。一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聚焦话题“‘柴米油盐’烟火气”,列出的清单内容有“认识常见粮油类食品和烹饪用的调料”“学会择青菜、剥蒜等技能,并掌握正确的洗菜方法”;要求学生达成的素养目标有“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掌握粗加工技能”“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供的支持性资源为“‘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事迹材料”“酱油等调料的制作工艺、榨油原料和方法的视频”“去除果蔬表面农药残留办法的图示”“到食堂择菜、洗菜等”。二年级上学期,组织学生聚焦话题“‘小试牛刀’慢慢来”,列出的清单内容有“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削水果皮,并对比不同削皮工具的优缺点”“用两三种水果做水果捞或水果茶”;要求学生达成的素养目标有“正确安全使用劳动工具”“提升设计食物品相的能力”“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的态度”;提供的支持性资源为“安全操作削果工具的方法视频”“与学做饭有关的歌曲,如《锉冰进行曲》”“有关养生类文章,如《节后解腻吃这8种食物》”等。二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聚焦话题“‘大显伸手’乐开颜”,列出的清单内容有“开展‘厨房新人秀’劳动技能比赛,如择菜、剥皮等比赛,并进行劳动体悟交流”“举行劳动成果展示,小组介绍,全班分享”;要求学生达成的素养目标有“提升劳动技能”“形成团队意识”“提升筹划思维”“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幸福感”;提供的支持性资源为“果蔬雕花工匠进校园现场展示并指导”“到学校食堂或校外劳动基地实践体验,开展技能比赛”“网上观看‘厨王争霸赛’等厨艺比拼节目”等。

各学期的“烹饪与营养”劳动内容清单,在学段主题统领下,聚焦一个话题统整设计,任务鲜明;以真实问题为驱动,连接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吸引学生开展实践与探究[2]。

(二)多主体评价“烹饪与营养”劳动情况

为了便于跟踪对比,学校根据学生在“烹饪与营养”任务群中的情感投入度、实践参与度、合作自觉度、行为稳定度等表现,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适用于各学段。评价以自评、师评、伙伴评等多元主体为支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评价的全面、客观、合理,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素养发展。

学生在每学期完成“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学习后,就可以依据评价指标开展评价。各项达成度高的得3颗星,一般的得2颗星,达不成的得1颗星或不得星。学校会要求学生先自评,再同小组内伙伴商讨评论,之后由教师给予评价。如果有家长或社会人员参与的,也请他们给予评价。综合评价时,可由教师或各小组长综合考量各主体给出的评价,最后由教师给出星级综评。

(三)不同渠道开发“烹饪与营养”社会资源

依据劳动课程目标和内容,“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实施时,需要积极寻求、争取和融合社会资源,弥补劳动学科教师的专业薄弱面,让多方社会资源为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助力。

一是与餐饮行业协会共建。学校积极与当地餐饮行业协会共建,拥有一批从事饭店和餐饮业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团体。这些团体在烹饪理论与技艺、饮食文化与食品营养、餐饮教育等方面都有系统研究,能够带动师生为推动餐饮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作出贡献。协会中骨干劳模的操作示范,对学生劳动能力及劳动精神的培育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是对接烹饪专业教师。学校在了解到江苏徐州技师学院设有烹饪、烹切专业,徐州九州职业技术学院设有食品营养、安全类专业后,主动联系两院校烹饪与营养专业的教师来校指导,对学生安全劳动、规范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养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争取有烹饪、营养研究特长的家长。家长是具有亲和力和稳定性的“烹饪与营养”社会资源。争取有烹饪、营养研究特长的家长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劳动任务,让任务群实施更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及劳动胜任力的塑造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四是开展劳动课程基地研学。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既能为学生掌握农业知识、体验农田劳动搭建平台,还能提供一定规模的厨房,供数百名学生同步烹饪。在劳动课程基地研学,学生可以边认识农作物边采摘,然后到厨房洗切炒炖,收获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美好体验。

三、采用的主要方式

学校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以“三大圈”研修助力,双剑合璧,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烹饪与营养”各项任务。

(一)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

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烹饪与营养”任务群中各项任务的总体思路是:确定项目目标—做好项目准备—稳步开展项目—进行项目反馈。具体而言,第一学段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更早、更深入地发现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第二学段的任务是明确项目式学习的流程,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学段的任务是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计划项目并控制项目的实施,并合作探究开展学习,展示成果。例如,学校邀请徐州市餐饮行业协会的劳动模范进校园,组织三年级学生

参与“消暑美味水果捞”项目式学习体验活动。活动中,师生共同确定的项目目标为“感受精益求精的劳动工匠精神,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了解常见水果的营养价值,掌握切水果的技能,尝试不同的水果组合”“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合作,乐于分享”。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师生在徐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劳动模范的指导下,准备了应季水果、心里美萝卜、酸奶、沙拉食材,以及水果刀、削刀、菜板、围裙、厨房用帽子、手套等劳动用具。项目活动开展主要由观摩、交流、操作、分享四个环节组成。观摩环节,劳动模范向大家介绍果蔬雕花工艺,并现场雕萝卜和牡丹花;引导学生认识家庭厨房常用的切、削工具,指导学生安全操作。交流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同伴介绍一种水果的吃法及其营养价值。操作环节,全班分工切水果,合作做水果捞;尝试不同的拼盘组合。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淬炼切、拼等劳动技能,感受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教师和劳动模范全程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同时给予他们规范、安全、节约、合作等意识的培养。

项目反馈阶段,小组汇报分享,向大家介绍本组制作水果捞所用的食材、工具、制作的过程、制作的秘诀,谈整个过程的体验、收获与不足,并与大家分享制作的水果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评价。最后由劳动模范和教师品尝点评后反馈总结。

(二)以“三大圈”研修助力

“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内容新颖,挑战性强,需要学校不断创新教研方式,提升劳动教师教研水平。学校构建“大教研”交流圈、组建“大任务”学习圈、创建“大情境”场域圈,助力任务群落实。

学校构建由学校教师、协会骨干、职校专家、家长组成的“大教研”交流圈,形成多元化协同教研机制,探索“烹饪与营养”任务群落实的创新路径。学校形成定期教研制度,发挥“大教研”交流圈的融合作用,以问题导向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讨论、交流、培训、指导,监督诊断任务实施情况,不断增强劳动教师的任务规划与组织能力。“消暑美味水果捞”体验活动中,学科主任、协会领导和烹饪劳模在课前经过线上线下三次交流,确定了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等,为“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落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把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系列“学习任务”,组建“大任务”学习圈,创设具体的学习活动,落实“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各项任务。在“大任务”学习圈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了更多联系,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融通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自主探究、主动建构、自我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综合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消暑美味水果捞”体验活动中,制作“消暑美味水果捞”这一大任务统领、驱动了整个学习进程,分解为了解水果营养价值、训练切果技能、感受工匠精神等几个子任务,实现了从“学”到“习”的深度发展。

学校创建由校内班级教室、劳技专用教室、食堂、小农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餐饮店铺、职业院校劳动场所等构成的“大情境”场域圈,拓宽完成劳动任务的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的需要。“消暑美味水果捞”体验活动中,基于“夏天果实香又甜”这一现实情境,师生专门布置劳动实践教室,使之成为“丰收的果园”。学生以小组围坐的形式参与劳动实践,身临其境,收获得了更为深入的劳动体验。

“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实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烹饪劳动的价值,初步建立了健康饮食观念,提升了劳动实践能力、自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未来,学校将建构核心素养视域下“烹饪与营养”任务群项目内容,更为深入地融合多样化社会资源,把握该任务群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方面做更多尝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 章振乐.从文本到行动: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推进方式——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劳动教育”课程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2(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