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展度量活动,感悟数学度量的一致性
作者: 李淑静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有重要的变化,意在让学生经历图形测量的过程,感悟数学度量本质上的一致性。为此,要切实组织学生开展度量活动,特别注意: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具身体验,引导想象推理,引发统一度量单位的需求,紧扣累加度量单位这一本质,沟通不同维度图形的度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标修订;图形与几何;度量活动;一致性
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最重要的变化是,将“图形的认识”“测量”两个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个主题。其用意主要是,突出“测量”方法在“图形的认识”内容中的运用,让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1]。简言之,就是让学生经历图形测量(确定图形大小)的过程,感悟数学度量本质上的一致性:度量单位的累加。
一、为什么要关注数学度量的一致性
首先看几何学中的度量。“图形的认识”关注各种图形的特征与性质,指向几何研究的对象与结果,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集中所在;而几何学起源于图形大小的度量(测量)[2],度量是几何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小学阶段实验几何研究图形最重要的方法,本质上是通过度量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研究图形及其关系。因此,小学几何教学要重视度量。
其次看度量的一致性。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测量)的结果,因此,数学起源于度量,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所在[3]。一方面,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关于度量的内容(除了图形的度量外,还有时间的度量、质量的度量等),它们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度量与计数也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后者是计数单位的累加)。因此,关注度量的一致性,有助于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在的一致性,充分把握数学的本质。
二、如何帮助学生感悟数学度量的一致性
相比于计数(涉及数的认识和运算),度量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学生开展度量活动,从中感悟数学度量的一致性。具体来说,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一)创设真实情境
度量是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单位和方法的选择应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真实情境下开展度量活动,有助于学生感受度量的价值,体会度量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
例如,教学主题活动“身体上的尺”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度量单位知识,探索发现藏在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并用“身体尺”作为测量工具,开展实际测量活动;在不同的测量情境中选择或创造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合理估测。学习了面积知识后,还可将这一主题活动进行延伸,估测“教室有多大”,打通一维度量和二维度量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加深对度量一致性的体会。
(二)促进具身体验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脑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产生的。该理论符合小学生以直观形象为主的认知(思维)特征,更契合“度量”这种实践性活动的教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丰富的几何度量活动,促进学生的具身(多感官)体验,触发、带动头脑想象、思考。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可以让学生借助报纸、米尺等多种工具,自己创造出1平方米;手拉手围一围1平方米,看一看1平方米里可以站多少位同学;找一找哪些物体外表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有了这样的具身体验,学生就形成了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度量时就不会茫然了。
(三)引导想象推理
通常,事物量的变化或可能几乎是无穷的,也没有确定的界限,而学生需要或能够具身体验(直接感受)的量是有限的,也有一定的界限。要充分经历度量的过程,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体验过的一些基本单位量和常见固定量,借助数感,通过比较、想象,推算、估测出其他量(包括叠加量和分解量)。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公顷”,学生很难直接感受“1公顷有多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对“平方米”的认识进行想象和推理。首先,让学生在操场上围出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直接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推理,认识到1公顷有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大小。此外,借助熟悉的平面的大小想象、推理,也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半公顷,这些都可作为认识1公顷的支架,让学生在想象、推理中建立1公顷的表象。
(四)引发统一度量单位的需求
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标准。虽然度量单位是人为的规定,但是,人类的交流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它取得统一。几何度量的教学,需要引发学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求,引导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例如,长度的度量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度量,是后续度量(特别是几何度量)学习的基础。在没有认识长度单位,了解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之前,学生对“桌子有多长”这个问题,是借助在幼儿园积累的图形学习经验,利用其他物体摆一摆来解决的。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大家对“桌子有多长”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不一样?桌子到底有多长?在分析以往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发现:是因为借助的测量标准,即选取的长度单位不一样;需要统一长度单位,才能明确桌子的长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长度测量工具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尺子上有刻度,然后认识尺子上的刻度,进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五)紧扣累加度量单位这一本质
几何度量的教学,也要紧扣度量的本质,让学生认识到度量就是“给度量对象一个合适的数”[4],就是累加度量(计数)单位,看度量对象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使其个数尽可能是整数,并且不特别大。
例如,教学“面积的度量”时,在学生发现无法用观察法、重叠法直接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后,让学生借助长度度量的学习经验,自主选择度量工具(选择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选择小正方形作为度量单位还是选择圆形作为度量单位,不管是将长方形里铺满相应的度量单位还是只铺长的一行、宽的一列,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看长方形中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将长方形的面积用度量单位的个数来表示;统一度量标准,得到相应的面积单位后,度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看长方形里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在长度度量和面积度量的比较中,学生不难认识到度量的本质。这也为后续体积度量的学习积累了可迁移的经验。
(六)沟通不同维度图形的度量
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对象、不同属性的度量具有共同的本质后,还要进一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度量”获得充分的结构化认识。几何度量主要是对一维图形、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线、面和体)大小的度量,分别得到它们的长度、面积、体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沟通不同维度图形的度量,以建立线、面和体及其度量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要借助直观的演示让学生认识到:点是“零维图形”,没有大小,即大小为0;“点(朝一个方向)动成线”,线就是一维图形,有大小,其度量就是长度,用其包含的长度单位(表征为大小是“1”的线段)的个数来表示;“线(朝不同于线的方向)动成面”,面就是二维图形,有大小,其度量就是面积,用其包含的面积单位(表征为边长是“1”,则大小是“1×1=1”的正方形)的个数来表示;“面(朝不在面上的方向)动成体”,体就是三维图形,有大小,其度量就是体积,用其包含的体积单位(表征为边长是“1”,则大小是“1×1×1=1”的正方体)的个数来表示。这一教学可以安排在小学数学总复习阶段进行,其实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综合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度量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7.
[2] 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25.
[3] 娜仁格日乐,史宁中.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8(6):1316.
[4] 张奠宙.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怎样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