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寻美之旅

作者: 吴国华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美的引路人。教师需精心发掘语文之美,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形成健全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带领学生寻美: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品味文段的画面美,探寻作品的意境美,洞察角色的人性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美的引路人。教师需精心发掘语文之美,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形成健全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带领学生开启寻美之旅。

一、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语言文字表达有其独特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诗歌、散文等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美,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作品。

比如,古诗是一种具有独特音韵特点的诗歌形式,其平仄交替、对仗句式等元素,使得朗诵时节奏感十足。五言诗与七言诗由于字数不同,停顿划分各不相同,因此节奏也截然不同。但无论哪种诗歌形式,都能在朗诵中流露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音韵美。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许多经典古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语言的音韵特点,体会音韵美。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平仄交替和押韵,使得整首诗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另外,五言诗如《登鹳雀楼》,每句五个字,停顿较少,整体节奏较为紧凑;七言诗如《望天门山》,每句七个字,停顿较多,节奏相对舒缓。学生在朗诵这些诗歌时,可以明显感受到节奏上的差异,从而加深对五言诗和七言诗特点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习题、诗歌鉴赏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语言的音韵美。这些环节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朗诵诗歌,还鼓励他们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进一步感受和表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现代文中也有许多美文佳句,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文字的海洋中。这些句子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荷花》中的一段描写为例,“白荷花,有的刚刚绽放,两三瓣,充满活力;有的含苞欲放,静静等待,期盼绽放的那一刻;有的已经盛开,花瓣如雪,美丽动人”。这样的排比句式不仅使行文充满了节奏感,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充满了力量。每一分句都以荷花为主题,但所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刚刚绽放的荷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含苞欲放的荷花,则显得静谧而充满期待,仿佛正在为绽放的那一刻积蓄力量;而已经盛开的荷花,美丽动人,如同雪花般纯洁,让人不禁为之倾倒。这种情感的变化,正是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的。教学中指导朗读时,可以引领学生根据句子的内容,调整自己的语速和音调,让每一个分句都充满感情。当读到“刚刚绽放”时,可以稍微提高音调,以表现出荷花的生机与活力;当读到“含苞欲放”时,则可以放缓语速,降低音调,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期待的氛围;而到了“已经盛开”时,则可以再次提高音调,以强调荷花的美丽与动人。

二、品味文段的画面美

优美的文段总能让人在文字背后想象出与之对应的画面。学生时代是人生中视觉感受能力最强的时期,与单纯的文字相比,画面带来的冲击感有时更能触动学生,让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和体悟。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引导学生领悟文段中的画面美。

比如,教材中隐藏着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这些插图或许只是简单勾勒,又或是色彩斑斓的复杂描绘,但都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学习的视角。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教师可用PPT展示教材中桂林山水的美丽插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漓江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以深入欣赏文章表达的内涵。随后,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写漓江水的时候,作者抓住了哪些特点?”再让学生自读自悟,从文本中提炼出漓江“绿”“静”“清”的特点。同时,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从多角度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鲜活的画面感,提升审美能力。

除了欣赏教材中已有的插图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用画笔或其他材料画一画、做一做,感受画面美。比如,我在教学古诗《望洞庭》时,指导学生朗读后,让学生找一找诗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再找一找写颜色的词语,然后请学生拿出纸笔来画一画这些景物。于是出现了一幅幅图画:水平如镜的湖面映着秋月,远远的洞庭山是翠绿的,像是银盘中的一颗青色的田螺。看着这么美丽的画面,学生更易体会到洞庭之美。

三、探寻作品的意境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是基于文章本身的意境美被选用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表达情境的重要性,让学生除了理解字面意思和大致内容外,还能真正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深刻理解文学表达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

比如,叶圣陶的爱美之意在《荷花》一文中用优美的文字表露无遗:“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文中所写虽然是作者的想象,但字里行间的唯美意境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情感中的陶醉和喜爱。这里,教师可以通过点拨分析课文的重点词,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比如,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雪白”“微风”“阳光”“翩翩”“飘动”“舞蹈”等词,体会作者笔下的白荷花在阳光下随风起舞的意境。由此,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展开想象,并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好处,深刻理解并感受到前文“挨挨挤挤”“冒”等用词之精准,培养了良好的语言感受力。

四、洞察角色的人性美

语文之美,不仅在于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也在于深度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之美。这种美非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源自人性的光辉,体现在每一个文本角色上,映射出我们自身的情感、道德和追求。语文教材中的人物角色和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深入引导学生洞察角色的人性美。

比如,《荔枝》一文中,儿子为了孝敬母亲,不惜花费心思购买母亲喜爱的荔枝。而母亲则因为疼爱儿子,舍不得吃荔枝,希望儿子能多吃一点。这个故事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更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它让我们看到了孝顺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同样,在童话《幸福是什么》中,三个角色都以勤劳的品格去追寻幸福。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幸福的深刻理解。在这些文本角色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真善美,也可以感受到他们高尚的品格和内心的力量。对这些人性光辉加以深入引导,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幸福的含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角色的人性美的过程,是一种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和人格完善。

寻美的教学过程,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一次美的探索与发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语文教学的寻美之旅,还有更多做法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