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任务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杨裕海

摘 要:“任务型活动”以特定的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真实参与为关键,以教师的积极引导为保障,助力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核心素养真实提升。“任务型活动”的目标设定层面,需依“标”择高处立,依“本”就平处坐,依“生”向宽处行。内容确定层面,讲求“板块式”组构。实施层面,一般表现为任务提示、自主活动、展示交流、小结提升四个步骤。

关键词:小学语文;任务型活动;核心素养

“任务型活动”是以特定的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真实参与为关键,以教师的积极引导为保障,助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核心素养的真实提升。

一、“任务型活动”的目标设计

教师要厘清“任务型活动”的目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一)依“标”择高处立

这里的“标”,指课标。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育人目标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任务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以落实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为指向,以素养为导向,站得高远、看得高远。落实到单篇课文中设计与实施“任务型活动”,一般而言,依“标”择高处立,教师需呼应单元人文主题,大处着眼锁定素养目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的“长生果”》一课为例,聚焦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读书明智”,本课“任务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目标就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童年阅读、作文中悟出的道理,能结合实际说说阅读和习作的关系,感受读书的力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二)依“本”就平处坐

这里的“本”,指课本。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方面凸显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特色。每一篇相对独立的课文,都是单元整体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有其落实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独担之任。教师在设计与实施“任务型活动”时,需要立足教材,理清单元每篇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所承担的任务,从而明确目标。仍以《我的“长生果”》一课为例,它是全册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呼应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据此分析本篇课文承担的任务,必然是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举一反三。

(三)依“生”向宽处行

语文课堂“任务型活动”以“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为根本,充分研判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预估学生的学习潜力。由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引领其在阅读实践中有收获。《我的“长生果”》一课“任务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目标设定,教师在关注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阅读有一定的速度”意识和能力的前提下,设定的目标有:借助圈画关键词句、列提纲、画表格或结构图等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认识“喻”“瘾”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奔”2个多音字;根据需要梳理信息,把握课文内容;结合品读感悟,整合学习经验,领悟读书的好处,汲取成长的力量;巩固本学期阅读策略单元的学习重点——提高阅读的速度,指引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运用合适的方法梳理作家的读书经历、读书收获等信息。如此,心中装着教材、装着单元、装着课文,足履平地,踏地而行。

二、“任务型活动”的内容确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1]学习任务群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体现出“板块式推进”的鲜明特点:一方面,学生课堂学习的层次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向前推进;另一方面,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清晰地表现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学习主板块连缀起来,呈现出化零为整、聚沙成塔的课堂造型。[2]“板块式”组构,是“任务型活动”内容确定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在目标引领下,整体规划、精心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板块,让教学目标具体化。

一般而言,教师可以依据单元人文主题确定主题,并由此设计相应的学习板块和学习活动。仍以《我的“长生果”》为例,本篇课文属于略读课文。教师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读书明智”作为“任务型活动”的主题,组构出了“板块一:读书故事我阅读”“板块二:读书故事我梳理”“板块三:读书故事我明智”三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拓展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活动。

由“板块一:读书故事我阅读”,教师设计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认识‘喻’‘瘾’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奔’2个多音字”“了解叶文玲少年时代的读书故事”2个学习活动。

由“板块二:读书故事我梳理”,教师设计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梳理少年时代叶文玲的读书史”“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出作者从童年阅读、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圈画关键词句”2个学习活动。

由“板块三:读书故事我明智”,教师设计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找作者‘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这两次作文中最值得赞赏的地方,画画句子,写写批注,并想想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对于你们来说,‘阅读滋养写作’,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写作故事呢?说说自己的写作故事,写写这个理”2个学习活动。

《我的“长生果”》一课三大板块的六大活动,聚焦了两个要点:一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以致用,注意阅读速度;二是学习目标,关注梳理信息,实现问题解决。板块一注重基础的字词问题的解决,指引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板块二注重基于语文要素,运用“梳理信息”这一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少年时的“读书史”,感受到“读书史”正是少年作者的“学习史”,从而解决“阅读提示”的第一个问题。板块三注重基于人文主题,指引学生继续运用“梳理信息”这一阅读方法,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明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作者少年时的‘读书史’不仅是其‘学习史’,更是其‘成长史’”的思想认识,从而解决“阅读提示”的第二个问题。

三、“任务型活动”的教学实施

“任务型活动”的教学实施,一般表现为任务提示、自主活动、展示交流、小结提升四个步骤。基于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有限,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可灵活增删整合步骤,循序渐进,顺学导教,让“常式”“变式”相得益彰,保证教学节奏张弛有度。

(一)任务提示,规划明确

“任务型活动”的任务提示,贵在切实可行。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设定有效的任务达成规划,使得学生方向明确地前行。如引导学生参与《我的“长生果”》中“板块二:读书故事我梳理”的学习活动,教师先让学生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少年时代叶文玲的读书史。为了让学生明晰梳理的流程,教师给出6分钟,让学生顺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分享”的流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环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梳理少年时代叶文玲的读书史;小组合作环节,学生通过小组交流,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对其加以完善;全班分享环节,学生推举代表,全班汇报。之后,教师出示评价标准,给出4分钟,指引学生以星级评价的方式,从“梳理方式的恰当、清楚”“梳理内容的准确、丰富”两个维度,先后开展自主评价、伙伴评价,取长补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梳理能力。

这样的任务提示,教师导学得以充分体现:一是导出了活动的内容,明确提示“学什么”;二是导出了活动的步骤,明确提示“怎么学”;三是导出了活动的目标,明确提示“学到什么程度”。梳理信息要在单位时间里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任务提示一目了然。

(二)自主活动,适时导引

“任务型活动”的自主活动,往往表现为学生的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此步骤中,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适时介入,适度导引:当学生的学习偏离目标时,及时为其拨转方向;当学生的学习能力受限时,为其搭建支架,使得活动有序推进,引导学生一次次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境界。在《我的“长生果”》一课“板块二:读书故事我梳理”的课堂自主学习活动中,针对少数学生梳理信息时缺失方法的问题,教师提示学生使用之前学过的方法。学生温习回顾,想到了在本单元精读课文《忆读书》学习中习得的画时间轴、画图表、画鱼骨图、列提纲等梳理信息的常见方法,为本课堂探究新知搭起了有力的“脚手架”。

(三)展示交流,动态评价

“任务型活动”的展示交流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际之间积极能动的交流互动,汇聚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以思维启迪思维,以智慧催生智慧。此阶段,教师要以“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把评价镶嵌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在“即教、即学、即评”“再教、再学、再评”的动态评价中,不断检查、诊断、反馈、激励,考查教与学目标的达成度,调适教与学的具体行为、策略和进程[3]。《我的“长生果”》一课关于“少年时代叶文玲的读书史”的展示交流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 我想代表我们组与大家分享。(展示图1)

我们是用画时间轴的方式整理的。中间蓝色的字(时间轴上的字)“最早”“后来”等,表示读书时间的变化;红色的字(蓝色文字上方的字)“香烟人小画片”“真正的连环画”等,展现了作家读了哪些类型的书。这些和刚才汇报小组的内容差不多。不过,我们还在下方增添了一类信息。大家看到最下方的黑色字(时间轴下面的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等文字了吧?这表明了作家叶文玲在不同阶段的读书状态。

师 谁来评价一下?

生 我给这个小组五颗星。因为他们梳理的信息更多。我觉得他们用不同颜色的文字来表示不同的内容,看起来一目了然。

生 我有个建议。我觉得作者读连环画时的读书状态,除了课文中的“如痴如醉”,还可以补充一个词语——“废寝忘食”。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作者说“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这不就是“废寝忘食”嘛!

师 你真善于评价。(面向展示分享的学生)他的建议,你们小组能接受吗?

生 谢谢你的建议,这样一来,整理得就更加全面了。

师 (板书:全面)是的,梳理信息,不仅要有序,还要全面。

上述教学,学生围绕读书故事的梳理这一“任务型活动”进行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教师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动态评价,促使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断优化,朝着既定目标顺畅前行。以目标为圆心,以评价为半径,以互动为轨迹,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彼此碰撞,智慧彼此共享。

(四)小结提升,促成建构

“任务型活动”的小结提升,旨在帮助学生提炼碎片化、表层化的学习经验、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建构。如《我的“长生果”》一课,教师对板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随着“任务型活动”的推进,学习目标渐次达成,最终形成了清晰明了的课堂板书。

板书设计既是本课课堂知识的“地图”,有其内容的整体性,又有内在逻辑的“暗示”,有其内在的关联性。而这一板书的渐进呈现的过程,就是学生围绕目标渐进学习的过程,就是结合学习进程归纳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9.

[2] 温儒敏.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两个前提[J].语文建设,2019(7):47.

[3] 杨裕海.教有“道” 学有“术” 评有“法”——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为例谈“教—学—评”一体化[J]. 小学教学参考,2024(7):8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本真理念下的‘汇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编号:D/2021/02/2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