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语交际教学要引导有效表达
作者: 章莉英摘 要:口语交际教学要引导学生有效表达。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表达的思路,关注表达的顺序、要素与意图,做到有条理地表达;其次,要引导学生信息求准、事例求实,做到负责任地表达;最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基于对倾听者的了解,做到有对象地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有条理;负责任;有对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独立的口语交际板块。口语交际不是围绕一个主题泛泛而谈,它必须体现“交际”的作用,是一种有目的的交流。口语交际教学,要引导学生有效表达,做到有条理地表达,负责任地表达,有对象地表达。
一、引导有条理地表达
小学生言语经验不足,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往往会出现表达零散、无序和关键内容遗漏等情况,使倾听者不明所以。如果连浅层次的说清楚、讲明白的要求都无法达到,何谈有效的交流沟通呢?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个人的思想或情感
都要依托语言来表达,而言语品质的提升又离不开思维。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思想、语言、文字其实是相通的。口语表达凌乱的人,思维往往也比较混乱。因此,要想改变学生口语交际表达无序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表达的思路,关注表达的顺序、要素与意图,做到有条理地表达。
(一)遵循表达顺序
张悦群教授曾说:“无论是阅读课、作文课还是口语交际课,都应当确定一个合适的要点,将之物化成一个有序的操作规则,即产生式系统,方能进行有效的教学。”[1]在口语交际中,这种有序的操作规则就是表达的顺序。它是学生言语表达的操作说明书,当下,学生的言语表达可能还不够自如,但按照既定的顺序展开,至少不会走样。
比如,在进行即兴发言时,最基本的表达顺序就是先自我介绍,再进行主题表达,最后表示感谢;在进行劝告说理时,往往是先摆观点,再谈理由……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提炼、架构出的是怎样的表达顺序,都需要学生在一次次的言语实践中内化、巩固。
(二)关注表达要素
一般来说,口语交际可分为介绍类(如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家乡),独白类(如讲故事、谈经验、说教训),交往类(如道歉、待客、问路),表演类(如当众演讲、致欢迎词、主持节目),讨论类(如建议、辩论)等。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包含的要素不同。
讲故事的口语交际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比如二年级上册的《看图讲故事》,四年级上册的《讲历史人物故事》,五年级上册的《讲民间故事》。这些口语交际活动,一方面契合了所在单元的阅读主题,另一方面共同指向学生对一个完整故事进行叙述的能力进阶。我们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是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与成长等表达要素来串联起整个故事。只有将故事的情节结构了然于心,学生在讲述时才会更加富有条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口语交际中,这些要素只是以关键词语的形式呈现的,是碎片化的。其实,带着学生梳理整个故事框架的过程并不难,决定口语交际质量高低的,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故事的要素与要素能否有效衔接、合理过渡。比如,二年级下册的《看图讲故事》呈现了五幅图,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对图片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说明,才能让这个故事的表述更加清晰明确,倾听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
(三)紧扣表达意图
相对来说,以上两种策略是偏线性的,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比较容易掌握和运用。也有些口语交际指向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需要紧扣表达意图,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对方。
以四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为例,影响学生视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保护视力的建议也应该从原因入手。教师在指导学生在进行交流时就应该强调“问题”与“建议”的对应关系。比如:“缺乏某些维生素会影响视力,因此我建议,在日常的饮食中,我们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挑食。”有了这样的对应意识,学生思路清晰,表达自然会更加顺畅、自如。
二、引导负责任地表达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我们在肯定这种开放的言语交流、观点分享的氛围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环境越开放,越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否则,不仅会伤害到个人,对整个社会都有可能造成恶劣影响。对于身心发展还不够稳定、还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小学生而言,口语交际教学尤其要引导他们做一个负责任的表达者。
(一)信息求准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往往需要引用一些资料来进行佐证。这些资料的使用,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资料照搬照用照读,学生将冗长的资料一股脑输出,但是倾听者却无法快速地抓住重点;二是学生对于资料了解大概,对于一些关键信息的表述模棱两可,甚至会有差错。
比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的《我们与环境》这一口语交际教学时,学生关注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给海洋生态带来的破坏,但是在具体阐述时,部分数据却不精准,甚至是失实的。虽然举出的例证使表达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但是却让倾听者对于实际情况产生误解,违背了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初衷。
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时,除了强调资料的来源要正规外,也要提倡积极使用摘要记录的方式。在大概了解资料内容后,对一些关键性的词或者数据可以适当做记录,自己确实不清楚或者暂时没有办法确认的,也要尽可能地使用“截至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很有可能”“也许”等词眼进行说明,务求表达更为真实、准确。
(二)事例求实
口语交际是表达者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在头脑中产生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表达的内容之后,运用表达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言语信息的过程。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表达者往往需要用一些案例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表达的说服力。除了科学性比较强的资料外,学生还会运用一些与人相关的事例。以求实的态度筛选相关事例,做到不扭曲、不杜撰,是学生在构思时应该重点考虑的。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辩论》时,针对同一问题,学生会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在选择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时,不经意间就会使用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或者夸大其词的信息。
比如,在对“班干部是采用轮流制还是竞选制”这一问题展开辩论时,支持竞选制的学生脱口而出:“小A平时表现那么差,自己都管不好,他当班干部管理班级,班级岂不是乱成一锅粥吗?”面对这样的犀利的言语攻击,小A同学面红耳赤,无力反驳。而支持轮流制的学生举例子时也不加求证:“我听说,小B管理班级的时候,老是给自己的朋友加常规积分,根本就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每个人轮着当才公平。”小B表示冤枉,据理力争,表示自己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于是,辩论的焦点开始模糊,听众的认知开始被错误地引导。这就违背了辩论的初衷。
三、引导有对象地表达
口语交际的本质是通过言语的表达与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再多的言语策略与原则,都需要建立在了解倾听者的基础上。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引导学生有对象地表达。
(一)锚定对象的兴趣点
口语交际中,大部分以表达者的讲述为主。
要想吸引倾听者始终保持积极投入的状态,提高口语交际的有效性,就需要表达者能够站在倾听者的角度思考,从其兴趣点出发,建构自己的表达。
比如,在围绕“讲民间故事”“讲历史人物故事”这类主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就要有意识地避开一些对于倾听者来说耳熟能详、缺乏新鲜感的内容;对于“推荐一部动画片”这类主题,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倾听者比较感兴趣的动画片的类型,这样在介绍的时候就可以更有针对性。《请你支持我》中,对于养不养狗,妈妈更关心的不是狗可不可爱,而是后期的照顾问题,所以,围绕照顾问题来进行说明,妈妈同意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在《做手工》时,可以在介绍之初就将手工制作的成品以图片或者实物的方式进行展示,先声夺人,同时适时加入一些关键动作,以此来吸引倾听者的注意,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口语交际中……
当然,这种根据对象的兴趣点来优化表达的方式不仅可以用在前期表达的准备上。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春游去哪玩》这一口语交际时,我就引导学生关注班内同学的兴趣爱好,从好吃、好玩、好看等方面来推荐地点,有层次地梳理推荐理由,并在每一个表达者讲述过后,及时组织一次班内投票,一方面检验大家对表达者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也让接下来的表达者能够对班级同学的偏好有更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后面讲述的学生才能够及时地对推荐理由的重心进行调整,使其表达更具说服力。
(二)考虑对象的接受度
巴赫金指出:“说话者的话语里总带有诉诸听者的因素,总以听者的回应为旨归。”[2]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口语交际并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一种双边的互动与反馈。当然,这种反馈并不局限于语言本身,还包括心理波动所带来的一系列诸如表情、动作的外在表现。表达者需要洞察这些细微之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以及对象的身份、年龄、性格等,进行通盘的考量,之后,再来调整自己的表达。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对于同样的话语的接受度是不同的。因此,口语交际教学除了关注学生自身的表达要文明有礼、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要言之有物之外,也要引导学生考虑对象的接受度。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劝告》就向我们展示了对低年级同学下课时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这一危险举动的三种劝告方式,让学生分析哪个同学的劝告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在批评式、道理式和利他式中,学生一下子就能够理解,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多从对方的角度着想,才会更容易被接受。在这样的分析、思考、再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
让学生意识到,口语交际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话术”层面,而是要更多地体现表达者内在的思想、态度与智慧。语文教的不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还要在听说读写中,透射出思想、精神、情操、品德。[3]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自我内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以有条理、负责任、有对象来反观自身,才能在充满变化的生活中,做到赤诚而有效地沟通与交往。
参考文献:
[1] 郭跃辉.阅读教学要着力构建“程序性知识”[J].阅读与成才,2022(5):122124.
[2] 闫勇.关注言语主体,提升语言运用的实效[J].小学语文,2016(11):2932.
[3] 成尚荣.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于漪老师的为师之道[J].中国教师,20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