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富语言经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者: 王翠萍摘 要:语言经验是个体从事语言实践活动的阅历,以及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规律的感知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丰富语言经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审美创造。具体的策略有:在真实情境中储备语言经验、在思维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在仿创应用中提升语言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经验;语言实践;核心素养
语言经验是个体从事语言实践活动的阅历,以及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规律的感知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经验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和教师组织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可见,丰富语言经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从丰富语言经验的作用和策略两方面具体阐述。
一、丰富语言经验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经验是“语言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3]学生语言经验的丰富程度也影响着教师对其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三方面素养的培育。
(一)丰富语言经验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作为我们的母语学习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丰富语言经验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过程。例如,诵读唐诗宋词,学生置身于古人营造的意境之中,感受深沉的家国情怀;重温红色经典故事,学生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领略母语的独特魅力,激发对母语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丰富语言经验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增强语言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丰富语言经验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妙处,发现课文里鲜活的语言范例,感受语言的精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实经历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发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小学阶段,模仿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模仿并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最终形成稳定的、受益终身的语言智慧。
(三)丰富语言经验有助于促进审美创造
语言经验为审美创造搭建了支架,使个体在鉴赏语言文字时能够更为敏锐地捕捉其中的美感和深意。学生的语言经验越丰富,对文本的鉴赏就会越敏锐。在语文学习中,有语言经验方法性知识的指引,如“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等,文本审美鉴赏的角度会更广,意义会更深。创造依赖于语言经验的输出。有效的语言输出能够调节和优化表达的内容,使表达更加流畅、富有创意。
二、丰富语言经验的策略
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策略。这些策略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词汇量,增强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一)在真实情境中储备语言经验
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技巧,加深对语言知识的记忆,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完善语言经验的储备。例如,在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温馨而富有情趣的识字情境:“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想把泥塘卖掉,于是在旁边竖起了一块牌子。”教师用“烂泥塘”“牌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字词,轻松灵活,兴趣盎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还创设了“梦想小舞台”课本剧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理解词句的意思,揣摩人物的特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在角色扮演时,学生恰当地运用文本中的句式,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经验。
教师也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情境任务,帮助学生储备语言经验。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教师抓住“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个核心问题,设计“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并设计了如下情境任务:
任务1:穿越时空来过节。(推荐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
任务2:“纸文化”研学之旅。(用思维导图梳理纸的进化史,并进行讲述)
任务3:国宝的自我推荐。(代入赵州桥的角色,介绍它的一个特点)
任务4:带你“画”游汴京。(选择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景物来介绍)
任务5:百家小讲坛——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教师设计的情境任务贴合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条件。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情境,在梳理和分析中走向深刻。任务的目的性、功能性、趣味性俱佳,能够吸引学生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有助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得到提升,从而储备语言经验。
(二)在思维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
思维实践是积累语言经验的重要策略。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品鉴,活跃思维,发现区别,把握特点,从而能够更加敏锐地领会文本遣词造句的奥妙,积累语言经验。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部分,提供了不同译者对《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相关句子的翻译。这三组译文意思相同,但是语言特点却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句子,为什么?”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学生从表达手法、语言特点、阅读感受等不同角度辨析句子的差异,从而感受作者不同的文风,促进语言经验的积累。
又如,在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文中“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句话的含义,质疑“作者说麻雀像石头是指麻雀的身体很硬很重吗?”,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课文的表达,让学生在质疑中深化认知,在互动中锻炼思维。这样的思维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领悟力。
(三)在仿创应用中提升语言经验
学生语言经验的提升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通过模仿、创新等语言实践活动,学生活用课文中的语用知识。这样,优质语言样本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印刻下来,形成固着稳定的语言经验。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第3—8自然段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解读关键字词的含义感受了事物的生命力后,教师出示每段开头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太阳升起”“云彩飞行”“雨点降落”“余晖变幻”到“群星闪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天空的珍藏”。教师在课件中,对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文字标注了不同颜色,师生合作朗读。由此,
学生发现作者介绍景物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这样介绍得清楚且生动。教师继续提问:“天空的珍藏不止这些呢!还有什么?”紧接着出示彩虹、闪电、月亮、雪花的图片,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思考:“你也能像课文里那样来介绍这些珍藏吗?”然后,请学生完成下列仿句练习:_____,我们看到了,就像(如同)_____。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介绍事物的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把“想到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也可以说,这是该文段的语言图式。学生迁移运用这一方法,描写其他景物,从模仿到创新,提升了语言经验。
参考文献:
[1] 衡伟.基于言语经验 丰富情节图式——以《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4(6):27.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