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聆听”活动课的板块建构与具体实施

作者: 倪春雷

摘 要:在课堂音乐欣赏与课外音乐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打造由“唤起自主聆听需要”“形成音乐聆听认知”“拓宽音乐聆听范畴”“夯实音乐感受能力”四个板块构成的“音乐聆听”活动课。以曲目唤醒的方式,唤起自主聆听需要;以自在聆听的方式,形成音乐聆听认知;以联结比较的方式,拓宽音乐聆听范畴;以体态律动和绘制导图的形式,夯实音乐感受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聆听;课后延时服务

“音乐聆听”是学生重要的音乐审美素养,以“欣赏”为主要方式。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指出,“欣赏”这个层次的感性体验能力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声音自身各种听觉属性的感受能力,二是对声音之间结构关系的感受能力,三是在联觉机制作用下引发的进一步综合感性体验的能力。[1]笔者和所在团队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开设了“音乐聆听”活动课,意在通过有针对性的欣赏训练,对学生的听觉、注意力、联觉等方面施以影响;“以培养大众听众”为出发点,让学生轻松地结合自身感受聆听音乐,培养听觉感受能力,体验内心精神世界审美活动的变化,感悟音乐聆听对于自身的意义。

我们的“音乐聆听”活动课主要由“唤起自主聆听需要”“形成音乐聆听认知”“拓宽音乐聆听范畴”“夯实音乐感受能力”四个板块构成。其中,“唤起自主聆听需要”板块主要以曲目唤醒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聆听需求,唤醒学生对音乐需求的理性认知;“形成音乐聆听认知”板块主要以自在聆听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自由愉悦的音乐聆听空间;“拓宽音乐聆听范畴”板块主要以联结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世界之大,打开音乐的大门;“夯实音乐感受能力”板块主要以体态律动和绘制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获悉音乐与情绪的奥秘,感受音乐的魔力。针对不同的板块内容,教师会提炼不同的主题,同步设计和落实不同的课时内容。

一、“唤起自主聆听需要”板块:以曲目唤醒的方式

“唤起自主聆听需要”板块主要是激发学生想要聆听音乐的兴趣,进而产生主动听音乐的欲望和需要。我们认为,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聆听音乐时,才会自主聆听音乐。以曲目唤醒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这种内在需求,较为科学合理。

我们从两个层面着手:感性层面,帮助学生找到符合其听觉喜好的曲目;理性层面,让学生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各种功能。由此,教师将该板块的主题提炼为“唤醒耳朵”,同步将其分解为“发现身边的音乐”“音乐有什么价值”“音乐与心情”“分享你所爱”4个课题,并分别设定了4个课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搜集和准备符合听觉喜好的音乐曲目,并在不同课时的学习中了解音乐与生活的重要关联,以及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发现身边的音乐”的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音乐”。为此,讨论前,学生就要搜集和准备生活中常见的音乐曲目。“音乐有什么价值”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搜集来的各种生活中的常见音乐曲目做分组归类,了解不同音乐曲目的用途。为此,学生分组归类前就要查询和了解不同功能的代表音乐。“音乐与心情”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了解与讨论音乐与人的情绪、情感的关系。为此,学生要在课前品鉴和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分享你所爱”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爱的音乐曲目。讨论前,学生会主动熟悉或温习自己之前或最近听过的、爱听的音乐曲目。

每个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会针对性地选取学生喜爱的曲目,带着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沉浸其中聆听、完整聆听、带着自己的感悟聆听,由此唤醒“耳朵”,充分、纯粹地去感知美妙的旋律,全身心地去解锁旋律中的密码,融入美好意境中。例如,“音乐与心情”的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音乐对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教师特意选择了故事性强、趣味性强的具象曲目,如普罗科夫耶菲的《彼得与狼》、杜卡的《小巫师》、里姆斯基·克萨克夫的《天方夜谭》、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及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天鹅湖》《睡美人》等,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丰富的音乐节奏起伏来彰显故事里人物的性格及情节变化,促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表情与人的情绪、情感的关系。如引导学生聆听《小巫师》一曲,教师先和学生分享了德国诗人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让学生了解故事概况;然后把诗歌分成6个部分,让学生完整聆听,之后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直观感受,把音乐也切分成6个部分(标出6个时间点);接下来分组讨论,描述自己划分的每个部分内容中渗透的人物情绪区别;各小组统一意见后,展示自己的划分结果和情绪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分段播放音乐,与学生交流,结合诗歌故事与大家一起在分析中欣赏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

经历了多次“被唤醒”后,学生感受到了音乐能够愉悦自己情绪的重要性,逐渐产生了自主聆听的需要。

二、“形成音乐聆听认知”板块:以自在聆听的方式

音乐聆听没有门槛,音乐理解不讲对错,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聆听空间”,获得全新的聆听体验就是目的。[2]教师引导学生自在聆听,在音乐聆听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音乐“乌托邦”,享受音乐带来的感官体验,陶冶自己的精神和情绪,了解音乐音响要素与身体联觉的内在关系,形成音乐聆听认知。

教师将该板块的主题提炼为“自在聆听”,同步将其分解为“音乐理解无对错”“如何听音乐”“音乐聆听空间”3个课题,设定4个课时,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大胆想象,走进音乐世界,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其中,“音乐理解无对错”1课时。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课前搜集和准备各类意向明确的音乐曲目,在交流讨论中走出音乐理解的误区、认识联觉。“如何听音乐”1课时。教学中,教师会准备各类情境音乐,让学生熟悉听音乐的不同方式和途径。“音乐聆听空间”分2个课时跟进。第1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会带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中感受音乐厅、剧院、书房、卧室等大众与私人音乐空间的不同。第2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会播放各类电影配乐,和学生一起感受音乐营造的无限空间。例如,“音乐聆听空间”第2课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在音乐中自由畅想的时空,教师把日本动画电影《铃芽之旅》的音乐原声专辑作为欣赏的主体,简单介绍电影故事的内容后,让学生单独欣赏音乐原声专辑中的29首配乐曲目,自由想象音乐描述的画面或情节。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对应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想象画面与原作画面异同之处。这样跳出音视频欣赏,以影视配乐欣赏为主的聆听,融入了影视故事情节,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得学生的音乐认知更为深入。

三、“拓宽音乐聆听范畴”板块:以联结比较的方式

我们对学生的音乐聆听素材做了统计分析后发现,除了音乐课堂上听到的相关音乐,学生还会聆听电视网络媒体中的些许音乐。从题材来看,学生聆听的音乐以中文歌曲为主,至于非中文歌曲以及器乐音乐,几乎不会触碰。音乐的世界如此浩瀚,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给人生带来的乐趣和意义,就要带领他们冲破以中文歌曲为主的狭窄音乐世界,联结和比较更多的聆听素材,拓宽聆听范畴,形成对音乐种类、风格、形式等的全面了解。

此板块,教师提炼了“打开音乐大门”的主题,同步将此分解为“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了解不同的音乐形式”“名曲猜一猜”3个课题。前两个课题分别用1个课时,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第三个课题用2个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常见的中外名曲,充分拓宽音乐聆听范畴。

在前两个课时的教学中,针对学生需要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和音乐形式的学情,教师会联结有特点的曲式、代表性器乐,带着学生感受其节奏、曲调、和声及其不同的形态表现与风格。例如,在“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的教学中,教师选入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离别练习曲》、柏辽兹的《拉克西进行曲》、莫扎特的《魔笛——我是一个捕鸟人》等,和学生一起对比聆听欣赏。以《幽默曲》为例,它是作者在美国生活期间创作的成功音乐作品之一,原作为钢琴曲。由于风格别致,这首曲目后被不少著名的小提琴家改编成小提琴曲,更富于歌唱性。教师让学生对比聆听钢琴和小提琴两个不同的版本,畅谈不同器乐演奏形式下乐曲的不同感觉。学生结合两种不同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对该曲目的风格了然于胸。

四、“夯实音乐感受能力”板块:以体态律动和绘制导图的形式

打开了广阔音乐世界的大门,学生就能欣赏到更多精彩绝伦的音乐作品。听得多了,他们聆听音乐的经验也就越来越丰富了。此时,我们会采用学生喜爱的体态律动的形式,或者引入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导图”,夯实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体态律动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游戏、活动等,搭建音乐与身体的联觉,体验音乐的力度、速度以及音的高低、空间、节奏等。音乐导图是指引导学生用可视的线条、图形、符号等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了解音乐与自身的关系。[3]

教师将该板块的主题提炼为“感受音乐魔力”,同步分解为“音乐与联觉”“音乐导图”4个课题,设定4个课时。其中,“音乐与联觉”设定3个课时:第1课时,搜集和准备有代表性的音乐,引导学生体会与音高、音强相关的联觉;第2课时,搜集和准备有代表性的音乐,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与时间、紧张度、新异性相关的联觉;第3课时,搜集和准备有代表性的音乐,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对象、视觉对象在音乐中的表现。“音乐导图”设定1课时,注重引导学生用可视的线条、图形、符号等,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几个课时教学中的音乐搜集和准备,不管是以体态律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力度、速度、空间、节奏及其与生活的联系,还是以音乐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刚开始适合选择短小的、形象性强的曲目,后面再慢慢提升难度。例如,“音乐导图”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了奈克的《邮递马车》、安德森的《雪橇》、德彪西的《月光》、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音乐曲目。其中,印象主义作品《月光》是一首优美而明朗的曲子。带着学生聆听此曲,教师提示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水彩笔描绘自己的感受。意大利批评家加蒂曾这样评价《月光》:“上行的琶音那么轻盈,像喷向天空中的泉水一般,先是欢快涌起,然后在主音和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在背景中展开来,宽广嘹亮而富于表情。”学生在此曲营造的独特意境中绘画,将音乐与色彩、线条、形状等关联,绘制出了独特的音乐导图,较好地提升了聆听时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感知力,洞察到了音乐与美好生活的关联。

音乐是人类最自由、最能够直接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它让我们激动,让我们兴奋,让我们伤感,让我们无言。[4]音乐聆听是学生在校内外较为容易参与、未来人生中可能会参与校多的音乐实践活动。我们有必要更为深层地挖掘“音乐聆听”活动课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在优质聆听中收获优质的审美人生。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家有琴童——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27.

[2][3] 珍妮特·R.巴雷特,彼得·R.韦伯斯特.音乐的经验——重新思考音乐教学与学习[M].梁菁,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81,71.

[4] 周海宏.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