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陶笛学习的入门之法

作者: 巫晨璐

低年级陶笛学习的入门之法0

摘 要:陶笛方便携带、音色悠扬,是小乐器演奏的“宠儿”。随着“小乐器进课堂”项目在学校层面的推广,陶笛演奏成为低年级音乐常态课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年龄小、识字少、学习不易持久,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可将游戏、童谣、绘画融入陶笛学习,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乐器;陶笛;游戏;童谣;绘画

“小乐器进课堂”是南京市的特色音乐教学项目,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学会一门乐器。陶笛方便携带、音色悠扬,是小乐器演奏的“宠儿”。关于陶笛的学习,在很多学校是以社团“小班化教学”的方式开展的。随着“小乐器进课堂”项目在学校层面的推广,陶笛演奏成为低年级音乐常态课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年龄小、识字少、学习不易持久,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为了让他们更快地入门,我将游戏、童谣、绘画融入陶笛学习。

一、让游戏在场

低年级的陶笛学习,要开发能让学生兴致勃勃的游戏,鼓励互动,关注差异,让游戏贯穿始终。

一类是鼓励互动的游戏。陶笛演奏需要双手指尖作出快速反应,但低年级学生大部分还不能够准确对应每个手指的名称。基于此,我设计了一个“手指碰碰车”游戏:教师有节奏地说出指定手指的动作要求(如“伸出左手摇一摇”“伸出食指碰一碰”),学生一边回答一边做对应动作。这个游戏的互动对象,不限于教师与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借助这样的游戏,学生不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熟记手指的名称,还能建立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学习场,为后期学习做铺垫。

另一类是关注差异的游戏。学习个体存在差异,教学需要因材施教。低年级的陶笛学习,要调动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关注差异的游戏,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如演奏《火车开了》这一曲目时,我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让基本演奏熟练的学生当“火车头”,带领小组的伙伴一边演奏一边在教室穿梭;“火车头”可自主选择行走路线、动作,但要避免与其他火车“撞车”;鼓励扮演“车身”的学生在行进过程中,反复演奏曲目直至熟练,争当新的“火车头”。类似的游戏是以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的,能让学生自发、自觉、自主地参与陶笛演奏练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与童谣相伴

童谣是低年级学生的亲密伙伴。陶笛学习中,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童谣的吟唱中破解一些较难的学习内容。

一类是数板式童谣。数板是有节奏的念,并且只念不唱,是童谣常见的表现形式。数板式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学习陶笛的第一步是正确持笛,演奏基本姿势不正确是学生出现最多的问题。于是,我创编了一个包含持笛要领的数板式童谣:左手拿陶笛,尖尖朝右边;右手举高变小伞,轻轻落在陶笛上;一指一孔放放好,别让小洞露出来。学生一边念童谣,一边根据童谣的内容做持笛姿势,这样,更容易分辨陶笛的正反面,以及持笛时双手应该摆放在陶笛什么位置,从而化解了学习的难点。

另一类是歌唱式童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学习任务1“趣味唱游”中提出:趣味唱游是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低年级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可以作为陶笛练习曲目的,在练习这些曲目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趣味唱游的目标。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为例,我根据学情,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曲目作为陶笛歌唱式童谣的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陶笛演奏的形式。比如,第1单元的《小手拉小手》,师生可以采用合作方式完成演奏;第2单元的《你早》,初期可以由师生合作,后期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演奏;第3单元的《太阳》,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全曲吹奏;第4单元的《不能告诉你》,可以在念白的地方加入学生创作,让陶笛伴奏形成二声部音效;第5单元的《雁儿飞》,初期可以师生合作,后期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演奏;第6单元的《牧童谣》,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全曲吹奏;第7单元的《小蚂蚁搬米粒》,可以在念白的地方加入学生创作,让陶笛伴奏形成二声部音效;第8单元的《堆雪人》,初期可以师生合作,后期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演奏。教师在教学歌唱曲目时,可选用陶笛演奏的方式弱化歌唱难点,也可以通过陶笛演奏进行唱、奏合作。歌唱童谣能助力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陶笛的兴趣。

三、和绘画交融

陶笛学习还可以和绘画交融,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化解学习难点。

例如,在陶笛演奏中需要通过手指按住陶笛的音孔,因此认识双手及手指名称在陶笛学习初期非常重要。学习过程中,我先示范画自己的双手,再让学生画自己的双手(见图1),引导学生边画边认,获得直观的体验。

又如,正确按孔的位置是陶笛学习的难点之一。低年级学生按孔很难对准指腹,就可以借用绘画“点、线、面”的方法。

点位置:用画笔点出指腹按孔的位置,可以直接在手指上绘画,也可以画出手型的图画,在图画中标出正确按孔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指上点出指腹(见图2),也可以在画中的“手指”上点出指腹(见图3)。

画线条:用线条找出正确按孔后的痕迹。指腹按孔一定时间,会留下痕迹。我通过绘画指腹按孔后痕迹的形状(见图4),让学生直观辨别,寻找正确的按孔痕迹,引导他们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指腹是否按满了音孔。

填涂面:用填“面”认识陶笛指法谱。学生初学时,我常用陶笛指法谱辅助他们认谱。为了能让学生熟悉陶笛谱孔位和对应手指的位置,我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填涂谱上相应的手指孔位。学生经历过观察和绘画的经验后,基本了解陶笛音孔的位置,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准确辨别手指按孔的位置。如此,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图像来记忆和理解指法,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再如,学生会觉得乐谱中的音符、节奏等音乐元素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绘画将乐谱中的音符和节奏转化为有趣的图形和颜色,让学生通过涂色、绘画活动来“创作”自己的陶笛乐谱,从而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乐谱的理解和记忆。

以一年级第4单元的《不能告诉你》一课为例。吹奏此曲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陶笛演奏的基本技巧,我引导他们在歌曲念白部分加上自己编创的陶笛伴奏,形成二声部音效。学生通过绘画记录自己编创的陶笛声部,激发了编创潜能。绘画不仅成为辅助陶笛学习的工具,还丰富了陶笛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