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情境设计

作者: 滕慧

摘 要:语文学习情境由背景、问题、目的、任务四个核心要素组成,从这四个方面来探究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情境设计的问题,发现情境背景缺乏真实性,情境问题缺乏指向性,情境目的缺乏统整性,情境任务缺乏关联性。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情境设计首先需要厘清“真实性”和“虚拟性”、“多学科”和“本学科”、“过程”和“结果”、“任务”和“评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跨学科学习的情境设计应关注需要的真实性,加强学科的指向性,明确思维的统整性,注重过程的关联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情境设计;真实情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学习的研究逐步表明,学习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产生的;情境是知识理解和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引发学习者经验重构的契机或条件”[2]。因此,学习应该在尽可能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完成,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情境是学生学习的环境,也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更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跨学科学习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是跨学科学习的要素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颁布以来,各地都对跨学科学习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情境设计存在哪些问题?

有哪些改进策略?笔者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一、存在的典型问题

借鉴国内外关于学习情境的研究成果,魏小娜等人认为,语文学习情境主要由背景、问题、目的、任务四个核心要素组成。[3]笔者试图从这四个方面来探究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情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背景缺乏真实性

情境背景是学习情境中预设的学习发生的环境和场景,包括客观的物理情境和主观的心理情境。真实的、相似的情境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知识的链接。跨学科学习需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广阔的生活场域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至关重要。在已有的跨学科学习案例中,有些情境背景没有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忽视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无法很好地以问题为驱动,引领学生探究。

(二)情境问题缺乏指向性

情境问题是指学生在情境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障碍、矛盾和疑问等,是学习情境的核心要素。情境问题应准确指向需解决的问题,指向该跨学科学习的学科属性。在对已有的跨学科学习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有些情境问题的设计缺乏指向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没有指向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时,只关注到各学科中知识的相似,而非能力点的相似,从而将相似主题的学科知识做了简单叠加;二是没有指向学科内涵,不能够体现学习活动中需运用的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关键能力,学科味缺失。

(三)情境目的缺乏统整性

情境目的即情境设计的目标。罗日叶认为:“情境中有一个要跨越的障碍,这一障碍和教师所追求的某个教学目标对应。”[4]在案例解读中,笔者发现,有的情境设计没有观照学生的整个认知过程,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体现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忽略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完整性,反映出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理解不到位,容易造成学生认知发展的片面性。人工智能时代,“解决问题”已经相对容易,如果忽略发现、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轻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只会培养出问题解决的“机器”。

(四)情境任务缺乏关联性

情境任务是学习情境中向学生明确提出的要做的具体事情,是情境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好的情境任务应该反映出情境目的的要求,贯穿学习活动的全程。

有的案例将情境和任务割裂,认为情境只用来激发兴趣,任务可以脱离情境单独存在;在情境任务设计中,只创设了整个学习活动的大情境,忽略了每个任务对应的小情境,忽视了情境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在与任务相匹配的评价中,也很少看到评价情境的创设,缺少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关注,没有发挥出评价导引和调节的作用。

二、需要厘清的几对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情境设计首先需要厘清以下几对关系。

(一)“真实性”和“虚拟性”的关系

赵晓霞等人将《新课标》中提出的六个学习任务群的情境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任务群中的情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非虚构”的生活真实情境,另一类是侧重“虚拟”“想象”的语文学习情境。[5]例如,“做老舍先生的客人,给‘英雄母鸡’写颁奖词”“穿越时空,采访田忌”等情境,是“虚拟性”的,指向“文学的真实”。而跨学科学习面向真实的生活,指向的是“生活的真实”。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如:“你们一家三口来到饭店用餐,服务员拿来一份菜单,你准备怎么点菜呢?”这样的情境是将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搬到了课堂上,更具有“真实性”。

学习理论表明,相似性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在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设计中,学习情境背景的相似度越高,知识越容易实现迁移。真实而熟悉的情境背景能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支架,推动学生完成知识的链接和运用。

(二)“多学科”和“本学科”的关系

现代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分科设置的。分科课程能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本学科的概念和方法。但生活本身并不分科,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在应对复杂的生活情境时,勾连多学科中学到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本学科的能力和素养。和其他任务群相比,跨学科学习侧重学科外部的整合,强调打破学科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场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跨学科学习情境时,从学科本位走向综合育人,思考本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价值,立足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关注知识点承载的能力发展价值和品格发展价值,从而真正发挥跨学科学习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跨学科的情境中,问题设计应指向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指向性鲜明的问题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知识、品格、能力的参与度,并为学习评价提供内容和依据。

(三)“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要“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6];同时还在学段要求中提出,“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7]“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8]等。可见,在跨学科学习中,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是跨学科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生能力发展中不可省略的环节。在跨学科学习中,我们需关注问题产生的过程,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而不只是强调获得一个问题的答案或问题解决的结果。

(四)“任务”和“评价”的关系

在跨学科学习主题下,应有一条包含总任务和子任务的清晰任务链,它表明了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可以怎样一步步地操作。其中,每一个任务都应该包含特定的情境,

这就形成了任务情境链。在每一个任务中,还应包括评估学生发展水平、教学目标以及任务设计的有效性的评价活动,而跨学科的评价也应酌情引入情境,发挥情境在评价中的作用,由此形成一条评价情境链。任务情境链和评价情境链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交叉、融合的。一个任务情境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评价情境,评价情境检测、反馈这一任务的完成,并促进下一个任务的产生。而多个任务情境也可以对应同一个评价情境,但这个评价情境中应包含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也同样能评价任务的完成。唯有在情境设计时把握好“任务”和“评价”的关系,发挥好“任务”和“评价”的作用,才能有效设计情境任务和评价方式,促进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三、具体的设计策略

(一)情境背景:关注需要的真实性

在小学语文跨学习的情境设计中,应关注学生需要的真实性,关注由“虚拟”走向“真实”的物理情境背景和由“单一”走向“复杂”的心理情境背景。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完整的、复杂的,跨学科学习应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研究学生的真实需要,为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新时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社会生活有所感、有所思,形成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链接和联动。

不妨看看这两个情境:“最近,‘总要来趟南京吧’这一话题屡上微博热搜。下个周末,亲戚要到南京游玩,他让你制作一份‘南京两日游攻略’,你准备怎样完成这个任务?”“最近,有很多外校的老师到我们学校参观学习,学校里有生物角——饲养小兔子、小猫咪、小金鱼等,有植物园——种植桃树、李树、香樟树等,是一个生态校园、童话校园。怎样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学校呢?”这些情境的背景设计,或紧抓社会热点,或链接日常生活,指向学生的真实世界,关注到学生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的学习需求,能够激发学生了解身边事物的兴趣和当好“推荐官”“代言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真实的、可迁移的物理背景和复杂的、唤醒内在需求的心理背景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驱动学生探究问题,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当然,物理背景和心理背景也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两者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真实需求。

(二)情境问题:加强学科的指向性

在设计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情境时,教师应从科学性上对跨学科学习的情境问题进行审查,看其是否承载了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指向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关键能力,即找寻恰当的“跨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这些问题能否联结多学科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把握适宜的“跨度”——跨学科学习要坚守语文的学科本体,体现语文的学科特性,“跨出去”之后别忘了“跨回来”,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刘昀老师在“我给长辈送月饼”[9]这一跨学科学习活动中,设计了学生去商店买月饼的情境,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购买时要关注什么?”(保质期、品牌、价格等)这个问题关联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的思维,学生需要关注月饼的产品介绍,提取有关的文字信息,并运用数学学科的计算能力分析月饼的保质期、价格等,在综合的知识运用和联动的思维发展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找准了“跨点”,指向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接下来的问题是:“保质期到底是长好还是短好?”教师提供文字材料,供学生阅读、比较、推断、讨论,在此过程中,结合主题“我给长辈送月饼”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问题指向的就是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的学科属性,把握了“跨度”。

无论是“跨点”的选取,还是“跨度”的把握,都应处理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做到学科指向明确,彼此深度融合,两者协同发挥育人价值。

(三)情境目的:明确思维的统整性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情境设计中,应关注情境设计的目的是否能统整学生的思维,尤其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

笔者在对“推介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这一跨学科学习活动进行设计时,先让学生借助调查、采访了解到,身边鲜有人知道明孝陵是目前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产生向他人推介明孝陵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接下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怎样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明孝陵。学生在分析问题后,逐步提炼出问题解决的办法:第一,阅读相关书籍,实地探访,进一步了解明孝陵;第二,设计明孝陵旅游攻略和旅游路线,参与“总要来趟南京吧”微博发布活动;第三,报名做明孝陵的讲解员,练习讲解;第四,实地讲解,当好推荐官,拍摄讲解短视频并发布在网上。情境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推介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还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激发学生推介明孝陵的使命感和内在需求。

当教师心中有目标,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完整性,注重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学生就能在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学会提问、质疑、分析;就能主动跨界,习得能力,以适应未来不确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