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再探

作者: 季慧敏

摘 要:“基础”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显著特征。该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系统开发,需依据教材现有体系,对单篇教材、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课后阅读链接等相关内容做细化提炼。实施方案的制定,需拟定“任务书”,搭建“情境场”,规划“路线图”,绘制“评价表”。可以在不同学段研发和使用“好词好句本”“剪贴本”“便利贴”“摘抄本”“词语卡片”“思维导图”“记事本”“文件包”等学习工具。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1]。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基础”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显著特征。该学习任务群的落实,需注重内容系统从“单篇”到“链接”的细化提炼,实施方案从“任务书”到“评价表”的综合发力,学习工具从“好词好句本”到“记事本”的分层运用。

一、内容系统的开发:从“单篇”到“链接”的细化提炼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涵盖汉字、词语(常用的词语、成语及典故)、句子(谚语、格言警句、中华文化名言、对联)、诗文(儿歌、古诗、现代诗歌、精彩句段)

等。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现有体系来看,这些内容分布于单篇教材、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课后阅读链接等各个部分,需做细化提炼,开发内容系统。

(一)单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内容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属于“文选型”教材,单篇课文教学是常态,也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重要内容来源。下面,分学段细化提炼。

第一学段,不管是识字课文《天地人》《古对今》等,还是阅读课文《秋天》《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后的生字与组成文本的词句就是天然的积累素材。《金木水火土》《日月明》《动物儿歌》《中国美食》等还呈现了汉字字理,渗透了汉字构字规律。这些内容的安排提示我们,这一学段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应以字词为主,在让学生感受汉字意美、形美、音美的同时,要初步体会汉字的主要构字特点,再根据汉字的内容、构字特点等进行初步梳理,“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2]。这样的积累与梳理,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感受文化内涵。

第二学段的单篇课文都是阅读课文(含诗词)。相较于第一学段,选文内容更加丰富,词句表达更为生动传神。这一学段在积累与梳理的内容上逐渐转向增加词句段(诗歌)的积累。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介绍了一所边疆小学多民族儿童开心上学,吸引了周边小动物“围观”的场景。课后练习要求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就是在引导学生积累与梳理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诗三首》《短诗三首》课后要求背诵诗歌是对古诗和现代诗歌的积累。这些多样化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能让学生在厚植文化基因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学段的单篇课文多选自名家名篇,其中独特的语言表达令人神往,是学生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的绝佳素材。《北京的春节》中浓浓的“京味”语言充满了烟火气和热腾劲;《匆匆》一文的语言缓急有致且细腻生动,是诗歌般的散文。

第三学段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需与日常读写活动相结合,讲求学以致用。如《腊八粥》对腊八粥的细致描写令人垂涎,课后就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照样子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学以致用可以让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一部分。笔者所在课题组,会带领教师在学生习作时增加词句运用项目,调动学生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的兴趣。这样的尝试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加分项”。

(二)语文园地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内容

语文园地在教材中承担着积累与梳理单元语文知识的责任,处处隐藏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的语文园地通过“识字加油站”“展示台”“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等帮助学生扩大识字量,指导学生体悟识字方法,学着使用。其中,一年级重视在生活情境中识字。如上册语文园地四的“展示台”展示了可以通过识字卡片和作业本认识同学姓名中的汉字,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展示了可以在店铺名称中认识的字;下册语文园地二的“展示台”展示了在课本上认识的其他字;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展示了通过食品包装可以认识的字。二年级重视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积累交流的习惯,同时启发学生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如上册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通过图片与小气泡展现了学生课内外词句积累的样态和积极交流的态度,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展示了对于音近形近字要进行比较并记录在“改错本”上的方法;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字词句运用”和“我的发现”分别展示了偏旁与字义的联系;语文园地八中“我的发现”区分了带有“冫”“氵”“礻”“衤”的字。这些内容不仅教会了学生识字,也是启发学生积累与梳理汉字的好方法。

第二学段语文园地新增了“交流平台”,其中涉及词句积累与梳理的内容和方法。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交流平台”就通过气泡图提示的方式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重点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且可以“多读几遍,然后抄写下来”。“词句段运用”中也指明了词句积累与梳理的不同方向。如与人体、数字相关的成语,用动物特征来类比人的词语,有与多音字相关的词语、不同形式的叠词等。

第三学段的语文园地更加关注对文章表达手法的感悟,以及对词句表达准确性、生动性的练习。在“词句段运用”中,主要表现为有一词多义的表达训练、词语不同感情色彩的体会、句段表达品悟、书面语和口语不同表达效果的体会等。另外,高年级学习文言文,“词句段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文言文与现代词语间意义的联系;学到了名著片段,“词句段运用”又会提供源于名著而学生平时不常用的词语。

当然,三个学段的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都是重要的积累素材,其中涵盖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俗语、谚语、古诗词等,丰富多彩、经典隽永、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是学生必备的精神底色。

(三)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内容

综合性学习单元将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语文素养。12册教材在第二、三学段安排了5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分别是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四年级下册的“轻叩诗歌大门”、五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六年级下册的“奋斗的历程”和“难忘的小学生活”。

第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重视给予学生积累与梳理方法的指导。

以“轻叩诗歌大门”单元为例,其中选入的第一篇课文《短诗三首》课后先让学生读背诗歌,体会诗歌的独特韵味和真挚情感,紧接着在“活动提示”中就向学生传递了具体的积累方法:“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收集喜欢的现代诗。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它们工整地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这明确提供了诗歌积累与梳理的来源——报纸、杂志、书籍;积累与梳理的载体——摘抄本;积累与梳理的内容——诗歌和作者及出处。对于积累与梳理诗歌的方法,本单元在“合作编小诗集”的活动中也给予了学生提示:“可以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给诗歌分类”。

第三学段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更加重视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整理交流以及开展简单的研究,意在让学生尝试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例,教材以“活动建议+阅读材料”的方式展示积累与梳理的内容,与日常解决问题的情境更为相符。学生在“活动建议”的指导下,可以从“阅读材料”中寻找活动依据,也可以从课外查阅资料。经过对搜集的所有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猜字谜”“趣味汉字交流会”“汉字文化溯源”“汉字用字规范”等活动,让学生成为整理和运用语言文字材料的主人,成为发现和解决汉字使用问题的主人。

(四)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内容

课后阅读链接主要安排在第二、三学段的课文之后,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指引学生在对比不同表达手法的过程中,感受名家表达的魅力。其中的素材也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不可忽视的素材,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其阅读表达的独特性,丰富阅读体验。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牛和鹅》中通过牛与鹅的对比写出牛的憨厚朴实,语言灵动有趣;文后阅读链接中《牛的写意》则以哲学的视角,写出了牛的诚实踏实,语言写意诗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教学时可以以此为起点,拓展其他关于牛的文章,并做一些描写牛的词句段积累与梳理。这样的教学既丰富了对牛这一动物的认识,又积累了描写动物的不同视角和手法。再如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和课后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都是毛主席诗词,语言工整有韵律,又不乏磅礴气势。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积累与梳理其中有亮点的表达,增强体验,同步积累与梳理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体会毛主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受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当然,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中也不乏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针对性提炼,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情况。

二、实施方案的制定:从“任务书”到“评价表”的综合发力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是一个庞杂的工程,是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需要制定实施方案,包括拟定“任务书”、搭建“情境场”、规划“路线图”、绘制“评价表”等。

(一)选好主题,拟定“任务书”

根据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具体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需要选好主题,拟定“任务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兴趣,构建知识体系,促进语言文字的运用。

单篇课文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主题选择可以根据文本主旨来确定。如有教师教学《姓氏歌》时,选定了“中华姓氏”的主题。以此拟定“任务书”,设计“编写我的姓氏歌”“唱读百家姓”“说说我的名字”“我和我的家人”等系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家人及同学的姓名,认识《百家姓》中的姓氏,了解不同名字表达的美好寓意,加深与家人、同学的情感,开启了姓氏文化的启蒙。再如有教师教学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时,选定了“母爱慈孝”主题,由此引导学生积累与梳理相关词句段,极好地丰富了学生的词句资源库。

语文园地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主题选择需充分考虑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师选定了“我和汉字有个约会”的主题。以此拟定“任务书”,设计了“超市篇”“植物篇”“公园篇”三个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汉字的能力,给予学生识字方法指导。再如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交流平台”意在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不同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体会不同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效果。对此,教师以“我喜欢的开头和结尾”为主题拟定“任务书”,组织学生梳理小学阶段12本教材中不同题材的阅读文本,感受不同开头和结尾的特点,从而提升篇章意识。

综合性学习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主题选择需考虑单元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充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甚至考虑多学科融入。由于5个综合性学习内容都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只需要据此拟定“任务书”即可。如“难忘的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是对学生六年生活的回顾与惜别,涉及成长纪念册的制作。据此,有教师设计与文艺表演、策划统筹、道具安排等相关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有创意地积累与梳理,感受“难忘的小学生活”的美好。

课后阅读链接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主题选择需要准确把握链接内容与课文的链接点。如针对《七律·长征》和课后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教师找准毛主席诗词这个链接点,依据“共读主席诗词”的选题,拟定“搜集主席诗词”“筛选主席诗词”“赏读主席诗词”“朗诵主席诗词”等学习任务,组织学生积累与梳理。

(二)提供场景,搭建“情境场”

紧密贴合学生生活的真实任务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累与梳理的兴趣。教师有必要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系统,为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场景,提供多样“情境场”,提升学生积累与梳理的自主性和效率。一般而言,单篇课文的“情境场”搭建需要立足文本主旨,以多个感悟性场景助力学习任务的完成;语文园地的“情境场”搭建需要与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紧密结合,以多个运用性场景助力学习任务完成;综合性学习的“情境场”搭建需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以多个生活性场景助力学习任务完成;课后阅读链接的“情境场”搭建需要与链接点相关联,以多个关联性场景助力学习任务完成。如立足“中华姓氏”的主题,教师分别提供“一起编写姓氏歌”“小组唱读百家姓”“全班交流名字”“我说我和家人的姓氏来源”等“情境场”,引导学生进行“现场感悟”,较好完成了积累与梳理的系列学习任务。再如依据“我和汉字有个约会”的主题,立足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分别搭建了“走进超市去识字”“我们在植物园里识字”“一起到公园去识字”的“情境场”,有效拉近了学生与汉字的距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累与梳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