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的三重要义

作者: 金宏敏

摘 要:总结磨课的体验,发现情境设计要做到“真实”。这里的“真实”,不只是寻常意义上的真正存在,更是指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能让学生与文本情境产生互动、共鸣。真实情境,需要有唤醒学生思维的真问题,有驱动学生参与的真活动,有激起学生共鸣的真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设计;真问题;真活动;真体验

一、一次痛苦的磨课,缘自真实情境的缺位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我在教学设计时颇下了一番功夫,单是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就调整了数次:

尝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你在秋天和爸爸妈妈去过哪些地方?看过怎样的美景?”这一问题虽契合文本所描写的季节,但因脱离了“铺满金色巴掌”这一特定语境,使得学生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结果学生漫谈开去,课堂氛围看似轻松,实则师生对话与文本理解南辕北辙。

尝试借助文本阅读——“在文中圈画出‘我’在水泥道上看到的美景,然后读一读。”我原本希望能直接引领学生走近文中描绘的意境,但因全文皆是优美的辞藻,三年级的学生难以抉择,且训练痕迹过重,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尝试利用学生的疑问——“你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结果发现,由于“水泥道”一词与学生的认知相去甚远,造成学生过于关注科学性问题的讨论,如到底什么是水泥,水泥道和日常我们见到的马路有何区别等。课堂讨论虽然热烈,但由于未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造成讨论偏离文本,脱离了教学重点。

总结这次磨课的体验,我发现情境设计不难,但要想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1]的目标,却并不容易。究其原因,是因为上述环节中设计的情境没有做到“真实”。这里的“真实”,不只是寻常意义上的真正存在,更是指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能让学生与文本产生互动、共鸣。[2]

二、真实情境的三重要义

真实情境是让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的根本。真实情境离不开真问题、真活动、真任务的参与。

(一)有唤醒学生思维的真问题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中其实不缺问题,但是,只有来自学生的“真问题”,才能让课堂成为真实的实践场域,才能听到学生的思维在“说话”。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在第一首诗《溪边》中,尤以一个“染”字巧妙。但恰恰是这个“染”字,成为众多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乡村儿童生活场景的难点——溪水怎么会把人影染绿了?

因此,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重点围绕这个真问题,结合“染”的字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真正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溪边图景。教学片段如下:

师 让我们来看这个“染”字,(点红“染”)瞧,“染”字里有——三点水,因为染色要用水;下面还有一个——木,木代表用来染色的植物;右边这个“九”呢,告诉我们染色时需要把布料放在水中,反复多次地浸泡。

师 (学生读“染”。指三点水)“染”中有水,诗中是怎样的溪水呢?

生 溪水又平又亮就像镜子一样!

师 是啊,想象着画面,你来读读这句。

(生读。)

师 这还是怎样的溪水呢?

生 这溪水没有一丝波纹,很平静,然后两岸的青山倒影在其中,溪水是绿色的。

师 难怪说,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呢!多绿多静啊,你也来读。

(生读。)

师 那“染”中还有木呢,不只是青山啊——(出示图片,略)看!溪边的垂柳,满山的绿树全都倒映在了溪水中。欣赏着这画面,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诗人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吗?

生 是两岸的青山、绿树、垂柳染绿了山溪,然后山溪又染绿了人影。

师 一个“染”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幅水墨画是那么静、那么绿啊!

(生齐读。)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再来思考“溪水为什么会把人影染绿了?”这一真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学生在溪边场景中来回穿梭,从而理解难懂的词句。同时,水墨画晕染的特点通过一个“染”字的引读,慢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着水墨画的神韵,仿佛步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真问题是对学生经验的关照,也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运用需求的回应。在创设真实情境时,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在学生确有疑难之处。

(二)有驱动学生参与的真活动

提及情境创设,我们总是会想到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或者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些活动能否驱动学生参与。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的活动,才是情境创设中的“真活动”。如何利用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本色的活动形式,营造出符合文本内容的情境,驱动学生参与其中?

1.引读,随文入境

有些文章的语言与学生的认知和语言习惯还是略有一些距离的。此时,利用引读带着学生随文入境,不失为一种策略。

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教学,在学生自读正音后,我利用引读带领学生步入作者当初看到的那片美景,同时感受熟悉的场景给人焕然一新感受时的惊喜。教学片段如下:

师 那就让我们赶紧去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走一走、看一看吧!

(配乐起。)

师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抬头一看——

(生读:“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师 低头看——

(生读:“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师 往两边瞧一瞧——

(生读:“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师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睁大眼睛看——

(生读:“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师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向学生展示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你想和老师一样,也来仔细地看一看这片落叶吗?请你读读这句话。

一篇写景的散文,如何让学生一直浸润在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中?

这对于教师情境创设的能力是一个巨大考验。在引读活动中,文章表达的言语之美像涓涓小溪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走进美的意境。

2.品读,随情入境

所谓品读,就是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在读中理解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品读活动,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情境中。[3]

一是要有重点地读。张庆老师指出,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细致品读重点句这样的“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4]例如,在《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我们可以抓住“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一核心句,在对“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的场景想象后,在对父亲若干异于常人的判断质疑后,在我感慨“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理解后,反复品读,步步深入地去感受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

二是要有情感地读。将朗读落实到情感体悟上,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自然走入文本情境。例如,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救命”“拼命”这些细节,通过角色扮演,体会红头说话时的语气,感受红头和青头着急的心情。而这篇文中的标点也会“说话”,感叹号、省略号是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的,如害怕时说话不连贯、省略号处停一停等,都能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情况的紧急。

三是要有意境地读。朗读,最重要的还是引领学生回到课文中,整体感受课文意境,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感受,在读中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例如,《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在阅读板块的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有意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绘的整体画面中:“刚刚,我们和小朋友一起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戏水,一组以青山绿水为背景的童年的水墨画,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此时,课件出示图片,诗句随师生共读

而逐句呈现。

这既是对于这一板块的总结和升华,也能让学生再次回味和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随着朗读,置身于描绘乡村儿童童年生活图景的整体情境之中,每一遍朗读所领悟到的情感也不断深入。

(三)有激起学生共鸣的真体验

情境创设还要求教师善于站在学生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充分发掘教材中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和阅读意愿的内容,让学生产生“真体验”,进而与文本、作者互动并产生共鸣,以此点燃阅读热情,促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学活动之中。[5]

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梧桐叶平展而熨帖地粘在水泥道上的样子,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重点通过对“印”“熨帖”“凌乱”等关键词的理解,多形式、多渠道地调动学生的感知,帮助其加深对词语和文本的理解。教学片段如下:

师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地毯,老师这儿有一枚梧桐树叶印章,想请一位小朋友到这条水泥道上印一印。

(板贴水泥道图,学生上台盖树叶印章。)

师 (出示“印”的象形字“”)

“印”字的左边在象形文字中表示的就是一只手,看(引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盖印章的动作),像他这样用手紧紧地把印章压下去,美丽的图案就印在这条小道上了。

教师紧扣一个“印”字,通过盖印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印”这个动作与“手”的关系,同时通过象形文字验证猜测。不仅如此,在学生盖印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为了将印章盖得更加清晰,学生自然会将印章紧紧地贴合在画板上,这与文中描绘的雨后梧桐叶紧贴在水泥道上的感觉就更加吻合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2] 马颖琳.基于高阶思维的小学STEM课程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8):114115.

[3] 周和香.“暖认知”理念下的整本书导读策略初探[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11):1516.

[4] 郭东东.以读促悟,提高语文素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2):181.

[5] 周龙军,李芳美.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1):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