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版小学数学教材幼小衔接内容比较及教学启示
作者: 陈晶
摘 要:新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均在一年级起始阶段正式学习小学数学知识之前安排了幼小衔接内容。相对而言,新教材针对幼小衔接安排了更丰富且更加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内容。同时,两版教材的幼小衔接内容,都关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基本的数学思想。使用新教材教学时,要关注幼小学习生活,让学生在“破冰”行动中衔接;关注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衔接;关注知识表达,让学生在儿童化的语言中衔接;关注反思评价,让学生在习惯养成中衔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比较;幼小衔接;数学活动;数学思想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立项课题“真实情境中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编号:2023JY15L1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和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编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均在一年级起始阶段正式学习小学数学知识(“10以内的数”)之前安排了幼小衔接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的幼小衔接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教材即将投入使用之际,有必要比较新旧教材中的幼小衔接内容,获得相应的教学启示。
一、教材比较
旧教材在《认识10以内的数》单元之前安排了四个小单元:《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新教材在《0—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之前安排了一个大单元:《数学游戏分享》。它包含五部分内容:“我和我的幼儿园”“数数比比”“搭搭拼拼”“围‘草地’”“理物品”。具体到课时,它们的教学重点如表1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旧教材课题的数学味比较浓,内容的知识学习感比较强,而新教材课题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内容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性质比较强——这一点也体现为,在内容篇幅差不多(旧教材为11页,占一年级上册总页数的10.4%;新教材为10页,占一年级上册总页数的10.6%)的情况下,旧教材共安排了4道例题和18道习题,而新教材共安排了20个活动。同时,新教材把旧教材中的“认位置”内容调整为《0—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后的《生活中的位置》单元(“综合与实践”单元),把旧教材《认识图形(一)》单元后的《有趣的拼搭》单元(“综合与实践”单元)调整为“拼拼搭搭”内容,并且增加了“围‘草地’”内容和“我和我的幼儿园”内容。可见,相对而言,新教材针对幼小衔接安排了更丰富且更加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内容。
此外,旧教材在幼小衔接内容后,没有安排专门的“反思与评价”环节,而新教材安排了专门的“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用评星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虽然新教材与旧教材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它们仍然有一些相同的特点:
一是关注真实的生活场景。创设真实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有利于学生经历从真实情境中抽象数学知识与方法,真正让情境成为学生的思维拔节处、能力生长处、情感涵养处。[1]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在幼小衔接内容中,均关注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感悟数学知识与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旧教材的4个例题是让学生在游乐场、分类摆放的玩具柜和书架、教室等生活场景中数数、比较、分类和认位置。新教材的20个活动也是从生活场景入手,让学生完成数数、比较、分类和拼搭、围图形等活动。
二是关注基本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它的知识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与记忆,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 [2]不管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在幼小衔接内容中,都安排了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从数学思想入手打开小学数学学习的大门。旧教材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和分一分三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对应、比较、分类等基本数学思想。新教材安排了五个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感悟对应、比较、分类、分合等基本数学思想。
二、教学启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更注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设计丰富的活动,不仅保留必要的学科知识启蒙,而且促进重要的数学思想感悟,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从幼儿园平稳地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幼小学习生活,让学生在“破冰”行动中衔接
学生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步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学习与生活阶段。这个转变要求学生不仅在学习上适应更为系统的课程和更加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心理(情感)层面做好准备。学生要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还要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旧教材幼小衔接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数数”,这不仅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多(较为熟悉)的内容,而且是打开数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新教材幼小衔接的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回忆幼儿园生活,这样的内容设置不仅保留了旧教材的优点,即通过“数”打开数学学习的大门,而且开启了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通道——“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数学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新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我和我的幼儿园”这个活动,进行一次“破冰”行动,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小学的生活,也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开启数学学习的大门。
(二)关注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衔接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过渡。[3]幼小衔接教学应该关注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充分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生活,促进其身心与认知的双重发展。虽然旧教材的幼小衔接内容在4个例题中安排了相应的活动,但是,大部分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看图学习,并没有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活动。新教材为打破这种教学现状,安排了20个活动,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类似的现实场景,开展相应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现实场景的数学活动中慢慢适应小学生活。
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主题图的提示开展好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对活动的内容、课时进行调整。例如,“理物品”活动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整理幼儿园时的物品,但是,学生实际上可能没有接触到这么多物品,也可能接触到更多的物品,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再如,在“围‘草地’”活动中,有面的大小和线的长短的比较,教师可以结构化地引入体的大小的比较。具体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几个小方块堆一堆,能堆出更大的物体吗?能堆出更小的物体吗?”等问题,在拿和添的过程中体会大物体与小物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游戏还可以怎样玩?”,自己设计游戏活动,想到以面围体比大小。通过对主题图所提示的活动进行开发,灵活调整教学,让学生在符合自己生活实际的活动中逐步达到学业要求里提出的“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数量、图形、方位等数学知识的理解”[4],并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三)关注知识表达,让学生在儿童化的语言中衔接
任何数学知识都有其形成过程,如果能用数学语言将其形成过程表述清楚,变成学生自己能表述的东西,就相当于理解了数学知识。[5]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幼小衔接内容中都渗透了一些数学知识,体现出基本数学思想,但是,从新教材的编写中可以看出,并不要求学生用专业而规范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以及形成的数学知识,而只需要学生用生活中儿童化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以及其中的数学道理——这种模糊的语言中蕴藏着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造能力。例如,教学“理物品”活动时,对“你在幼儿园整理过活动角的物品吗?是怎样整理的?”等问题,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分类思想的基本感悟。如果表达有不精准的地方,可以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由此逐步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关注反思评价,让学生在习惯养成中衔接
“学生自己觉醒了,有了自己的价值选择、目标认同,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成长才真正开始。”[6]新教材中的幼小衔接内容,除了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衔接,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通过正面引导与积极反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地,“反思与评价”部分提问:“数学游戏好玩吗?你最喜欢哪个数学游戏?哪些同学游戏玩得好?哪些同学说得清楚?”这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和他人沟通合作的习惯、反思的习惯等,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增强自尊自信,从他律走向自律,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7]。
当然,幼小衔接不仅是在“数学游戏分享”中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还要“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的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8]。所以,还要把“数学游戏分享”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后续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逐步融入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芮金芳.素养导向下数学真实情境的价值意蕴和设计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2):55.
[2] 王林.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9):55.
[3][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920,44,12.
[5] 成卫东.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运用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6(7):65.
[6][7] 王洪席,杜卓洋.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在逻辑[J].教学与管理,2022(25):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