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学课堂”下的体育“学练赛评”教学
作者: 张洁
摘 要:“会学课堂”下的体育“学练赛评”教学,依托“四会”评价系统,借助采集到的“听、想、说、做”四个方面的大数据,对每位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素养进行评价,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症结,更加精准地推动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会学课堂”;小学体育;“学练赛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导航成长:大数据支持下‘会学’课堂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编号:B/2021/0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练赛评”是指由学习、练习、比赛、评价四个环节组成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这四个环节是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衔接的整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解示范或引领下进行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实现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从不会到会。“练”是内化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围绕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进行练习。“赛”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各种比赛,包括单人的比赛、集体合作的比赛等,是学、练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也是检验体育学练效果的重要手段。“评”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还有体育运动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会学课堂”下,依托“四会”评价系统,借助采集到的“听、想、说、做”四个方面的大数据,对每位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素养进行评价,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症结,更加精准地推动学生的成长。
一、多种方式导“学”,从“学会”走向“会学”
“学”是前提,是基础,是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最终实现内化提升的重要过程。对于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技术动作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比如,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的方法将技术动作直接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固定的、变化不大的,或者简单的动作教授,如操化动作、跑步中的站立式起跑、跳跃中的单脚跳和双脚跳。这首先要求学生做到“我会听”,能够专注听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和方法;进而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达到“我会想”;再在边学边练、边练边学中,能听懂并正确地说出要领、作出动作,实现“我会说”“我会做”。
【案例1】 一年级学习广播操《希望风帆》
教师先集体讲解、示范动作,把每一拍的动作细节化、形象化,然后——
师 同学们,我们学习《希望风帆》时,老师把每一节的关键动作都形象化了,你们听见并且听懂了吗?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做一做。
生 (边说边比画)
预备节是“指挥”;第一节伸展运动是“拥抱太阳”;第二节扩胸运动是“开船”;第三节踢腿运动是“打鼓和画圈”;第四节体侧运动是“小船摇”。
师 好的,我来请第二位同学接着说。
生 嗯……我刚才没听清同学的发言,不知道讲到哪了……
师 看来,刚才他没有仔细听,谁来帮一帮他?
(学生踊跃举手。)
生 (边说边比画)
第五节体转运动是“指南针”;第六节腹背运动是“老鹰和挥挥手”;第七节跳跃运动是“后踢腿和弓步跳”;最后一节整理运动是“端盘子”。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给第一位和第三位学生送出了“我会听”和“我会说”的加分。)
师 那我们再请第二位同学来说一说,看看他这次是不是听见了、听懂了。
(第二位学生回答,这次全部答对了。全班响起掌声。)
体育课堂上,操场周围环境相对嘈杂,学生有没有仔细听同伴的发言很重要,这也是“会听”的一种表现。同伴在回答时教师突然停下,请其他学生回答,是检验学生上课是否“会听”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醒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手段。
又如,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尝试体验的过程中总结出与此技术相关的要领或者重点,让全班能够听懂、理解,也能够在同伴表达不完整或者表达错误时及时听出并指出问题所在,说出正确的答案。通过“我会想”和“我会说”的呈现,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案例2】 二年级学习曲线跑
在复习了快速跑后,教师先利用标志杆让学生尝试体验曲线跑,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小任务:一边练习一边思考直线跑和曲线跑的区别。练习完毕,到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师 同学们,体验完了,谁能说一说直线跑和曲线跑的区别?
生 直线跑是一条直线跑,曲线跑是跑成S形状。
生 直线跑不需要拐弯,曲线跑的时候,到了标志杆要换方向。
生 我在曲线跑绕标志杆的时候,感觉我的身体要贴着标志杆绕才能跑得快。
生 我感觉我在绕标志杆的时候,脚在蹬地。
师 几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有的说变方向,有的说贴着标志杆绕,还有的说脚在蹬地。那么大家来思考、总结一下,是脚的什么部位在蹬地?改变方向,说明什么在改变呢?
(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
生 脚的前脚掌在用力蹬地。
生 我有不同的想法,我刚才原地又试了一下,感觉是脚靠里面这个位置在用力。
(该生抬脚并指出用力的位置。)
师 这样吧,全班在原地试一试,感受体会一下,是第五位同学说得对还是第六位同学说得对。
(学生一边尝试体会,一边脱口而出:第六位同学说得对。教师表扬了第六位同学“会想”,并加1分,然后继续提问。)
师 哪位同学知道第六位同学摸的这个位置,它的名称是什么?
生 (不太自信地)
是脚弓吗?
(教师笑了笑,并肯定了他知道脚弓这个部位,已经更接近答案了。)
师 同学们,我们在曲线跑时,脚靠里面发力的这个部位叫作脚内侧。那么,仅仅是脚内侧在蹬地吗?
生 还有脚外侧也在发力。
师 你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在什么情况下,脚内侧和脚外侧在用力?
生 (一边做一边讲)
我在绕杆的时候,往左边绕是左脚的脚外侧和右脚的脚内侧在用力,往右边绕是右脚的脚外侧和左脚的脚内侧在用力。
(全班自发鼓掌,教师也把1分送给了这位“我会想”的学生。)
师 脚内外侧的蹬地用力,使身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没有学生答对,教师便让全班再次练习体验,思考后再回答。)
师 大家再次体验后,有没有发现脚内外侧的蹬地用力,使身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 我发现方向变化了,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
师 很好,方向变化了。谁还能说得再准确一些?身体的什么改变了?
生 是身体的重心变化了。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教师给该生送上“我会想”的1分。)
通过提问导入、尝试体验、思考质疑,启发、诱导学生去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逐步从“学会”走向“会学”。
二、趣味导“练”,从“被动做”走向“主动练”
“练”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技能、增长经验的必要途径,学生只有在练习中不断巩固,才能掌握动作技能,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练”的核心在于“勤”,“勤”的维持更需要趣味的加持。
【案例3】 二年级学习合作跑
师 同学们,请你和小伙伴两个人手牵手郊游。公园里的人比较多,我们要注意安全,不能碰到其他的游客。你和小伙伴可以先牵手走一走适应一下,但是公园很大,要想逛完,我们可以利用牵手快走或者牵手跑的方法逛公园。看一看哪一小组的牵手跑又快又安全。
(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牵手郊游。每个小组都很注意避让,保证安全。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牵手跑时两个人要相互配合。个别学生一兴奋容易忘记要求,导致与同伴的牵手跑出现失误。游戏结束后集合。)
师 刚才老师观察到,大部分小组都能安全、快速地逛公园,有个别小组出现成员摔倒或者手松开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生 我的同伴跑得太快了,我跟不上他的速度,差点摔倒了。
生 我和我的小伙伴总是往不同的方向跑,手就会被拉得松开。
师 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那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牵手跑又快又稳呢?
生 牵手跑的时候,我们应该和同伴跑速一致,可以喊口令统一速度,如“1-2-1-2”;两个人应该往同一个方向跑,不能一个往左一个往右,两个人要相互配合好。
师 你真会思考,“我会想”这1分送给你。这就是我们合作跑的动作要点,老师把它编成了口诀:方向要一致,口令得统一,保持好速度,相互配合跑。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哦!
(在后面的牵手跑练习中,没有一组出现失误,同时有不少小组通过喊口令,能够做到步伐一致地跑,在全班进行了展示分享,得到了“我会做”的加分鼓励。合作跑层层递进,增加难度,开始练习合作持棒跑。)
师 同学们,我们要利用手上的这根长棍子,和小伙伴进行双人持棒跑的练习。
(学生十分兴奋,跃跃欲试。教师先和其中一位学生配合进行了讲解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一声哨响,学生立正站好。这时候,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生 老师,我发现两个人在绕标志桶时是有技巧的。
师 是吗?你发现了什么技巧?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生 我发现绕标志桶的时候,外面的同学要跑快一点,里面的同学要跑慢一点,这样两个人才能跑得一致。
师 同学们,听见他说的了吗?他说他发现了什么技巧?
(教师请了两位学生重复该生的回答,检查其他学生是否专注听、听明白了,有没有做到“我会听”。)
师 (面向那位学生)
你真棒!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我会想”这1分送给你。其他的小组有没有发现这个规律呢?
(不少学生都认可地点点头,说明他们都在练习中发现了合作跑的重点。)
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安排等,让学生自己去创新或者创编技术,来提高“练”的趣味。比如,学习多种形式的跳短绳,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学过的跳短绳方式创编一个新的花样跳绳组合动作;学习障碍跑,让学生自己合理安排障碍器材,自己设计单、双圈的摆放。
三、情境导“赛”,从“会做”走向“会用”
“赛”是学与练的重要拓展与补充,同时也是检验学练效果的必要方法。在真实情境下的“赛”,有助于达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的目的。
【案例4】 六年级篮球3V3教学比赛
师 同学们,今天的3V3篮球比赛,老师希望你们能在实战对抗中合理运用你们学到的运、传、投,和同伴的传切、掩护配合技术,以及防守技术。
(比赛开始,学生都有点蒙,要么是单打独斗、急着投篮,要么是不知道跑位寻找进攻机会。10分钟比赛结束后,教师把学生喊到身边,问问他们的感受,以及想对同伴说的话。)
生 小J总是一个人进攻,我这边有机会时,朝他喊了都不传给我。
生 (小J)
我给他眼神示意打个掩护,他就是不明白我的意思。我们配合不起来,我当然就自己打了。
生 我的同伴总是拿到球就乱投篮,又投不进去,我们又抢不到篮板,所以总是在防守,没有得分。
……
(大家都在抱怨自己的伙伴,快吵起来了。)
师 篮球是一项讲求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一个人的技术好,不代表一个团队就能赢得比赛。而且在刚才的比赛中,老师观察到很多同学确实没有注重配合,平时学到的技战术也没有运用出来。接下来,老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自己讨论、商量战术,把刚才比赛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加以改进,让你和队友更加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