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也需要文本细读

作者: 陈萍

摘 要: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文本细读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解读显性的文本符号,二是挖掘隐性的文本情感。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乐谱的旋律、歌词、力度、速度等显性的文本符号中解读音乐表达了什么,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文本细读;单元教学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具身体验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批准号:L/2021/1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音乐学科的歌唱教学不仅是为了教唱一首首歌曲,更重要的是传递歌曲本身包含的丰富信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学业质量的描述为:“在表达作品的情绪、情感及表现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等方面能体现出自己的想法……能根据音乐表现需要控制力度、速度和音色等,体现一定的创意。”1这些表现实际上是在对音乐文本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二次创作和表达。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的非具象性使得他们在对音乐文本进行接收、解释和直观表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文本细读显得十分必要。

一、歌唱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内涵

罗兰·巴特在《文本的乐趣》中说:“在文本的深处,隐含着思想的深邃和复杂。文本就像一层面纱,遮掩了现实的直观,而将思想的潜力展现出来。”[2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挑”开文本这层面纱。这种“挑”即文本细读。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文本细读的过程也是共同探究的过程。

文本细读多出现于文学语境。事实上,文本细读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音乐学科。音乐作品作为静态的文本呈现时,是听者在聆听中产生反应的客观依据。没有对文本的深度分析,很难对作品形成完整的、有深度的理解,更不要说捕捉作品的细节。

二、歌唱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歌唱教学中文本细读的重点,一为文本符号所呈示的内容,二为文本符号所表达的情感。[3前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解读显性的文本符号,二是深度挖掘隐性的文本情感。

(一)解读显性的文本符号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不同形式的音乐文本是由不同类型的音乐符号实体所承载的。在音乐歌唱教学中,对显性文本符号的精准解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乐谱是音乐作品中常见的显性文本,是音乐的音响系统转化为符号系统的载体。它以特定的符号语言记录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这些符号具有明确的意义,能够指导演唱者或演奏者再现音乐作品。相较于器乐作品的复杂性与抽象性,乐谱这一显性的文本符号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

然而,乐谱学习之路并非顺畅无阻,其中,休止符的运用一直是文本细读的重点和难点。休止符,作为音乐语言中的“无声”元素,对于传递歌曲情感、塑造音乐形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常通过“声断气连、声断意连、声断情连”等手法,实现对休止符的精准演绎,有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语言、动作等进行表达。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歌曲《如今家乡上连山》为例。这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儿童歌曲,五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构成。曲调富有民族特色,风趣生动。第一、二乐句的节奏张弛相间,旋律高低起伏,生动地描绘了妈妈和孩子的对话;第三乐句节奏紧凑,插入两个小间奏,表达兴奋、热烈的情绪;第四乐句以顿音唱出爽朗的笑声;最后八小节节奏拉宽,歌声柔和连贯。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歌曲中的三个休止符让学生进行表演,用动作、表情形象地描绘“我”和妈妈的神态。其中最后一个乐句“妈妈笑弯腰呀,亲我小脸蛋呦喂”中的八分休止符,堪称全曲的点睛之笔,巧妙地强化了妈妈和孩子之间温馨甜蜜的情感交流。教学中,教师可请学生对比不用休止符的连音唱法和运用“声段气连”唱法的不同,让学生自主发现哪一种演唱方式更能表达歌曲中孩子和妈妈甜蜜的情感交流。不过,三年级的学生演唱技能还处于初级阶段,难以较为准确地表达出“声断气连”的效果。这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结合平时和妈妈相处时的情景,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那份爱意呢?”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发现,可以在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响指、拍手等动作,也可以用亲吻、飞吻或食指轻轻触碰小脸蛋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对休止符这一符号的解读,不仅有效解决了歌唱技术上的难题,更赋予了课堂以生动活泼的气息。

再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学唱歌曲《编花篮》旋律优美,富有浓厚的河南地方戏曲味。其曲调为带补充的一段体结构,生动地展现了姑娘们上山采摘牡丹时的欢愉心情和俏皮形象。歌曲巧妙地运用装饰音和休止符。开头的第一乐句歌词“编,编,编花篮”,四个小节的旋律出现了三个四分休止符和两个装饰音。结合先前的学习,学生从谱面上能很快识读出四分休止符和倚音记号,在演唱中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做到空拍,但这只是停留在“会唱”的阶段。怎样才能把歌曲唱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有教师创设“编花篮、上南山、采牡丹”的情境,先出示一只传统的竹编花篮,让学生来模仿用竹条编花篮。学生左手拖着“花篮”底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竹条”随音乐的节拍作出翻手腕的动作,每做一个动作都会跟着一个停顿。学生边唱边做“编”和“摘”的动作,使演唱变得生动、有趣。

乐谱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乐谱的旋律、歌词、力度、速度等显性的文本符号中解读音乐表达了什么,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从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二)挖掘隐性的文本情感

学唱歌曲还需要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探究歌曲的风格和特征,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解读的隐性文本内容。

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的歌曲《游子吟》改编自孟郊的同名诗作。这首歌曲将朗朗上口的古诗以民族五声调式谱成音符,旋律优美,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歌谱视唱,结合歌词意境,教师可以设计跟随歌曲伴奏进行“穿针引线”的声势律动表演,让学生在富有节奏感的律动中感受旋律线的起伏,体会“一根根饱含母爱情深的丝线上缀满了一颗颗深情的音符,母爱就在这一针一线中体现出来”的真挚情感。

在把握音乐文本的情感方面,学生可能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准确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线索;二是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难以深刻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内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作品与风俗节日、地域文化等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意义。

《边寨欢歌》是以大单元理念设计的一节面向六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本课的歌曲学唱内容是学习彝族歌曲《苏木地伟》。学生在中、低年段曾欣赏演唱过《快乐的啰嗦》《彝家娃娃真幸福》《阿西里西》等彝族音乐,对彝族的火把节等习俗也有一些了解。然而,对于彝族的方言和酒歌文化,学生几乎一无所知。

《苏木地伟》有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彝语,第二段是汉语。如按照顺序先让学生演唱第一段歌词,不利于他们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于是,教师“反其道而行”,从教第二段汉语歌词开始,以“彝家有美酒,美酒敬宾朋”这一乐句为切入点。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彝族的“酒歌文化”:彝族人热情好客,几乎家家酿酒。在彝族人家做客,主人会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基于此文化背景,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在初步聆听歌曲后,同桌之间合作表演彝家人给客人敬酒的动作;学会歌曲后,边演唱边表演敬酒的场面。在拓展环节,教师以彝族民歌《留客歌》为背景音乐,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慰问彝族同胞的图片。教师动情地描述:“临别时,彝族老乡为总书记献上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和感激。队伍里有人唱起彝族民歌《留客歌》。”此处的“留客”与彝家迎宾唱起的“酒歌”——《苏木地伟》首尾呼应,学生很快理解了送别客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歌唱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并不是无的放矢,它需要师生共同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即掌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将音乐文本读出本意,读出创意,也读出育人真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1102.

[2] 罗兰·巴特.文本的乐趣[M].郑克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5.

[3] 李嘉栋.中学音乐学科区域性校本教研活动及七种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2010(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