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导向下的数学习题命制实践

作者: 周峰 高欣雅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习题的命制可谓学科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以“真实情境”为命题素材,可以拓展数学学科育人的周边资源;以“深厚立意”为命题主旨,可以打开数学学科育人的宽广视域;以“思维含量”为命题要义,可以落实数学学科育人的核心目标。这体现了“三会”核心素养目标和立德树人目标的深度契合,是一项有挑战性、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命制;学科育人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需要在认知上突破、在实践中跃升。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中,习题的命制可谓学科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以“真实情境”为命题素材,可以拓展数学学科育人的周边资源;以“深厚立意”为命题主旨,可以打开数学学科育人的宽广视域;以“思维含量”为命题要义,可以落实数学学科育人的核心目标。本文介绍我们的实践探索。

一、以“真实情境”为命题素材,拓展数学学科育人的周边资源

“真实情境”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高频词。新课标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所谓“真实情境”,是指学生亲身经历或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情境。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涌现出一系列新成就、新数据、新事件。这些资源都可用作命题素材,引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荣耀感和自豪感。

(一)用好新成就

例1  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千米,其中主体工程长度约占全长的6/11,海底隧道长度约占主体工程长度的1/5。海底隧道大约长多少千米?

用新建的港珠澳大桥相关的数据来设计一道分数连乘问题,让学生去分析不同的单位“1”,计算得出海底隧道大约长6千米,了解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和海底隧道长度。这里,介绍港珠澳大桥的相关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的建造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是大国工程的一项新成就,彰显了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勇争一流的精神。

(二)用好新数据

例2  2020年12月8日,中国自然资源部根据“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测绘数据,精准计算出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为8848.86米,这比前一次测量的8844.43米高了(  )。

1975年,我国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首次测量,并向世界公布珠峰的海拔高程——8848.13米。2005年,我国首次在珠峰海拔高程测量中尝试测量峰顶冰雪高度,测得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2020年12月8日,珠穆朗玛峰最新“身高”数据是8848.86米。这道小数减法问题,实际上计算量并不大,两个数的千位、百位、十位都是一样的,原来两个大数的差就等于8.86与4.43的差。如果有学生将8848.86-8844.43转化为8.86-4.43来计算,教师应予以鼓励。这组高程测量数据,展示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发展成果,对于珠峰地区的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大意义。把这样的新数据用到数学习题命制中,及时、鲜活且有教育意义。

(三)用好新事件

例3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嫦娥六号任务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2024年6月25日是星期二,你能推算出2024年5月3日是星期几吗?

学生首先要通过推理计算2024年5月3日到2024年6月25日一共有多少天:从5月3日到5月31日有31-2=29(天),从6月1日到6月25日有25天,29+25=54(天)。从6月25日往前面倒着推的周期是:星期二、星期一、星期日、星期六、星期五、星期四、星期三。

54÷7=7……5,因此,5月3日排在周期的第5个,是星期五。

结合这道题目,教师向学生介绍:“2004年1月,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命名为嫦娥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步。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从月球采集到的1731克月球样品回到地球,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从月球背面采集的1935.3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成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学生通过解答这道题,知晓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航天认识和能力的充分展示。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与数学紧密结合的真实情境,有很多类型,上述例题只呈现了“冰山一角”。按不同的主题细分,可分为交通出行、体育盛事、科技成就、生态环境、风景名胜、惠民生活等丰富多彩的情境类型,这些都是真实情境资源。在命题中要用好这些资源。

二、以“深厚立意”为命题主旨,打开数学学科育人的宽广视域

“风物长宜放眼量”,教书育人是长远的事业,要为学生提供宽广的视域。新课标在“修订原则”中指出,“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2]。命题也应有深厚立意,在题目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健康、国家安全

等内容,打开数学学科育人的宽广视域。

(一)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例4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印象深刻。

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在这24个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1.上面这段话中出现了一些自然数,其中,(  )和(  )是质数,(  )是(  )的因数,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  )和(  )是互质数,(  )和(  )的积是奇数。

2.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数是反映天气现象节气数的(  )/(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数是反映温度变化节气数的(  )/(  )。

这道题在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有机地对质数、互质数、因数、最小公倍数、

奇数等知识进行了考查,同时加强对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的对比,如质数、互质数等。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润物无声。

(二)融合生态环境教育

例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2021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表明,2021年我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约8039亿立方米,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约0.8亿吨,年滞尘量约103亿吨……某市有一片290公顷的森林,一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这片森林一年可滞尘多少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这道题的命制融合了生态环境教育,依托习题传递了保护森林、草原和湿地的正能量。这道题在生态环境教育的情境中蕴含了“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知识点,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要学生在分析大量信息的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在推理和计算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融合健康教育

例6  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我每天的作息时间都很有规律,钟面(见下页图1)显示的是我早晨起床的时间。如果要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我每天最晚需要(  )时开始休息。你每天的睡眠时间是(  )小时,占一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根据“结束时刻”和“经过时间”,求“开始时刻”,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看着钟面倒推10小时,就可以知道开始睡觉时刻:从早上7时退7小时,就到了前一天的24时;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要再退3小时,就是前一天的21时。这道题也同时考查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正确使用。这道题不仅明确告诉学生“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

而且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实际睡眠时间,适机开展身心健康教育。如果班上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很少,则可以通过个别谈心加强教育引导;如果班上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很多,则需要通过晨会或者主题班会开展针对性教育。

(四)融合国家安全教育

例7  卓嘎的家乡西藏玉麦乡,是曾经的“三人乡”,从10年前30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70人左右,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建设边境家园、守护神圣国土的行列。如今,玉麦的居住人数大约是10年前的多少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知识层面非常简单。如何让“简单的知识”变得“丰厚”起来?本题结合西藏玉麦乡人口的变化来命题,从“3人”到“30人”,再到“270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觉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结合这道题,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爱国事例。西藏有个3人乡,1个父亲和2个女儿,父亲桑杰曲巴、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守护祖国3644平方千米的土地。2018年3月1日,卓嘎、央宗姐妹一起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同年10月19日,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9月,卓嘎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同年9月25日,卓嘎、央宗姐妹

一起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这道题目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为什么要给卓嘎、央宗姐妹这么高的荣誉?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玉麦乡从10年前30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70人左右,用数据说明了更多的牧民自觉接力爱国守边的精神,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将这一爱国事例融入习题中,涂上爱国主义的底色,国家安全教育有机渗透其间。

三、以“思维含量”为命题要义,落实数学学科育人的核心目标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在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3]学生完成数学习题的过程,应当是质疑问难的探究过程,是独立自主的数学思维过程,体现思维的含量。命题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掌握数学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最终形成理性精神。具体而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迁移、探索,让思维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