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课堂总结的“再思考”
作者: 贲友林
摘 要:课堂总结,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一种样态,可以有“特别”的,也可以有“另类”的。
课堂总结,不能仅看重总结的结果、“成品”,更要关注总结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学会总结的过程与方法,让总结促进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深度地发生、持续地发生。
关键词:课堂总结;结果;过程;方法
一、一次“特别”的课堂总结
这是我上的一堂新授课,教学内容是“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高”。课中,我和学生共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并学习如何画高。课堂最后,我展示了一位学生之前做的学习材料中的“发现”(如图1所示),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师 这堂课,老师借用王辰羽的“发现”来总结。请王辰羽读一读“发现”。
(王辰羽读自己的“发现”。)
师 把你的想法和王辰羽的“发现”进行对照,谁再总结一下?
生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
生 王辰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一样,都是和底垂直的线段。
生 由王辰羽的“发现”,我想到了这堂课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都和之前画三角形的高一样,先确定哪条边是底,然后找和底相对的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
生 现在,我更加明确地知道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
课后,一位听课的青年教师和我说:贲老师,你这堂课的课堂总结很“特别”。我有些诧异地问她:怎么特别了?她解释道:你没有直接问学生,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而是用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做总结。我笑了。这是对听课的
青年教师想法的回应。突然间,我又笑了。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已经习惯于如下的总结方式——教师提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然后,几位学生发言。当不一样的课堂总结方式呈现在面前时,我们怎么一时适应不了呢?
二、对课堂总结的“反思”
看来,对课堂总结,我们要反思一下了。
反思什么?课堂,为什么要有总结?一定要有总结吗?我们是怎样做课堂总结的?课堂总结,我们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成功的课堂总结案例?这样的课堂总结,好在哪里?课堂总结,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与完善?……
先反思课堂总结存在的问题。“程式化”“拼盘型”“表演式”“走过场”,这些都是当下课堂总结存在的问题。“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或是口头提出或用PPT呈现这样的问题,然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并且,课堂总结往往成为班级中少数优秀学生的“秀”。曾经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和与会教师互动交流。我提出了问题:优秀学生在课堂上一直举手想发言,教师如何安排?什么时候让优秀学生发言?一位教师脱口而出:课堂总结的时候,指名优秀学生发言。
为什么要有课堂总结?上课,要有始有终,有头有尾。课堂总结,就是给一堂课画上句号。课堂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课堂总结,也是课堂的一段教学活动。课堂总结,是对全课教与学情况的回顾,教师由此可以获得学生学情的反馈。如果另有教师听课,听课教师往往会根据课堂总结的情况来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由此,也就理解为什么执教教师会指名优秀学生来做总结了。因为优秀学生完整、精彩的发言,“说明”了这堂课的成功。教师让优秀学生总结,是否“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课堂总结,是否也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也就是说,每位学生是否都需要对课堂学习做总结?
如何做课堂总结?显然,不一概是“师问生答”这样的套路。我们似乎习惯了让学生说说这堂课学习了什么这样的总结方式,而其实,教师总结,学生聆听并对照“是不是这样”,也是一种总结的样态。课堂总结,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一种样态。
三、一些“另类”的课堂总结
回顾一下我在教学中一些“另类”的课堂总结。
(一)“故事型”总结
上课之前,教师总习惯于设想一堂课的教学流程:自己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我们是否更应当想一想:学生现在是怎样的想法与做法?之后可能是怎样的想法与做法?想法与做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发生变化?每一堂课,对学生而言,都在创造着自己的学习故事。上完一堂课,我指导学生按照图2所示的线索讲述自己的学习故事。
讲学习故事,就是回顾、反思与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想法、做法的来龙去脉。
学生既可以讲述一堂课的学习故事,这是“大故事”;也可以讲述课堂中某一个问题、某一项任务、某一个环节的学习故事,这是“小故事”。大故事、小故事,都是对自己学习结果乃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回顾、反思与总结。
(二)“述职型”总结
即在课堂总结时,让学生类似成人做述职汇报一样,回顾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和反思: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是什么,自己已经完成了哪些目标、任务,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努力。
(三)“作业型”总结
例如,“加法、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对所学的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整理。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与交流所做的整理。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加法运算律与乘法运算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交换律与结合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后,教师引导全班探讨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没有除法分配律?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这堂课所探讨的问题,对照课前所做的整理,再对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整理。图3为一位学生所做的课后整理。
(四)“研讨型”总结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课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解答了一些数学应用问题。课堂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好的解题习惯是什么?”,组织学生研讨,作为这堂课的总结。
师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分析几道题的过程与方法,好的解题习惯是什么?
生 好的解题习惯是“画图”“写小标题”“圈画关键句”。
(教师板书:画图,写小标题,圈画)
生 还有,“写数量关系式”。(教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生 今天,我们是在题目中圈画。我知道,有些题目,还可以摘录。(教师板书:摘录)
生 我觉得可以把刚才说的分下类。摘录和圈画,都是在读题时做的;画图,是在读题之后做的;接着,想数量关系式;在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写小标题。
师 请把热烈掌声送给他!(全班鼓掌)他把刚才几位同学的总结梳理了一下。他说,我们解题的时候,首先——摘录、圈画(用红色粉笔标注序号①)。接下来——画图(用红色粉笔标注序号②),有时候画线段图,有时候画示意图,还有的时候画其他图,如韦恩图、条形图、“王炫晨图”(“王炫晨图”是我们班之前研讨一个数学问题时,学生王炫晨画出正方形图作分析,全班将王炫晨画出的正方形图命名为“王炫晨图”)。接着——想数量关系式(用红色粉笔标注序号③),数量关系式,有时可以写下来,有时可以不写,但一定要想数量关系式。之后,在解答的时候——写小标题(用红色粉笔标注序号④,最终的板书如图4所示)。贲老师再补充一点,学会合理分步。如果还要补充,在解答之后,还要做什么?
生 检查,验算。
四、总结“总结”
当然,课堂总结一定不限于上面这些方式。透视这些不同形式的课堂总结,我们总结一下“总结”。
(一)由虚到实
从总结的虚头巴脑、虚晃一枪,到从学习的角度认识总结的意义与重要性,让每位学生都将总结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方式,逐步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课堂中,教师不是主角,学生不是配角。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是学习的主角。每位学生的学习都需要总结,总结是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的回顾、梳理、反思与再认识,从而让学习可感。
(二)内外结合
我们一般都觉得总结是说给他人听的,这是“向外”式的总结。我们还需要让总结“向内”,即说给自己听,反思自己的学习所获与所惑,让自己更好地认识和监控自身的学习情况。
(三)有整有零
我们一般重视一堂课最后的课堂总结,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部分、各环节、各阶段的小结,也同样重要。总结,化整为零,从零到整,达成对所学内容理解的螺旋式进阶。
(四)化被动为主动
对于总结,应让学生学会从“要我总结”到“我要总结”,从“教我总结”到“我会总结”。会总结,这是学生会学习的意识、能力、习惯的表现之一。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如何做总结,是需要教师教的。比如,某一个问题讨论交流之后或某一项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1)去除与问题、任务无关的部分,努力做到不说废话;
(2)去除重复的观点与做法,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想法、同一任务的不同做法进行整理,努力做到言简意赅,不重复,不啰唆;
(3)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努力做到清晰、明白,有条理;
(4)学会使用总结性的词汇与说法,如“从几个同学的发言,我发现……”“有这样几点,我觉得……”“总的来说……”“概括地说……”“总而言之……”“重点是……”“需要梳理一下……”;
(5)可以列举最重要的地方支持总结得出的主要观点。
总结,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技能。
总结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总结,我们不能仅看重总结的结果、“成品”,更要关注总结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学会总结的过程与方法,让总结促进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深度地发生、持续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