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教研组建设之思
作者: 郭运动 李守敏摘 要: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也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研究、管理、组织和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研组的特征也随之变得丰富而多元。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研组的建设可以从优化管理人员、规范活动行为、建设生态文化、培育学科特色和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研组;教师发展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也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研究、管理、组织和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研组需要不断地优化自身建设。
一、教研组的多重功能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组不只有研究功能,还具有管理、组织和指导等方面的功能。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功能,并在实践中发挥其作用,教研组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一)研究功能
研究功能是教研组的基本功能。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就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引导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将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功能的充分发挥,可以进一步提升教研组及教师个人的研究水平,促进教研组的深度发展。
(二)管理功能
教研组的管理功能是指协助教务处、德育处和教科室等处室,围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中的常规工作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与教学能力,促使其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组织功能
教研组需要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还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针对校级以上的教育教学评比,教研组可以组织骨干教师,发挥团队力量,指导或协助参评教师取得好成绩。
(四)指导功能
指导功能具体是指,教研组作为同学科教师的研究团队,既要带领本组教师做好备课、上课、研讨等工作,还要抓好常规工作,督促、指导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尤其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从而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研组的多元特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研组呈现出持续学习的集体风貌、即时交互的活动形式、指向实践的研究内容、多个学科的人员组成等特征。
(一)持续学习的集体风貌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持续开阔自身视野、不断深化思想认识,不拘泥于知识或技术层面的研究。因此,作为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教研组应当具有持续学习的集体风貌,通过读书交流、案例分析、主题学习等形式,激发内生变革的动力。从这一维度来看,教研组不仅是专业学习共同体,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二)即时交互的活动形式
从传播学看,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流。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集体组织,因而在各种形态的教研活动中都存在着交互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教研活动可以在线上互相进行,因此,教研组具有了即时交互的活动形式。教研组长或成员发起研讨主题(问题)或活动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在线上进行交流,从而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
(三)指向实践的研究内容
设立教研组的本质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研的内容需要指向课堂实践。教研组可以通过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指向实践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质量监测和评价,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等,充分发挥教研组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
(四)多个学科的人员构成
为扭转传统分科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改革提出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呼唤素养立意。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研组也应打破传统的人员构成形式,在同学科教师自主研讨的基础上,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适当参与到本学科的教研活动中,分享各自的智慧,共享各人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教研活动不是简单的学科合并,而是重在跨学科教学研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让所有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责任人,从而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教研组的建设思路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研组的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依据教研实际,从优化管理人员、规范活动行为、建设生态文化、培育学科特色和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探寻教研组的建设思路。
(一)优化教研组管理人员
教研组管理人员,如组长等,承担着组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因为受到行政权力的限制,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大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能力,对提升教研组活动质量效果有限。为了提高教研组的管理实效,可以从优化管理人员入手。例如,让分管教学的校长具体负责学科教研组建设工作,行政人员分工包组直接深入各学科组参与教研活动,并定时定点参与到教研组活动中,及时了解教研组的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建议,确保活动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在人员配备、活动时间、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保障,确保教研组能正常开展活动,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规范教研组活动行为
教研组应基于组内教师共同愿景建立相应的行动章程与基本要求,让教师以自律的行为实现对制度的遵守。为了确保教研组活动正常有效开展,活动之前,教研组相关管理人员可围绕教研主题,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如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基于数据与证据的分析评价等,确保对主题的研究能够深入透彻,让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活动之后,可以组织教研组成员以教研笔记、活动反思等形式对教研活动做进一步的思考,以扩大教研活动的参与面,提升教师的获得感。
(三)建设教研组生态文化
教研组的生态文化是教研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教研组发展的内驱力。我们通过长期地探索,形成了民主团结、合作共享、和谐共进的生态文化。其中,“民主团结”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基础。我们相信,只有教研组成员平等共处、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攻破教学难题,提升教学实力。“合作共享”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方式。我们倡导教研组成员要主动交流、互相合作、共享资源,因为在合作的教研氛围中,教师的对话和交流会更具开放性。“和谐共进”是教研组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状态。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文化氛围的支持,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深度思考的欲望,才能保持教研组的活力。
(四)培育教研组学科特色
学科特色的建设需要教研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教研组可以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和教师发展特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从而培育学科特色。具体来说,可以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结合学科特点,确定研究的具体主题和方向,并开展课题进课堂活动,进行相关的课例与案例研究,梳理并提炼研究成果,助力学科特色的形成。相关的教研活动之后,可以分组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成果提炼出来进行推广,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五)改善教研组评价机制
以往的教研组评价以听汇报、查档案、看材料等总结性评价为主,形式单调,效果甚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经验分享、课堂教学展示、主题沙龙、专家点评等过程性评价,不仅起到鉴定、判断作用,而且具有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优秀教研组成果展示、教研组建设论坛等活动,激发教研组的发展活力,发挥优秀教研组的辐射引领作用。
我们讲求评价主体多元,通过让教研组、教师自己以及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评价,实现对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监督,促进教研组的“拔节”生长。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立项课题“基于学习力提升的新型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号:2023/LX/02/064/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