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本书阅读教学,用好三个“抓手”
作者: 钱旭升 章信宇 朱虹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短章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时阅读的过程。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类型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用好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抓手”,全程跟进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有效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实践证明,“计划表”“任务群”“评价单”三个抓手,操作性强、可视化程度高,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整本书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教师及时监控、指导的契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国民间故事》;计划表;任务群;评价单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短章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时阅读的过程。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类型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用好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抓手”,全程跟进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有效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实践证明,“计划表”“任务群”“评价单”三个抓手,操作性强、可视化程度高,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整本书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教师及时监控、指导的契机。下面以五年级上册《中国民间故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说明。
一、用好阅读“计划表”
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跨度长,需要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教师也需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随时了解阅读情况和进度。因此,正式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根据不同书目的内容和所适合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订阅读计划表。
在《中国民间故事》的阅读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能力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表。阅读计划表可以从阅读时间、故事名称、阅读目标和阅读感悟等板块进行设计(详见表1)。
对于由单篇故事构成的整本书,在制定计划表时,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即根据故事的主题进行分类,按照类别展开阅读。如《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可分为四种主题板块:传统美德、历史人物、经典作品和风物人情。在每一个组别后面,教师都可提供相应的“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效率。例如,在“传统美德”主题的阅读提示中,学生读完故事后,需要想一想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故事结局做分析;在“历史人物”主题板块,学生阅读完各人物故事后,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课外搜集相关的故事,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品质;在“经典作品”板块,可要求学生试着运用一些之前学过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如集中注意力,不停读、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借助关键词句读,带着问题读等;在“风物人情”板块,阅读完相应的故事后,学生可以搜集整理关于家乡风物人情的故事,拓宽阅读视野。
二、用好阅读“任务群”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外化阅读思维,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进程,进而不断调节和改进自己的阅读水平。[1]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任务群的方式,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
针对《中国民间故事》一书,教师拟定了“设计‘民间故事大观园’阅读长廊”的核心任务。这一核心任务旨在让学生阅读民间故事,并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呈现自己的阅读成果,感受和展示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为了完成该核心任务,教师通过四个子任务层层推进阅读教学。
【任务1】绘制思维导图,创造性复述故事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辅助工具,能够为学生欣赏作品、挖掘作品内涵提供助力。[2]民间故事中,古人常通过幻想和夸张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故事情节丰富繁多,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提高阅读效率。因此,任务1设置为:阅读完民间故事后,可以根据故事内容绘制具有特色的思维导图,运用图形、线条、文字等,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展开复述。结合五年级的学情和教学要求,学生在复述故事时还需要学会适当地创造,即展开创造性复述。
比如,学生在绘制《白娘子》的思维导图时,运用“蛇”的形状将故事主要情节梳理清楚;也有的学生将故事情节整理为阶梯式,并配上西湖的插图,让思维导图更具美观性和情境性。由此,学生将故事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讲述,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小标题对故事展开了创造性复述。
【任务2】设计人物名片,全方位认识人物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民间故事均以人物为主线展开故事。学生全方位认识人物后,才能对人物形象背后的故事内核了解透彻,进而获得启示。因此,任务2设置为:阅读后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名片设计。设计人物名片时,可以先利用表格整理人物信息,将人物介绍清楚;再充分发挥个性,以自己喜欢的名片形式呈现相关人物。
比如,学生在设计鲁班的人物名片时,整理了姓名、历史文化和相关的故事。通过“借龙宫”“造大桥”“学艺”等故事,发现鲁班勤奋、心灵手巧、善于观察等特点。针对鲁班的人物形象,学生制作了人物名片(如图1所示),将人物特点和故事相对应,全方位地认识人物。
【任务3】阅读论坛分享,深层次解读内涵
搭建阅读论坛,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在这一平台上,学生被鼓励自由选择并交流分享故事的精彩片段,以及自己的阅读方法。
比如,在《田螺姑娘》故事阅读中,学生将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以连环画的创新形式展现出来,清晰地把握故事的脉络与核心要点。在阅读论坛中,学生展示了自己创作的连环画。还有学生利用“山形图”工具深入分析故事情节,增强对阅读的理解。
在阅读论坛的交流分享中,学生同样展示了自己绘制的山形图,说明故事的情节如同一座山一样跌宕起伏,故事精彩之处正是“山顶”。在阅读论坛中,学生着重讲述高潮部分,以此让大家体会故事跌宕起伏的效果,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
此外,还有学生分享了利用“关键信息收集表”(如表2所示)将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宝贝、法术以及情节等梳理清楚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共同解读文本,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任务4】开辟表演剧场,沉浸式体验故事
在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后,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了解了故事情节;整理相关人物资料,对人物进行了全方位的认识;借助阅读论坛,进一步解读了故事内涵。于是任务4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故事,开展表演。
比如,根据《白娘子》的情景,选取角色人物许仙、白娘子、小青、法海、大小和尚、旁白等,结合旁白和主角之间的对话,对剧本进行适当的编创,同时准备金钵、袈裟、青龙禅杖等道具。学生在熟悉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相关的剧情和人物关系在表演中表现出来。表演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复述能力。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文本内容,还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同时,观看的学生会将表演的形象与自己阅读中的形象进行对比,与表演者进行充分交流,使得人物形象越来越丰富。
三、用好阅读“评价单”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需注意考查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进度不同,教师难以把控阅读情况。因此,为了及时监控阅读进度和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批注、阅读笔记和思维导图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也可以通过读书分享会或情景表演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此外,需要提供阅读评价单,让学生参与对自己阅读的评价。
《中国民间故事》一书的阅读评价单如表3所示,主要指向三个评价维度: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阅读成果。其中,阅读时间的记录可以让学生监测自己的阅读速度,逐步提高阅读效率;结合学生产生的阅读评价反馈,教师能够及时了解阅读情况,根据阅读目标达成的情况,及时进行纠偏和指导。
综上,用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个“抓手”,能使学生逐渐深入文本内容,逐步开展深度阅读,促进核心素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今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优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王春燕.腹有诗书气自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33):7-13.
[2] 魏经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研究,2022(7):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