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作者: 钟大海
摘 要:教师应当以单元为单位,通过挖掘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单元的视角、以整体的眼光看待单元内的各部分内容,促进学生对单篇文章和单元整体的理解。语文单元教学要关注“整体性”,即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从单元到单篇,形成有机关联,促进整体联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单元之间、单元内部之间都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单元为单位,通过挖掘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单元的视角、以整体的眼光看待单元内的各部分内容。具体而言,语文单元教学要关注“整体性”,即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教学评价的整体性,由此,从单元到单篇,形成有机关联,促进整体联动。
一、目标的整体性:单元目标统领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指向单元目标
在单元教学中,首先应当确定的是教学目标。目标好比海上航行时的灯塔,指引着教学前进的方向。不过,这里需要厘清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关系:单元目标是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确定的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而课时目标则是对单元目标的分解,它是每一个课时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课时目标是对单元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表达,只有一一完成课时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单元目标。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和“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综合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可将单元目标确定为:(1)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想象的奇特,培养想象能力;(2)能用学习到的想象方法,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尝试创作想象故事。围绕单元目标,每一课时的目标可以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例如,《宇宙的另一边》主要讲述了“我”对宇宙另一边的想象,围绕本单元的目标,这一课的目标可以设定为:(1)阅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受“反着想”的奇特;(2)能抓住文章关键句,大胆想象,说出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体验想象的乐趣;(3)能模仿课文的语言形式,展开想象写几句话,体会表达的乐趣。
学生只有在每一课时中都掌握想象的方法,最终才能达成创编想象故事、培养想象能力的单元目标。从整体到具体,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相一致,充分体现了目标的整体性。
总之,单元教学中,单元目标应统领课时目标,课时目标应指向单元目标。如此,可以为单元教学确定“整体性”的方向,为后续教学的深入提供基础。
二、过程的整体性:以大任务统领,以子任务贯穿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一个个任务、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单元主题和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应当具有整体性。为此,教师可以立足单元主题和目标,围绕单元的整体内容,创设一个大任务,再根据各课时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如此,整个单元以大任务统领,以子任务贯穿,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更加凸显。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还设置了《习作》《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等内容。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目标,我们设计了“开展‘神话故事分享会’,创编自己的神话故事”的大任务。随后,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又分别设计了相应的子任务,详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到,单元的大任务确定之后,每一课时都可以依据大任务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子任务,帮助学生逐渐积累知识、逐步增长经验,最终指向大任务的完成。例如,《盘古开天地》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盘古的人物形象,找出神奇之处,并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由此,我们在这一课设计了“会讲神话故事”的子任务,并要求学生按照“了解—交流—收集”的过程展开,帮助学生掌握讲神话故事的要点,了解如何突出神奇之处。这样,学生在完成大任务时,便能有意识地将学到的方法融入进去。由大任务出发,最终又回到大任务,教学过程的整体性由此得以显现。
三、评价的整体性: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
评价是单元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检测单元教学的效果,也为了评估学生的发展情况,评价也需要具有整体性。
也就是说,要秉持包容、过程、协同的意识,以发展、整体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具体而言,在单元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整体性要根据核心素养的目标和要求,针对特定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并邀请多个主体参与评价,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
在设计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了解学生的先有概念入手,即他们在学习前有着怎样的知识储备和怎样的认知水平等,再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设计评价要点或评价标准。评价要点或标准的设计要注意简单、具体、可操作,方便评价主体能够准确了解需要达到的要求。另外,评价的整体性还要求评价的方式和主体要多元。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只有教师评价“真棒”“说得不错”的情况,
不仅要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也要给学生及家长等参与评价的机会。常见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品评价、观察记录等,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己、同伴以及学生家长等。同时,评价应该遵循客观、公正、全面和发展的原则,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这样的评价可以尽可能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包括学习体验、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科知识的整体理解等。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针对《盘古开天地》“会讲神话故事”的子任务,我们首先对学生介绍神话人物的情况进行评价,具体从“外表——能够结合插图和文字描写,清楚介绍盘古的外貌”“特点——能够联系语句抓住鲜明的特点或品质”“神力——介绍盘古的神奇表现,不少于三处”“参与度——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等方面展开。教师、学生自己以及同伴根据具体的表现作出相应的星级评价。随后,在单元大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又设计了对创编的神话故事的评价,也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当然,具体的评价内容有所差异。多次评价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效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语文单元教学,有效地将碎片化的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组合和深入性挖掘,是对单篇文本教学的有效改进。语文单元教学,要突出“整体性”,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体现一脉相承、相互关联的语文单元本质,帮助学生形成统整的眼光,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对单元内容的整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