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课程理念”研读及其教学启示
作者: 陆椿 徐斌摘要: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新增了“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作为第一个基本理念,凸显核心素养导向;后面四个基本理念虽指向一致,但其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比分析修订前后课程理念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之处,收获的教学启示是:关注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关注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关注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关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课程理念;核心素养;结构化
徐斌老师团队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深度解读系列之三。课程理念反映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与技术融合等方面应具有的基本认识、观念和态度,它是制定和实施数学课程的指导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结构体例上较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有所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将“2011年版课标”前言中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分离出来单独成为两个部分。
新课标在具体阐述课程理念之前增加了一段导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导语保留了“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经典论述。早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经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因此,我们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无论是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或是2011年版课标,还是新课标,虽然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始终如一。事实上,自本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一理念已根植于广大一线教师内心,更在教育实践中取了显而易见的成效。
本次修订,在此基础上新增“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这是在“课程理念”部分第一次出现“核心素养”一词(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理念”约1250字中9次出现“核心素养”一词),是对已有生本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它指明了数学课程的目标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明确以“核心素养”为纲,教育理念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进一步强调“五育并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突出课程育人宗旨。施久铭,董筱婷,钱丽欣.在新起点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访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J].人民教育,2022(5):1822。
一、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内涵变化
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依然是五个方面,并以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要点,更显简明扼要。在具体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既有传承,又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更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具体而言,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新增了“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作为第一个基本理念,凸显核心素养导向;后面四个基本理念虽指向一致,仍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展开,但其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下面,逐一说明。
(一)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此背景下,本次修订新增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2011年版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对课程目标的要求比较笼统,而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这一关键问题上,首次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明确核心素养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体现了本次修订“坚持目标导向”的原则。同时指出,核心素养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动态的培养过程;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又是一个循环向上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一致性、阶段性、整体性”的特征。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5):22。
接着说明“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③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23,3。
这里使用了“进一步”“强调”这样的词语,充分肯定了我国数学教育历来重基础重能力的优良传统。从20世纪着重“双基”到进入21世纪以来2011年版课标倡导“四基”“四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到本次修订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课程目标的制定既有延续,又有发展,更有创新,凝聚了我国一代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核心素养导向,既为数学课程目标指明了方向、丰富了内容,也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价值,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二)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念,2011年版课标并没有专门的论述,可以说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创新。所谓“结构化”,原为心理学术语,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认为,内容结构化有三个特征: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反映学科本质的一致性、表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内容结构化有如下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有助于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进阶。马云鹏.聚焦核心概念 落实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结构化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2(6):3544。
新课标对此从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三个方面具体阐释,这和2011年版课标基本是一致的,但具体内容有较大变化。
首先,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这样表述:“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③
2011年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强调“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新课标则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除了保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的学科要求;新增了“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要求;还有“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要求,最终都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其次,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这样表述:“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⑤
关于“三个关系”的表述,基本沿用了2011年版课标的提法。在“三个关系”之前,新课标强调了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是“结构化整合”,通过设计“主题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学习”“单元整体学习”等结构化方式,改变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勾连不同知识领域的逻辑关系,凸显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通过结构化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程育人以及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再次,关于课程内容的呈现,这样表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②③④⑥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2,3,3,3,3。
2011年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呈现只有“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简短表述,新课标则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比如,首次提出要“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本次课标修订关于学习样态的创新举措之一。其后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等。②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实现课程内跨学科,学科内跨领域,领域内跨学段,研究数学问题又不限于数学范围,体现了本次修订“坚持创新导向”的原则。
(三)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关于教学活动,新课标进行了内容上的大量重组。有的予以保留,如“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③,作为上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明确了学生和教师各自的角色任务。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④这5种学习方式和2011年版课标中的5种学习方式相比,有4种是完全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新课标把原来的第2种学习方式“积极思考”改成了“独立思考”,这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当下,许多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左顾右盼,习惯性地从众,依赖心理严重。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育人目标上,要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余慧娟.突出重点 打造新时代新课标——访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J].人民教育,2020(18):8。。
接着,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四能”:“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课程理念”部分首次强调了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在后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等部分继续强化了“情境”的作用。关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既保留了2011年版课标的全部内容,又新增了“数据分析”和“直观想象”,还强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些无疑都是需要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本次修订“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
然后,继续阐述“四基”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