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的情感体悟策略初探

作者: 刘拥军 杨学芹

摘要:散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让学生感知、体会、领悟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情感。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为例,谈一些思考和做法: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蕴含的情感;想象代入体验,领悟丰富的情感;基于情境话题,表达深厚的情感;链接背景资料,浸润绵长的情感。

关键词:散文教学;情感体悟;《桂花雨》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让人沉醉,其中丰富、深厚、绵长的情感是重要原因。但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将场景、物象、行为、语言、细节等作为载体来间接抒情。因此,蕴含在散文中的情感往往具有隐蔽性,容易被学生忽略。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让学生感知、体会、领悟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情感呢?下面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蕴含的情感

鉴赏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就是感受、品味文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读懂文章中的字、词、句。只有深入品味字、词、句的意义,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等,在朗读中感受、品味语言表现的美,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桂花雨》一文中,作者琦君用清新质朴、意味隽永的语言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作者童年时的快乐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像浓郁的桂花香气,氤氲在字里行间。课文后的第二题要求学生读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其中有这样一段:“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先读句子,说说自己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接下来,引导学生再读这段话,找出自己是从哪些词语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的,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学生能找出“抱”“使劲地摇”“喊”这些动词,还能找出作者喊的话中的语气词和感叹号,来体会人物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进自己的体会并加上动作来读句子。学生抓住表现“摇花乐”的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兴奋和激动,与文本充分对话,将文本读懂、读透。

二、想象代入体验,领悟丰富的情感

有学者认为,所谓鉴赏,就是在他之中发现我,在我之中看见他。鉴赏文学作品时,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文章中的场景、事物,就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象的画面,从而通过代入体验,加深对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的领悟。

《桂花雨》一课中,笔者出示课文插图,并提出问题:“看,小琦君正站在桂花树下,四周纷纷落下的是那散发着醉人香气的桂花,她的脸上是什么表情?她的嘴巴还张着,她在喊什么呢?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然联系课文中作者描述的有关桂花的场景、事物,如桂花可以泡茶喝,可以做甜甜的糕饼,可以送给邻居,还可以让全村沉浸在香气里等。笔者趁热打铁,绘声绘色地描述:“你看,桂花落下来真多、真密,它们是那么轻盈、那么活泼、那么惹人喜爱,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桂花如春雨般落在我们的头上、身上,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然被带入情境中,联系实际的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诉说内心的感受。语言文字通过想象变成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脑海),学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了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全身心融入作者的“摇花乐”中,内心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文情融合、物我合一的境界。

三、基于情境话题,表达深厚的情感

有时,文章的语句中蕴含的情感特别深厚,学生受到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一时难以充分体会。对此,教师可设计情境话题,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各自的想法,并组织全班交流,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情感。

《桂花雨》一文中,琦君的母亲说了一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是全文的动情点,也是鉴赏文章主题的着力点。但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笔者设计情境话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在全班交流、补充完善中,逐步真切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具体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女儿送给母亲她喜欢的桂花,母亲该有多高兴啊!可是,文中却这样写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请仔细默读这段话,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母亲认为杭州的桂花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生我也认为,母亲更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还读出了,母亲非常怀念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听出来了,收到女儿的礼物,母亲很开心,可母亲也把自己的某种情感蕴含在这句话里了。是什么情感呢?请你仿照这个句式,把下面两个句子填充完整。

(教师出示:外地的水再甜,也比不上______________;外地的月再明,也比不上_____________;外地的_________再_________,也比不上_________。)

生外地的水再甜,也比不上家里的水甜。

生外地的月再明,也比不上家乡的月明。

生外地的天再蓝,也比不上家乡的天蓝。

……

师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母亲爱桂花,更爱家乡的桂花。

生我体会到,母亲爱桂花,更爱生她养她的家乡。

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母亲非常喜欢,难以忘怀。这让老师想起了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你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生我暑假里去上海玩,住在很高级的酒店里,酒店的床非常软、非常舒服,但我就是睡不着,总觉得没有我自己的小床好。

生我住在姑妈家里的时候,她烧了很多好吃的菜,可是我感觉还是妈妈烧的菜更好吃。

生我的表姐送给我一个十分漂亮的毛绒玩具,但我更喜欢陪伴了我多年的小熊娃娃。虽然它已经旧了,但我还是到哪里去都带着它。

四、链接背景资料,浸润绵长的情感

鉴赏文学作品时,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心境,这样才更容易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针对课文,链接有关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情境与文本,浸润在作者一以贯之、连绵不断、融入性格和气质的感情基调中,充分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桂花雨》的作者琦君32岁离开家乡,一生再也没有回来,写本文时已经60多岁了。她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课文后的“阅读链接”节选了她的《留予他年说梦痕》中的两段话:

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如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配乐朗读这两段话,再联系课文思考琦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作出自己的评价。由此,把学生带入洋溢着作者浓浓乡愁的意境中,使学生对作者绵长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验,自身的感情也得到了熏陶与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芳.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鉴赏散文[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4).

[2] 张显英.小学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5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