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篇教学需要依循逻辑关系

作者: 任立健

英语语篇教学需要依循逻辑关系0

摘要:英语语篇教学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依循逻辑关系开展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判断文体特征,把握阅读方向;绘制思维导图,划分语篇结构;解读课文插图,充实意义理解;设计问题链,强化语言输出。

关键词:语篇教学;文体特征;思维导图;问题链

英语语篇教学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依循逻辑关系,从阅读方向、语篇的结构层次,到意义理解,再到语言输出,帮助学生逐层深入:阅读方向的把握,可以从判断文体特征入手;语篇的结构划分,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清晰呈现;语篇的意义理解,可以借力解读插图课文;语言的强化输出,可以通过问题链来导引。

一、判断文体特征,把握阅读方向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篇大多分布在Story time板块和Cartoon time板块。根据对这些语篇的分析,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对话类文本、说明性文本和故事类文本。引导学生对文体特征作出区分,有利于学生从一开始就把握阅读的方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单元标题、语篇标题、课文首段、课文结构或教材插图等做分析,判断语篇的文体特征。

相对说来,教材中的对话类文本比较多,学生容易根据语篇标题,判断对话的主题;说明性文本和故事类文本由于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迅速地把握。例如,在判断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中的Story time板块语篇的文体特征时,学生从语篇结构和呈现方式入手,很快就排除了对话类文本。之后,笔者带领学生阅读语篇标题,学生猜测其可能为说明性文本。最后再出示文章的第一段话,学生阅读后确认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话题为cross the road safely,主要内容为过马路的几种方式。由此,学生基本把握了阅读的方向,再分别阅读第二至第四部分,找到“look for a zebra crossing”“wait on the pavement and look out for cars and bikes” “cross the road with other people”“not play on the road”几种安全过马路的方式,达成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Story time板块时,笔者从语篇的特征入手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呈现文章标题后以“Can you guess which book the story comes from?”提问,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经验,猜测这个故事可能来自《伊索寓言》,可能来自《格林童话》,但可以明确的是,无论出自哪本书,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并且故事的主人公是狮子和老鼠。随后,学生阅读故事,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形成对故事的大致印象。

二、绘制思维导图,划分语篇结构

了解语篇的行文结构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语篇结构,能够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具体地,可以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划分整个语篇的结构,再从细节要素入手分解各片段。例如,三年级下册Unit 6 What time is it?的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Read and divide和Draw a mind map两个环节。Read and divide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给语篇分段,讨论语篇的基本结构,初步形成围绕话题的宏观结构图式。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很容易就发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应该归结为一个段落,因为这两部分讲述的都是in the morning的事情,而后面两个部分讲述的是in the evening的事情,可以放在一起。Draw a mind map环节则主要根据语篇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形成各段落的结构图式。笔者以“What time is it?”和 “Whats the time for?”两个问题帮助学生聚焦关键信息,通过核心句型Its...和Its time for...找到时间和要做的事,并完成第一个段落in the morning的结构图。接着,笔者让学生再次阅读第三和第四部分的内容,自主完成第二个段落in the evening的结构图,最终形成完整的语篇结构图(见图1)。

这一教学过程,有教师的扶助和引领,更有学生的自主练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绘制结构图,不仅对整篇文章有了更好的把握,还清楚地看到了不同信息之间的层次和关系,形成了初步的结构意识,对之后的语言内化和语言输出都有一定的助益。

三、解读课文插图,充实意义理解

每个单元的语篇板块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与语篇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课标中也多次提到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猜测语篇中的生词含义、理解语篇内容等。这是因为插图与文本内容紧密契合,且有“补白”的功效,可以辅助学生快速理解语篇中的细节,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语篇,体会主题意义。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的Story time板块较为简单,没有体现完整的信息,而课文的插图恰好做了弥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暑假计划,也为后续设计、谈论自己的暑假计划奠基,笔者引导学生解读课文插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Now, we know Mike will go back to London for the holiday and hell stay there for a month, but do you know what he will do there?”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大胆表达:“He will visit his grandparents.”“He will go to visit Big Ben with his grandparents.”如此,学生更加明晰,可以从where、how long、what等多个角度谈论暑假计划。

借助课文插图,学生不仅解读了文本、习得了更多知识,充实了对文章的理解,获得了阅读的满足感、成就感,而且掌握了借助插图解决问题的阅读方法,发展了阅读能力。

四、设计问题链,强化语言输出

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信息,内化语言,完成输出。有效的问题链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推动这个过程进行。问题链的设计要针对语篇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且问题之间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要能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文本的中心,建构起自己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出。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的Cartoon time板块时,笔者根据故事的发展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问题1:Who comes to the hospital?

问题2:Why do they go to the hospital?

问题3:What does Bobby do?

问题4:How do they feel now?

问题5:Who comes next? Why do they say “Oh no!”?

问题6:Who will come next and what will happen?

该语篇共涉及5个人物,信息较为零散,因此,笔者首先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的主要人物,然后通过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起因,继之以问题3和问题4帮助学生掌握Bobby的身份信息。问题5和问题6是开放的,需要学生在前面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思考。通过这样的问题链导引,学生一步步地输出,在问题5后出现了“Because Giraffes neck is too long but Bobby is too small.”“Because Bobby is not a very good doctor.”等富有生趣的答案,在问题6后出现了“The animals get better and they thank Bobby a lot.”“The real doctor comes and Bobby learns how to help others better.”等富有想象力的回答。

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年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在掌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做一定的输出,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这样的输出是基于文本的。教师应通过开放、综合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多种知识和思维,使其产生更多体现个性、具有思维力的输出,进而锻炼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华.思维导图对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优化研究[J].考试与评价,2021(3).

[2] 许玥.浅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基本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2).

[3] 曾荣新.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深度学习的路径分析[J].校园英语,2020(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