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跳绳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孙凡凡 王立科

摘要:跳绳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内容。做好一年级学生跳绳的普及与提高,合理有效的分层教学是有力的助推剂。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分层建组,分层定标,分层设卡,分层练习,分层评价,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异轨进步、共同发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一年级跳绳;分层教学

跳绳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内容。一年级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做好一年级学生跳绳的普及与提高。合理有效的分层教学是有力的助推剂。我们实施的分层教学,主要指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来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指导,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与评价,实现学生的异轨进步、共同发展。

一、分层建组,尊重差异

由于遗传、环境等原因,学生会呈现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若缺乏针对性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对跳绳失去兴趣,进步缓慢。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分析、把握差异,再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后进”三类组别,摸清学生的差异,分层建组。我们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把班级学生分为以下三层:

1.“后进层”。这类学生中,一部分没有系统、完整地接受过跳绳动作的教学;另一部分在学前阶段系统地学过跳绳,但是身心暂时发展缓慢,还不能完成跳绳动作。对这层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从头开始、手把手地教,放大学生的进步点,期待他们的逐步成长。

2.“中等层”。这类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能够作出跳绳的动作,但是动作尚未定型,总是出现断绳、摇一次绳踮两次脚和一紧张就容易失误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强调技术动作的精准性,持续且耐心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并帮助他们改进、优化已有动作。

3.“优秀层”。这类学生的跳绳动作已经达到了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可在无意识的条件下熟练、协调地完成。对他们,需要提高要求,并激励他们当“助教”,让他们前往其他两个层次稍低的组别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分层定标,逐级而上

以往的课堂组织形式主要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跳绳测试,教师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一步提高要求。此方式体现了规范性和标准性,更关注数量多少的目标,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跳绳兴趣和内在潜能,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吃不饱、吃不好”的情况。

技能教学为主是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因此,技能目标的分层设定至关重要。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细化和结构化分解,为学生设置难度不同、逐级而上的任务等级。我们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设置了不同的目标:

“后进层”:找对跳绳的节奏,学会跳绳动作,身体协调发力,能够做到摇一次绳便跳过去,形成对跳绳的兴趣。

“中等层”:领会跳绳的动作要点,增加连续跳的个数,寻找跳绳的成就感。

“优秀层”:熟练做到连续跳不断绳,能担任教师的小助手。

学习目标的分层制订能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励其找到付出努力便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也能具体落实因材施教这一理念。为学生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技能目标,争取做到“后进层”打好基石、“中等层”逐步提高、“优秀层”各自拓宽,让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各自充分获得提高和发展。

三、分层设卡,异步达标

分层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机械分层,一分到底。这样无法关注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我定位和自我感觉的动态上升,容易忽视学生的动态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在分层建组的基础上,设计学练“闯关游戏”,让学生进行“闯关升级”。根据层次分为三个巨型关卡,每一巨型关卡下设定站内关卡。学生在现关卡达标之后自动升级挑战下一更高层次的关卡,站内挑战登顶之后可进入下一个巨型关卡。同时,根据学生闯关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累计得分。我们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所得分数在本组进行排序,对各学习小组的前列者、练习进步者和跨组提高者进行表扬和肯定。

“后进层”学生的节奏和协调性都不是特别好,他们会在手往上举时起跳,而正确动作应是手往下摇的时候再起跳。因此首先要强化他们的协调性。以下是对“后进层”学生的闯关关卡设计:

第一关:手下摇的时候轻踮脚尖。(教师可以在学生身后握住他们的手一起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感觉。)

第二关:手往下摇到最低点时再轻跳。(用以上两个步骤帮学生找到正确的节奏,以及纠正之前不协调的动作。)

第三关:拿绳子,一手拿两个手柄,在身体的一侧摇绳,保证绳子是前后方向摇动,不能偏向一侧。熟练摇绳动作之后,在绳子落地时尝试踮脚尖,保证摇绳的节奏与踮脚尖的节奏一致。掌握这一步之后,需要做到摇绳的同时起跳。(练到这一步,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跳绳的动作。)

第四关:尝试先跳一个动作,把绳子从后往前摇起来,快到脚边的时候跳过去一次,并将绳子顺利地摇到脚前。

对于“中等层”学生,闯关过程重在规范其跳绳的动作,使其做到连续跳,逐步熟练动作,不受干扰地连贯跳绳。

对于“优秀层”学生,因为该类学生跳绳动作熟练、稳定,但耐力不够,因此在闯关过程中需要着重强调并让学生意识到耐力的重要性,争取做到全程匀速、快速跳绳。

由此,学生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定位便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将教学设计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平台上,让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练习目标和练习方法,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分层练习,呈现梯度

练习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提高,而不是统一练习达到一致水平。因此在方法上,对于“后进层”学生,要循循善诱、激发兴趣,使其夯实基础、增强信心;对于“中等层”学生,要多加反馈、及时启发,使其强化思考;对于“优秀层”学生,要使其尝试探讨、综合提升。因人而异、设置梯度,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后进层”学生,主要练习跳一个完整动作,具体分解为:手臂摇绳,并脚跳过绳,再将绳摇到脚前。还要练习上臂贴近身体,用手腕摇绳,做到手脚协调。“中等层”学生,主要练习徒手摇绳跳以规范动作,并增加连续跳个数。“优秀层”学生,主要进行耐力练习。

五、分层评价,发展提高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全体学生,我们设置了优、良、合格、待合格四个层次的评价标准:

优:连续跳绳个数达到117,身体自然放松,上下肢协调配合,全程匀速、快速。良:连续跳绳个数达到87,身体自然放松,上下肢协调发力,后半程耐力不够。合格:连续跳绳个数达到17,身体不够协调,断绳多。待合格:连续跳绳个数在17以下,手腕摇绳僵硬,肢体不协调。

除此之外,教师在各组内也设置分层评价标准,按照不同小组的水平,适当提高或降低总体标准,还鼓励学生跨组竞争。由此,各层次小组的学生只要通过努力练习,都有可能成为优胜者。组内PK者旗鼓相当,优胜者不断变化,良性竞争氛围更加浓厚。各个层次的学生既有跨组的竞争动力,又有不愿输的竞争压力。

这种分层评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斗志、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同时,应遵循学生分层的动态原则以及自主选择原则,随着学生的进退变化、练习情况、内心愿望以及目标达成随时调整分层。这样,既给学生设置了充满挑战的学习目标,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刘艳.小学一年级跳绳入门小妙招[J].才智,2018(9).

[2] 邵辉.简论小学一年级跳绳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运动,2015(14).

[3] 曲艺.小学一年级跳绳教学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2(增刊1).

[4] 高苓瀚.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的落实路径[J].体育视野,2020(8).

[5] 吴贤俊.浅析分层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20(10).

[6] 孟祥文.分层教学法在小学田径项目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9(41).

[7] 阮明,刘绿平.小学中年级足球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9(7/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