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孟之乡”石刻校本课程群研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 李鸽研学作为一种寓教于乐、融学于游的新型教育模式,强调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核心理念,通过综合运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社会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力求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发现探究、实践体验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学校幼小一体化家校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坚实基础,通过长期实践与探索,构建了“孔孟之乡”石刻校本课程群,逐步形成了“内+外”相结合的课堂实施路径,在校内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一、基于资源优势,系统性挖掘济宁石刻文化研学资源
“天下汉碑半济宁”,碑刻承载着最真实、最坚固的文化艺术。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其石刻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学校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调查研究,梳理出一系列适合学生研学的资源。济宁博物馆馆藏汉碑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其中《景君碑》《郑固碑》《武荣碑》等均为汉碑精品;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所藏《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是孔庙三大名碑,为隶书成熟时期之代表;嘉祥武梁祠的画像石题材内容十分广泛,艺术风格质朴厚重见长,仙境人物、孔子见老子及车马出行等堪称“百科全书”;任城王墓保存有黄肠石题刻785石,是全国已知汉墓之最;任城区汉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非国有的汉文化博物馆,馆藏667件藏品,有大运河陶印馆、紫砂馆、瓷艺馆、刻字馆等8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场馆。这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先人留给济宁人民乃至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将此类石刻文化资源场馆作为学生研学目的地,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厚植学生的人文底蕴,树立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真正发挥出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基于文化自信,创造性探索课程研学实施路径
课程实施是确保课程设计成功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面对浩如烟海的石刻文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家长、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社区、实践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等资源,将石刻有关资料进行创造性整合及优化调整,形成丰富的研学课程资源库,教师还注重将“文化自信”这一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以强化其教育价值。
(一)“研学体验”教学模式,凸显文化自信引领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主题探究—研学体验—文化感悟—评价反思—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在主题探究阶段,引导学生在研学前深入挖掘石刻文化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激发文化探究兴趣;在研学体验阶段,通过实地考察和亲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石刻文化的魅力;在文化感悟阶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促进对石刻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在评价反思阶段,引导学生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在拓展延伸阶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传承和弘扬石刻文化,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情境浸润式学习,强化文化自信体验
基于济宁丰富的石刻文化资源,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情境浸润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和学习石刻文化;鼓励学生与场馆工作人员及当地专家进行交流,深入了解石刻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丰富对石刻文化的多样性体验。
(三)跨学科知识融合,彰显文化自信内涵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将石刻文化资源与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如通过写作表达对石刻艺术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版画创作再现汉画像石上的经典场景,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编排“教育戏剧”,学习了解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如嘉祥武梁祠中画像石上的故事“孔子师项橐”“荆轲刺秦王”等,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这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内涵,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学习体验。
行走的课堂,让学习跨越教室的界限,引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于探索历程中茁壮成长。研究植根于济宁市深厚的石刻文化底蕴,通过系统性挖掘研学资源、创造性探索实施路径,实现了课程资源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课程研学设计与实施,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革新尝试,更是对地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教育应用的有益探索。未来,将持续研究优化研学路径,深化家校学习共同体建设,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两创”视域下“孔孟之乡石刻”校本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JXQ16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