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作者: 张振河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单一板书到多媒体教学,从课堂讲授到综合实践、学习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减负”的口号震天响,作为教师,唯一的途径只有向课堂要质量,也就是当前最提倡的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凸显课程价值

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在讲解“交通安全”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上学路上看到的交通场景,讨论哪些行为是危险的、违反交通规则的,以及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社会秩序,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设置悬念与问题情境

在课堂开始或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抛出一些有趣的悬念或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授“诚信”主题时,先讲一个故事的开头:“小明答应和小红一起去图书馆,可是到了约定时间,小明却没有出现,后来小红发现……”然后接着问学生:“你们觉得后来小红发现了什么呀?小明这样做对不对呢?”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究诚信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诚信,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除了依据教材进行教学外,还应广泛搜集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绘本、故事书、短视频、新闻报道等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如在教授“传统节日”相关内容时,除了教材上介绍的节日习俗,还可以收集各地不同的庆祝方式,如视频、民间传说故事等,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生动逼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如在讲解“在公共场合的文明行为”相关内容时,模拟公交车、图书馆、餐厅等不同公共场景,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情境中实践文明行为、纠正不文明行为,从而深刻理解文明礼貌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小组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某一道德或法治问题展开讨论、探究与合作。如在探讨“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相关内容时,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身边环境破坏的现象,有的查找相关的环保措施,然后共同制订小组的环保行动计划,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启发、拓宽思维,同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游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如在学习“垃圾分类”时,开展“垃圾分类大比拼”游戏,准备不同类型的垃圾桶模型和标有各类垃圾名称的卡片,让学生将卡片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中,投放正确得分,最后评选出优胜小组。游戏的趣味性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增强课堂互动与参与度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提问,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也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要耐心引导、启发,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一个安全、可以自由表达的环境,从而更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二)增加提问与反馈环节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要有针对基础知识的简单问题,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也要有需要深入思考的拓展性问题,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给予反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行适当的追问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解答,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

(三)关注全体学生

课堂上要留意每一名学生的状态,避免只关注部分积极参与的学生,对比较内向、不太主动的学生,可以通过眼神交流、单独提问等方式鼓励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

(一)布置实践作业

布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在学完“孝亲敬长”后,要求学生回家为长辈做一件贴心的事,如给爷爷奶奶捶捶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等,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长辈的反应,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交流。通过实践作业,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道德要求的内涵,同时也能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法治教育基地、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举办模拟法庭等。参观法治教育基地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和法治文化,增强法治意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些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力量,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多元化评价方式

改变以往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发言质量、小组合作能力等)、作业完成情况(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实践活动参与度以及考试成绩等多方面因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全方位的成长和提升。

(二)及时反馈与激励

定期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设立多种激励机制,如评选“道德之星”“法治小能手”等,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以上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使这门课程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助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作者单位:平原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