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社共育“融合圈” 打造全环境育人“新生态”
作者: 刘国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1年7月,教育部党组将“双减”作为“一号工程”,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明确提出了“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机制等行动措施”。“双减”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不仅对学校育人体系进行进一步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也为家庭教育回归本源、缓解焦虑,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彰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即在立德树人的共同原则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
滨州市滨城区第一小学始建于1952年,原名“惠民专署烈士子弟小学”,学校以“周恩来精神”为校魂,秉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践行“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少年”的办学理念。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在“双减”背景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探索出家庭教育新路径。一直以来,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课堂、家访、家庭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同家长密切联系,并在家校社共育方面积极探索,搭建形成“学校+社会+家长”多方资源的“融合圈”,构建“学习+成长”的共同体,打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全环境育人的“新生态”,携手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一、基于学校,搭建多方资源“融合圈”
确立机制。在学校德育处的引领下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管理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级育人网络,覆盖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
组建队伍。通过对校内教师、学生家长或亲属所涉及的资源进行问卷调查,分类归档,在已有“共育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拓展育人队伍资源。
做好培训。针对家校共育工作中有“共”无“育”的现象,邀请专业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通过专项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理健康指导能力等综合素养,实现家校有效共育。
二、依托“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全方位增进家校社沟通
(一)“请进来”——家长进课堂,推动育人理念融合
学校每学年发布“家长讲师团招募令”,成立“家长资源库”。依托“家长进课堂”活动,开设家长特色课堂,如“爱牙护牙”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家庭教育讲座及泥塑、十字绣等。家长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每周到学校授课一次,真正服务于学生。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一学期内至少完成一件作品,期末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展示。举办“家教故事大家讲”和“我和孩子共成长”等主题活动,创新家校沟通模式,推动育人理念融合,全方位、有深度地增进家校沟通。
(二)“走出去”——校外基地共牵手,开展公益社区课堂活动
社区课堂打破了学习场域的限制,将原来的家庭、学校小课堂拓展成社会大课堂。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学校已与滨州市图书馆、滨州市科技馆、滨州市博物馆等场馆形成常态化育人机制,资源共享。同时借助社区场馆,构建社区课程基地,开发多主题、重体验、增趣味的“场馆课程”,如开展“周恩来纪念园红色教育”课程、“杨柳雪怀周祠红色教育”课程、十里荷塘劳动实践课程等,拓宽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三、开发“线上+线下”立体化的平台,打造全环境育人新生态
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积极推进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建设,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提升家校(园)共育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的途径,发挥试验区和试点校(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利用“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公众号,及时关注并推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版块的线上直播课堂,利用创新实践作业平台,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成立“幸福一小”公众号,开辟“家庭教育”宣讲专栏,利用QQ群、微信群,开发各种新的交互平台的教育功能,将互联网虚拟空间变成家庭教育成果的展示平台,如在公众号中设好家庭成长故事分享平台,定期分享优秀家庭亲子故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小妙招等。
2020年1月,学校成立滨城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通过多场专家讲座、读书会和多次专题沙龙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科研成果;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观摩活动,以十岁成长礼、家长课堂听课、“我做一天的班主任”等形式,增进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了解。
四、提供“走心+温馨”多元化服务,营造和谐共育氛围
推行全员导师制。所有教师做到对特殊群体学生家长家访全覆盖,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一生一策关爱制度,完善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实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做到把家校问题解决在学校、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五、评价促动,激发共育动力
定期组织书香家庭、家长志愿者标兵、优秀家委会、优秀家长等评选,及时表扬推介,积极营造共育氛围。设立家庭教育创新成果奖,展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典型经验或创新做法。
学校家校社共育模式得到专家、同行的充分认可,社会的广泛赞誉,家长的全力支持。学校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教育主阵地作用,强化机制创新,进一步发动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同心同行的家校社教育共同体,打造和谐良好的全环境育人新生态!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