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坛 不负遇见
作者: 庞红燕精心做事,潜心育人。认真对待班里的每一名学生,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把勤劳和智慧融入三尺讲台,让教育的梦想之花一路绽放!
——题记
一、管理有道,育人有方
管理是一种尊重,它源于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管理是一种坚持,它源于对规则意识的践行;管理是一种关系,它源于心心相通的爱与温暖。班主任不仅要承担传授知识的责任,更要用高尚的师德去热爱、关心、善待每一位学生。要用爱心感化学生,用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扰,用智慧解决他们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从细节入手,将班级管理落到实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包括学生的出勤、卫生习惯、学习态度等。笔者充分发挥班级自管小组的作用和德育积分的作用,奖优促差,榜样示范,做到周结月结评比,强化班干部监督职能,规范学生言行,倾力打造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班级。
书润心灵,晨读正当时。笔者利用每天20分钟早读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安静地认真阅读,同时还鼓励学生认真做好摘抄笔记。
课间操班级展风采。每天的课间操时间,笔者要求学生广播操铃响后在走廊排成两列纵队集合,站队时要安静、迅速,做到行动统一、动作规范、活动有序,做操时要互相协作、谦让,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生活秩序。
扎实推进午习课练字课程。笔者为学生积极上好每一节午练课,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练起,再到偏旁部首的写法和对一个字的整体结构把握的练习,从学生写字姿势到写字习惯,全程耐心地给学生进行指导。开展“午练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培养了学生宁静专注的学习品质,让学生终身受益。
带领班级共创最美路队。细化路队管理要求,站队做到“快、静、齐”,护送到位,学生迅速地整理好队伍,全过程安静有序。一个队伍组得好,一定要“火车头”开得好,固定好第一排。路队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眼睛要看前面,嘴巴不要说话,双手不要推拉,双脚跟紧前面的人。
二、知心而行,呵护成长
走进学生内心,倾听学生成长的烦恼,解决学生遇到的成长难题,是班主任的工作之一。这学期,笔者又成功转化了一名学困生——张同学。那是一个星期二下午的第二节语文课,笔者没有讲授新课,学生在自由复习准备迎接单元检测,张同学在座位上摇头晃脑,无所事事。
笔者走到他面前,心平气和地说道:“张同学,我来帮你检查一下你的天天读写吧!”我把他带到讲台边,说道:“你先自己读给我听听好吧!”接着我一题一题地指,他跟着我的节奏逐字逐句地读,遇到不会的地方,笔者就不厌其烦地进行辅导,他再反复诵读跟进……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完后,笔者让他照着笔者教的方法、流程反复去读,张同学一口气全读完了,而且全都正确,着实令笔者大吃一惊,笔者欣慰地说:“张同学,你真的太棒了,如果回到家也能照着这个样子读给妈妈听的话,妈妈肯定也会夸奖你的。”“老师,真的吗?”“是啊,相信你自己一定会读得很棒的。那么,你现在知道怎么复习,怎么答题了吧?”“知道了!”那回答里充满着自信,笔者又乘胜追击,连续教了几个生字、几个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结果也都很不错。
在之后的课堂上,张同学的听课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举一反三,笔者又利用课下时间积极转化班上和他同水平的学生,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虽然不是很理想,但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上不再交头接耳,而是认真听课学习了。
学困生的转化,不是没有可能,关键是教师有没有爱心、耐心和恒心,有没有创造和把握转化时机。作为一名深耕教坛的教师,要怀揣着初心,用最真诚的爱伴随祖国的花朵,次第盛开。
三、以活动育人,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的设置。一面白墙,诗词书画,错落有致。一张白纸,妙笔生花,个性飞扬。这是无声浸润的课程,是根植于心的文化基因。独具匠心的班级文化软体墙的创设,给予了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开展“红旗一周行”活动。学生步入高学段学习生活后,笔者鼓励学生组织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于是,笔者就以“红旗一周行”为支点,利用班会课,与他们一起商定“红旗一周行”的具体规则,并提醒学生规则自己定,人人需遵守。全班分为四个大组,从晨读、学习、纪律、卫生、两操、作业、值周等诸多方面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一周表现综合评比。“红旗一周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小组集体荣誉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了个人行为。
这一切一切细小的着力点,都是为了实现班级目标——“做最好的自己,共创最优秀的班级”。
四、班级信箱,助力优化班级管理
笔者很喜欢书信交流的方式,一直认为文字比交谈更有魅力。还记得笔者的第一封信是寄给班内的王同学,王同学并不是一个很乖巧的学生,自制玩具、不写作业、不听讲、成绩马马虎虎……为何第一封信寄给他呢?因为他是个很善良的学生,笔者“发号施令”打扫卫生时他总是班级中最先起立动身的学生。如果笔者因此光明正大地表扬他,总觉得缺少一份仪式感,缺少一份真心与郑重,于是就以书信的方式进行了交流。还记得把信递给他时,其他学生闻风而动,投来羡慕的目光,他小心翼翼地拆开。虽然笔者没有收到他的回信,可是他干活更卖力了。
若说书信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它拉近了笔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书信也让笔者在一封封的信中,了解了学生内心的“秘密”,成为他们特殊的“朋友”。
一位能让学生铭记于心的教师,必定是暖如春风的教师,必定是授业有方的教师,必定是默默耕耘的教师。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坚持,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
(作者单位:平原县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