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同携手 共育好习惯

作者: 张俊华 赵建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工作,而他们的孩子只能和父母分离,留在农村学校读书,成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的“重养轻教”致使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出现问题,有的学生比较内向、自私、怕事,没有自信,有的学生特别调皮,不受管教,而多数学生会有孤独感、自卑感和失落感,学习成绩慢慢下降,没有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家长和教师都非常着急。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仅靠一方力量,很难解决本质问题。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1+3+N”习惯培养模式。围绕1份成长档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3方合力,探索N个好习惯养成途径。

一、学校方面可采取的措施

(一)分类分层分级,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追踪档案

学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儿童分类、年龄分层、习惯分级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包括父母打工地址、电话,家庭监护人详细联系方式,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日常习惯、日常表现、身体状况等具体信息,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

(二)营造快乐轻松、幸福和谐的班级氛围

学校对所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期望教师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建设有爱、有情、有温度的班级文化,让留守儿童在班级里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三)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学校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师生结对,精准帮扶

学校为每位留守儿童配备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结成师生对子。“代理家长”每月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谈心,与家长交换一次意见,到留守儿童家中看望一次,检查一次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与留守儿童共进一次晚餐,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五)开设家长课堂共同成长

学校开设线上留守儿童家长课堂,每月进行一次线上培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讲授一些与其沟通的小技巧,让留守儿童在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感受到温暖,快乐成长。

二、家庭方面的建议

(一)与祖辈协同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家访和电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教给他们正面引导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先了解原因,引导他认识到错误,与孩子共同协商改正错误的方法,鼓励小步前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一味地责备打骂;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要多和教师联系,多和孩子的父母联系,共同教育孩子等。

(二)与父母协同教育

1.开展对父母履行监护职责的指导

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监护人,应当履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不能推卸自身的责任。然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交给老人,每月定期打钱回来,保证吃穿就行了,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想法。为此,学校对家长进行树立家庭责任感的指导,父母应懂得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和亲情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他们在外即使再忙、再累,也应该抽出时间回家看看老人、孩子,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进行亲子情感沟通教育的指导

对于夫妻双方都出去工作的家长,建议“常回家看看”,到孩子的学校走走,与任课教师聊聊,了解学校的要求、孩子的表现,向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家长还要抽时间常与孩子温馨对话,加强亲子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有效教育孩子。

3.进行全面关心孩子成长的指导

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父母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应多关心孩子习惯养成、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家班一体”联动共育策略

“家班一体”联动是指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积极创设多种机会,就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客观反映学生的情况。应兼顾纪律、劳动、体育锻炼、卫生、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让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体谅家长的难处,听取家长的意见,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和班主任应该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共同为孩子的成材努力;班主任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班级主题教育活动课、亲子活动课,利用家访、家长会、电话等多种方式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学会理智爱孩子,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家长传递给孩子正确的成才观、财富观,真正形成家校一体化共育局面。

三、社会方面的建议

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课程,让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体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多次组织学生到宁津县崔杨革命基地和蟋蟀谷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和留守儿童的深入交流发现,他们的思想其实很简单,只是需要父母的关爱呵护,希望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父母的陪伴。而孩子更会在家长、教师及所接触的人的影响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因此,家校社齐心协作,给留守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即使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也一样可以明辨是非,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宁津县大曹镇张傲明德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