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劳动促成长,实践中育新人
作者: 马建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劳动教育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弘扬以实践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尤为关键。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属性,学生需要亲自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动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新课标强调教学和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劳动教学意在教导学习者对知识躬身修行。
随着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劳动教学的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将这一精神明确为新时代的教育方针,通过修订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引发了各界与各院校对劳动教学的关注,促进了学校劳动教学的改革创新。但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新时期的劳动教学有着新的内涵、新的特点,需要重新认识,转变教育实践,在劳动教学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当代艺术精神,进一步发挥劳动教学的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聚焦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着眼于综合育人的实现,立足于动手动脑的落实。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劳动教育评价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教育发挥着诊断、测评、引导和激励作用。
二、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内涵
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内容充实、特色突出,重点是要助力中国式教育的发展、强调技术知识和劳动相结合、克服传统劳动知识的异化、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构建和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成长。劳动为学生经验的转化和升华创造了必要的媒介,学生可以通过劳动在生活实践中了解事物,掌握经验,利用劳动把经历转变为新知,并在实践中反思,从而进行经历的升华。在信息时代化和电子化的背景下,人与人间的互动过程将日益趋向于自动化、平面化和虚拟化,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将导致个人的交际能力和团队意识日渐减弱,基于此,劳动教育成为其中一个主要形式,并肩负着推动学习者由个体个性化迈向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使命,以促进学习者在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劳动环境中学会并了解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劳动教育评价目标要紧密联系实践意识的培养,注 重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属性,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要有亲身实践的意愿,如果学生对自己即将要从事的劳动缺乏实践意识,那就不会有兴趣去进行劳动。教导他们应减少不劳而获的消极念头,培养自觉勤劳、热爱劳动的精神。劳动教育就是在人类的劳动进程中自觉总结劳动实践,把劳动实践所凝结的富有普遍性和时代感的劳动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建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当下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不是随意而为,必须明确并遵循建构的基本原则,并且要根据学段目标进行特色内容的设定。
一是政府导向性政策。国家诸多有关教育的文件对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和开展工作明确了目标,并给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学校应当组织工作人员与教师认真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更加符合本校需求和富有个性化特点的劳动知识教育模式。
二是确定目标。劳动教学与品德、智育、运动、艺术等有机融合,才能切实体现学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宗旨,也能够更好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同时,突出实用性理念,学校、家长、社区三方应当建立劳动教学与育人的合力关系,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劳动环境。
三是教育载体多样化。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不同范围和内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学校在设置的劳动教学课程内容中,一般以家庭、校内、社区等范围内的劳动教学为重点任务,包括家庭劳动体验和劳动锻炼、学校劳动教学和劳动参与、社区劳动参与等。透过各个方面的劳动教学,才能够确保劳动教学内容的切实实施和有效开展。
四、劳动教育的文化精神
文化根植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并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影响,两者相伴而生。因此,在将文化精神熔铸于劳动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就变得有迹可循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克服和改变劳动教育的形式化问题,避免出现“为了实践而实践”的误区。劳动教育要紧紧把握实践的本质内涵和目标指向,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将传统劳动文化精髓和新时代先进劳动文化融入实践的全过程,丰富实践的内涵,确立实践在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品格发展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角色。同时,还需要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关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劳动实践形态的传承与创新。
五、劳动教育的实施对策
首先,在劳动游戏中培养劳动习惯。劳动游戏是最容易吸引学生接触劳动、尝试劳动的一种课程形式。无论是制作手工,还是职业体验,都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在劳动服务中磨练劳动品质。劳动服务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最接近学生日常、关切学生生活的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参与劳动服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责任感,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最后,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劳动实践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关键方面,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发资源,落实安排。学生只有真正地参与到真实的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形成对劳动的完整认识。
拓展劳动教学实验场地,为校园聚力赋能,挖掘并整合校园、家庭和社区的三方劳动教学资源。结合各种节假日,学校有效利用校园、家庭和其他社会资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清扫校园、田间劳作、家务劳动、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增强尊重劳动的思想意识。此外,在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各自独特价值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三方文化间的连贯性、衔接性与持续性,避免使劳动对学生形成的教育性发生断裂、矛盾和冲突。
新时期,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形成常态化的劳动教育资源保障体系,以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政策顺利落实,从而整体提升了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品质与水准。劳动实践是发展劳动教育资源的重要方面,学校应根据自身要求发展劳动教学资源,并落实安排,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作者单位: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杜店街道南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