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砺学”之理想课堂 促师生素养新发展
作者: 张怡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以“为幸福奠基——过积极有意义的童年生活”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新时代“追光少年”为育人目标,打造“砺学课堂”,规划学校“理想·追光”课程实施路径,走深走实理想信念教育,致力于形成文化浸育、环境美育、家校共育的立体化学习生态场域,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稳步提升教学效能。
近年来,学校不断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扎实推进未来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自2021年起,学校对接区教育局“三生课堂”理念进行“砺学课堂”项目研究的顶层设计,初步构建“明目标—启动力—历体验—得成长”的四步学习路径,即通过确定“课堂生长点”,设计“挑战性情境任务”,引领“结构化探究”,展示“多样化成果”促进课堂样态的转型,使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知行合一、情智共生的生命活动,成为师生向往之“理想课堂”。学校提出了“砺学课堂”之“三砺”——砺习惯养成,砺思维品质,砺兴趣特长。进而指向“砺学”之真谛:修养学品、研习学问、深厚学养。
教师在理论学习、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推动下,“砺学”理念逐步明晰,课堂教学能基于新课标进行实践探索;课堂面貌有所改善,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在各学科小课题研究有序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一、探索形成“砺学课堂”样态
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学校基于“课堂教学理解”进行全学科实践,进一步完善“砺学课堂”的样态表达与实施,实现师生生命意义,彰显生命价值。
语文学科,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构建单元整体性任务群的设计,在任务情境中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凸显以学定教、多学科融合的理念。
数学学科,采取“砺学课堂任务学习单”助学策略。学习单助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由教师帮助,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即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通过结构化的学习任务单展现砺学课堂教学理念:砺思维品格、砺思维方法、砺思维能力。课堂上立足学生,学为中心,呈现出“历体验、寻本质、得成长、学以用”的课堂样态。
英语学科,以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为抓手,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深度思考,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艺体学科,倡导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建构全面的知识体系,形成综合的学习能力。
体育学科,探索以学生体质测试为依据的针对性指导与锻炼,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形成钱小学生体质变化曲线图表。
科学、信息科技学科,以学生的观察、探究、操作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推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的支持与服务,尤其是“STEM”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道德与法治学科,积极践行“大思政”教学,以“情境化”“主题化”“活动化”为特点,结合学校“理想教育”文化,引入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明礼守正,树立理想。
劳动、综合实践学科,以问题为导向,开展PBL项目化学习,通过课程基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与探究。
二、尝试创新“优质教研”机制
优质教研是推动课堂变革的重要抓手。学校致力于转变理念的“真学习”,逐步让“教”走向“学”的生本理念入脑入心;努力提升备课质量,提出了“两增”(增加“习惯训练”“单元分析”)“两化”(教学内容“结构化”,学习任务“情境化”)“三让”(让学生问,让学生读,让学生说思路、总结)的备课要求。
创新教研机制,推动基于“广度、深度、效度”的浸润式“真研究”,全员卷入,逐步形成学校教研活动的主流形态:数学教研组“211”教研模式同课异构,推动不同层次教师共同成长;语文沉浸式教研活动促进教材整体化、大单元解读;其他学科结合学科关键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深度研究。
学校还加强听评课管理,不断完善砺学课堂评价体系,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各学科积极将砺学课堂实践成果进行区域校际的分享,多个学科组与区内外兄弟学校进行联合教研活动,研讨课堂,交流理念;数学组承办了惠山区小学数学作业管理和设计专项研讨活动;2024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了“无锡市未来学习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展示活动,呈现了数学、科学、书法和社团不同课型的项目化学习探索,取得了较好反响。这些活动极大地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同时也为一大批青年教师提供了成长和展示的平台。
三、积极展开“教师发展”反思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发展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从知识传授走向学科实践,培养综合素养,增进师生幸福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呼唤高质量的课堂。而教师是课堂教学变革的最终实践者,如何积极践行实践育人的理念,开辟课堂教学新赛道,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断反思。
构建结构化课堂。以大概念的目标统整教学,尊重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注重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序列性,用真实性问题情境引导学习,设计有效的评价任务考量素养,培养独立的问题解决者。
改变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多的独立、自由的权利,生生互动合作互助,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说理、善于创造。
开展“跨学科”行动。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用跨学科的项目引领学生跨学科思考、跨学科的理解,通过自主探究方法与解决问题,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他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
学校将依托无锡市“十四五”课题——“赓续理想教育的教师集群式专业发展研究”,提升教师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专业素养。同时以“无锡市优质学科组”星级评估为契机,各学科组集群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通过“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砺学课堂’观察评价表”和“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学生积极课堂行为评价表”,引领教师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课堂,发现教学问题探寻教育规律,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样态,追求育人内在价值,从而使课堂教学逐步达到“理想”之境界。
总之,学校将以“砺学课堂”建设为核心,遵循教学规律,坚持学科育人,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真正实现课堂样态的绿色转型。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