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看法

作者: 张锋

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以人工智能构建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扣新时代教育使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作为一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认为《通知》的印发恰逢其时,科创兴国,从娃娃抓起。基于此,笔者谈谈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的几点看法。

首先,资金投入较大。学校层面,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经费相对紧张,而人工智能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支持,投入比较大,学校很难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场地建设、设施设备、师资聘用和培训等。家庭层面,人工智能教育学习需要耗材、设备(如机器人)价格比较高且经常需要维修,学生去外地参加培训、比赛等产生的相关费用也比较多。受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尽管很多学生有人工智能方面的爱好,但不能一直坚持学习、比赛、研究,中途下车,不了了之。

其次,教育理念滞后。多数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重应试教育,侧重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应用于语文、数学等科目的学习上,对人工智能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学生学习人工智能会影响学习成绩,耽误中考、高考,积极性不高。即使高中让学生突击学习,也是为了参加专项计划或综合评价招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工智能人才。

再次,师资力量欠缺。人工智能教育对教师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很多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方面专业教师欠缺,而其他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数字素养不足,很难胜任相关教学工作。同时,目前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不够。大多只是简单介绍算法的概念,没有算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案例,导致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操作环节少的现状,参加培训的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另外,受地区或者学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信息科技教师在学校不被重视,传统教育的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评估人工智能教育效果和学生素养,人工智能教育“不出成绩”,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很难在年终的评优树先中脱颖而出,导致教师自我学习人工智能的积极性低。

最后,课程资源不足。中小学校没有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相关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也不完善,学校没有能力编撰相关的校本课程。即使学校有人工智能方面的社团,大多也是外聘教师自己逐课设计,所用教材不系统、不完善。另外,网络资源欠缺。与其他科目相比,能在网上搜索的面向学生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视频资源较少,偶尔找到也很难成系列。刚颁布的《通知》中提到,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栏目,汇聚优质资源,相信在专家引领下,这些资源将极大帮助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升。

毫无疑问,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能有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同时也能促进教育模式的变革,提升信息科技与其他科目教学的整合,助力科技人才的阶梯式发展。展望未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需要协调配合,通力合作,着力解决现存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促进产教融合,转换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公平,以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更多学生受益科技教育红利。

(作者单位:泰安市岱岳区智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