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究

作者: 李久霞 史高晴

新课标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把审美感悟、艺术表达、创意实践、文化领悟等融入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中至关重要。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演唱技巧,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审美,领悟音乐文化。

一、音乐课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对乐曲与歌曲内涵的、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等。同时。还要保持好自己的情绪,注意语言艺术,向学生传递愉悦心情,为学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在教学苗族民歌“苗家儿女庆丰收”时,为了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迅速熟悉旋律,教师用录音范唱,让学生跟着录音范唱轻声哼唱旋律,然后尝试编配旋律的动作,结果发现有些学生动不起来。笔者灵机一动,停下手中的乐曲,俏皮地对学生说:“你们跳得真是太棒了!现在我又有了新的创意,我要和大家一起跳,大家可以跟着我学,不过奖励小编导可以自己编排。”学生一听,个个来了精神,都变得积极起来。通过教师的情绪调动,打消学生的各种顾虑,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是音乐,更是语言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运用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也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在表演上,让学生融入情境中,才能倾听教师的声音。如“小红帽”一课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师扮演小红帽,蹦蹦跳跳上台,模仿挎着篮子走路的姿态,唱几句歌词后,突然学狼叫“嗷呜”,再笑着说“小红帽路上碰到狡猾的大狼啦,大家快帮我提防着”,沉浸式导入歌曲教学。

三、音乐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教学二声部合唱歌曲“侗家的孩子多幸福”时,在导入环节中,将二声部的第一声旋律6-|2-|1-|2-|2-|3-|6-|5-|3-||作为发声练习。通过学生自由律动以及和学生一起进行划旋律线熟悉旋律,从而进行第一部分旋律的学唱。二声部的学习是难点,可以采用学生唱二声部教师唱一声部的方法,将二声部直接展示出来,并将不同的动作加入不同的声部中,从而区分出二声部的不同声部。在休止符的学习中巧妙地采取了“捉蝴蝶”的方法,既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休止符,又能学会分辨强弱。

四、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理解所有的学生,这样学生才知道教师重视自己。笔者教过的一个班里有位学生小付,因为先天铅中毒患有多动症,平时总爱大声说笑,上课时喜欢满教室乱动。刚到他们班上音乐课,喊他起来唱歌,班上哄堂大笑,笔者让班上的学生安静下来,大声地说:“我们班一个不起眼的小歌手是不是被我发现了,你们是不是也想听一听呢?”课堂上一片寂静,显然大家都不相信。“我们一起用热烈的掌声,请付同学表演节目。”小付一下子止住了笑声,一脸难以置信。“相信自己吧,你唱得不错!”他略微停顿了一下,完整地唱了整首歌。这时课堂上响起从未有过的热烈掌声。在以后的家长开放周教学展示中,小付的父亲向班主任反映,孩子在家突然对音乐非常感兴趣,非常感谢学校的培养。其实,教师只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教师,喜欢上课。

五、处理好歌曲的选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都对流行音乐感兴趣,尤其是热门歌曲。教师可以研究一些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在课堂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让课堂音乐更紧密地联系到学生的生活中,加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而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要正确引导流行歌曲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必定翻倍。

教师可以以课本内容为主,配以脍炙人口的歌曲。将学唱流行歌曲视为对学生学好教材内容的奖励,学生会更有动力。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流行歌曲资料提前做好筛选、搜集和整理,为音乐课增添新鲜的元素。

六、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笔者带领学生欣赏“老虎磨牙”时,先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什么场景。学生的回答形形色色,思绪表露无遗。到了听音乐的阶段,笔者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故事放到歌曲里,看是不是符合,鼓励学生充分发散创意思维,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内容。学生有的用画画,有的用手势,有的直接用律动的方式,都创造出了不同风格的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分组画出听音乐时想到的内容,并进行了评比活动,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紧跟新课标改革,多维度创新音乐课,让音乐课更有特色,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对音乐保持足够的兴趣爱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学生真正享受音乐课,让音乐成为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