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何为、何向: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未来指向
作者: 杨子立 刘大伟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我国当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图谱和最新要求。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综述已有相关研究,阐明教育家精神研究现状与已有成果,为推动教育家精神理论层面深入研究和实践层面大力弘扬提供基础与可能。立足当下,应秉持古今结合发展理念,推动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现有教师教育培养素养、培养平台和评价体系,指导教师教育实践活动,服务教师队伍质量提高。展望未来,跳出教师教育看教育家精神培养,以助力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践行内涵式“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夯实教育强国事业人才基础,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为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文献综述;实践路径;未来指向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3001108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深刻揭示了唯有在精神的支撑和引领下,“人”与“国”才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毅不倒、在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建党百余年来,我国始终注重伟大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党和国家迎接新的时代挑战、取得新的历史成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教育领域而言,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也需要教育工作者践行、弘扬教育精神与理念,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前夕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崭新命题,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方面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2],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教师角色的最新理念倡导和实践要求,对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综述教育家精神研究已有成果,阐明何谓教育家精神,在此基础上进而构建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厘清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未来指向,既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入发展和落地实践的应然要求,也是夯实教育强国师资基础的必然选择。
一、何谓:教育家精神的文献综述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掀开了我国教师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1月1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2024年的重点任务。[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时代命题和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当前,教育家精神研究方兴未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充分发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改革创新的功能,有必要系统梳理教育家精神相关研究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理论基础。
(一)教育家精神研究主体多元化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把好强师工作关系强国事业建设,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共同命题。当前,教育家精神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既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又有杨瑞清、窦桂梅、刘彭芝、李国辉等国内一线教学名师、名校长参与研究。除教育界相关人士关注教育家精神研究外,还有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也参与了相关研究,构成教育家精神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知名学者共同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的研究主体,形成了教育家精神的多元解读视角,丰富了教育家精神的研究成果。
(二)教育家精神研究内容系统化
教育家精神对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尤其是教师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研究者围绕教育家精神内涵阐释、生成逻辑和价值探讨等方面已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一,内涵阐释。阐明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是深入研究的前提基础。在研究热潮兴起前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是研究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和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做相关宣传阐释,构成了前期研究的主流范式。郝文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从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职业灵魂和教育智慧,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弘道追求和仁爱之心,战略思维和伯乐精神,责任担当、艺术匠心和躬耕态度等方面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4]董辉、孙少帅立足于教育家精神的共性基础和当今时代发展需要,认为其蕴含服务家国、慎独律己、铸魂育人、躬耕实践、仁爱高尚、弘文传道的科学内涵。[5]刘来兵、杨若怡以中国教育史上的知名教育家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为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提供具象经验。[6]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相关学者在阐释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同时探讨其丰富内涵的相关关系,推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阐释的范式转换。刘海燕从个体与大局的理性统一、立身与育人的德性统一、实学与创新的知性统一、情感与情怀的感性统一四个视角重构原有六部分的单独罗列陈述与分析,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之间理性、德性、知性、感性的统一关系。[7]李双龙、马婷婷深入剖析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内在逻辑,从逻辑的角度考量教育家精神内涵,认为教育家精神是以理想信念为逻辑起点,以道德情操为逻辑主线,以育人智慧、躬耕态度和仁爱之心为逻辑支点,以弘道追求为逻辑旨归的逻辑闭环。[8]
其二,生成逻辑。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其理论的生成遵循内在的逻辑机理。一方面,有学者注重从立足中国立场探讨教育精神的生成逻辑。例如,刘立波、张子崟立足中国基点,从古今、中外、理论与实践三对关系深入探索,认为教育家精神的生成依托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赓续,深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浸润,凝结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实践。[9]于维涛从哲学视角分析教育家精神的生成,突出强调教育家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升华。[10]陈泽雄、王宝玺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分析,从伦理角度切入教育家精神,探讨教育家的思想性规定和实践性品格,分析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教育家精神的伦理性彰显。[11]周洪宇、齐彦磊则立足中国立场,联通中国古代师道精神历史智慧、建党百年教师队伍建设历程和夯实教育强国基础工作的时代需要梳理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12]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关注教育家精神生成中的教育属性。蒋纯焦、李瀚文从教育史的学科角度出发厘清教育家精神发展的历史逻辑,构建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谱系。[13]岳潇、卢黎歌立足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的现实图景,基于建设教育强国时代目标的现实诉求和破解教师教育问题的现实需要探究教育家精神形成的现实逻辑。[14]而龙宝新、杨飞更关注从教育理论发展层面透析教育家精神的产生,认为教育家精神经历了“教育思想”向“教育精神”和“教育精神”向“教育家精神”的两次飞跃,赋能教育精神实现了人格化跃升,最终形成了具有生长性、人格性和超越性的教育家精神。[15]
其三,价值探讨。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对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一方面,有学者侧重于关注教育家精神对我国教育事业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刘敏、张新科基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认为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强国提供精神引擎,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为高质量教师教育队伍、新时代尊师重教氛围提供精神支撑。[16]潘玉腾以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宏大视野,认为教育家精神能够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17]而欧阳修俊、梁宇健、彭博立足乡村教育发展现状与需求,专篇探讨教育家精神在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满足乡村儿童教育需求、赋能乡村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价值,进而服务于乡村振兴,夯实教育强国的精神根基。[18]除此之外,罗生全立足理论高度,认为教育家精神具有丰富的价值属性,从价值层面去认识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定位、价值表征和实践要求,建构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图谱,勾勒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谱系,为塑造教育家精神,促使其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19]
综上,教育家精神相关研究已经较为系统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多元视角分析了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探讨了教育家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现有研究较为深刻地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明确了教育家精神研究的重大意义,为后续研究者围绕教育家精神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发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更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可能。
二、何为: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空谈“震撼世界的”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20]深刻揭示了理论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获得不竭动力。同样,教育家精神只有在应用于实践、应用于指导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诠释其全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事业建设,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战略布局,[21]立足新国情、新教情,走中国式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是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定会大有可为,也定会大有作为!
(一)融合古今为师之道,厚积发展历史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作重要讲话,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22],善于从历史的纵深处启示现实和未来是我国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特点。中国传统为师之道思想是丰富思想宝库,它源远流长、弦歌不断,在历史赓续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历久弥新的重要思想,不仅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源点,也能为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提供动力支撑。因此,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必须向历史求教,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意识,探索古今为师之道融合发展道路,厚积发展历史底蕴。第一,加强历史学习,厚积古今为师之道融合底蕴。中国传统为师之道思想是一座思想宝库,以往研究者已经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形成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立足新时代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和研究项目,提炼为师之道思想精华,总结为师之道实践经验,描绘中国古代教育家集体画像,为古今为师之道融合提供坚实基础。第二,秉持问题导向,明确古今为师之道融合内容。中国传统为师之道思想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缺乏明确的、具体地研究问题而盲目开展学习活动,探寻二者思想融合的结合点既不可行,所得结论也浮于表面,难以经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在正式开展研究前,我们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真学真做中深入掌握当前推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落地的现实图景与发展困境,形成具体问题,明确古今为师之道的融合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学习活动。第三,坚持发展意识,锚定古今为师之道融合目标。探寻古今为师之道融合发展道路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并不是伏案故纸堆,而应让历史走向现实,服务于当代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古今为师之道思想融合,不能以静止、僵化的观点对待古今为师之道思想融合,将其视为一蹴而就的一次性工作,而应将当前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过程中应久久为功,做到常学常新,不断从中国传统为师之道思想中汲取前进动力。遵循历史大势、顺应时代需要,以史为鉴,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厚积发展的历史底蕴。
(二)融入教师教育目标,明晰教师素养标准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23],它贯穿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全过程,关注教师全方位发展需要,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教师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发展牵系教师队伍建设。因此,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教师教育目标,丰富教师素养内涵,明晰教师素养标准,占领教师教育目标高地,是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应重视短期内树立典型案例和长期内完善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目标并举。就短期来看,应加快组织“教育家”系列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案例,发挥榜样引领,具象化培养目标。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学科研单位开展“教育家”系列评选活动,严格遵循教育家精神内涵,面向全国教育事业工作者开展首批“教育家”评选活动,遴选出第一批教育家,为全国教育事业工作者提供榜样引领,在教育界迅速掀起一股学“教育家”、师“教育家”、研“教育家”、做“教育家”潮流,推动教育家精神内涵入脑、入心、入行。“教育家”系列评选活动后续可考虑逐步扩展评选范围,面向青年骨干教师和师范生设立“青年教育家”“未来教育家”奖项,进一步丰富、彰显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就长期来看,应充分总结“教育家”系列评选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实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教师教育目标制度化。一方面,将教育家精神与现有政策文件中提倡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相结合,在原有框架下融入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细化教师素养标准要求,构建不同层级的教育家精神标准,为不同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学“教育家”提供抓手和依据,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成为“教育家”提供机会与可能。另一方面,依据教育家精神内涵要求优化教师教育培养方案,设计一套特色培训课程,为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目标提供实践落点,增强教师素养提升的内生动力。通过将短期扩大影响与长期制度化发展相结合,明晰教师素养标准,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制,完美融入教师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