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学课程思政实施分析及其对师范院校的启示

作者: 李娜 梁林佳

高校数学课程思政实施分析及其对师范院校的启示0

摘 要: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903篇高等教育数学课程思政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后发现课程思政的实施由一般院校向特殊院校转变,课程类型由数学公共课向数学专业课转变;理论研究由思政元素挖掘研究向价值取向的理念研究转变,实践研究向全方位延伸。但是当前师范院校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还需进一步加强,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识,开发面向师范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形成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体系,加强师范类院校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投入。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师范院校;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7-0026-09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此后课程思政在全国各类高校得到全面贯彻和推广。2023年教育部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进一步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数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虽然其内容主要是探究数量、结构、变化等概念和规律,但仍然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只要用心进行挖掘,数学的作用、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3],是可以起到重要的育人作用的。

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育人才的基地,在数学教学中积极融入思政教育至关重要,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教育的质量和方向。2021年4月,教育部出台《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指出要培养四有好老师,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4]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德育能力。那么,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到底进展如何?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高等教育数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直观展现其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以期为后续数学课程思政,尤其是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过程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检索来源。在知网中采用高级检索模式,以“课程思政”和“数学”为主题,检索截止时间设置为2023年12月30日,共得到结果1303条,经过人工筛选,剔除非相关文献后,最终得到与数学课程思政相关的文献903篇,包括876篇期刊文献、26篇会议论文和1篇学位论文,其中核心期刊仅有8篇,占总文献数目的0.89%。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是CiteSpace软件,以Refworks格式导入903篇有效文献,根据搜索结果,第一篇相关文献发表于2018年,故将分析时间段设置为2018—2023年,时间分区为1年,其他参数为默认值,分别基于“Author”“Keywords”依次生成相关知识图谱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三)发文数量的增长以政策为导向

研究文献数量的历时性分析是了解某一领域研究成果产出动态变化过程的重要手段。2018—2023年间数学课程思政领域的年发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数学课程思政发文量在2018—2021年属于迅速增长阶段,呈现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2022—2023年属于上下波动阶段,发文量都在200篇以上。

整体的发展态势与相关文件或政策的颁布有紧密关系,因此将教育部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文件或政策的通知进行数量统计。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全过程,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5],因此研究者们提高了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2019年研究论文数量较2018年有极大的提升;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6],2020—2021年课程思政的相关论文数量达到一个高峰,此后两年研究热度逐渐升温,发文量不断增加,课程思政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二、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进一步运用普莱斯公式确定高频关键词的高频阈值,确定本研究中词频大于等于21次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据此,得到数学课程思政研究的高频关键词16个,如表1所示。

结合图1和表1,除去检索用词“课程思政”,通过“高等数学”“高职数学”“大学数学”等高频关键词发现研究学段的类别分为两类——大学数学和高职数学;其次“立德树人”“思政元素”“思政教育”等关键词则表现了数学课程思政研究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关键词体现了研究者大多会以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的形式来表现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最后发现对于更具体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这几门课程——“线性代数”“数学分析”“离散数学”和“微积分”。

共词聚类分析是对文章中共现词对的关联性进行运算,将关系密切的词聚集归类[7]。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数学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2所示,共形成13个聚类,分别为#0数学文化、#1教学模式、#2教学改革、#3高等数学、#4数学建模、#5高职、#6教学设计、#7数学、#8数学家、#9数学分析、#10立德树人、#11实践、#12线性代数。一般认为,Q>0.3表示划分出的聚类结构是显著的;S>0.5表示此聚类是合理的;S>0.7表示聚类结果是令人信服的。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Q值为0.8542,表示聚类结构显著;S值为0.9625,说明聚类效果是令人信服的。

为方便分析,以时间线图的方式呈现聚类结果,如图3所示,反映了2018—2023年这几年来高等教育数学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过程。

将各聚类中的主要关键词按年份统计,可以从授课类型、课程类型、价值取向、研究维度、培养目标五个方面总结数学课程思政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的变化态势,如表2所示。

关键词的突变是指该关键词在某一年份突然成为研究热点,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利用CiteSpace获取2018—2023年数学课程思政研究的突现词,共识别出14个,如表3所示,突显度大于1的关键词有“思政教育”“德育元素”“高职数学”“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由2018年的突现词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在该年开始兴起,且起始阶段便与高职数学紧密关联,同时伴以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其次,2019年开始对“数学建模”“课堂教学”进行研究;2020年开始对“数学思维”“数学家”等方面进行研究;近两年内较新的研究热点为“数学实验”“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数学课程思政的院校由一般院校向专门院校转变

关键词聚类图显示,数学课程思政研究覆盖多类型院校标识词有“大学数学”“高职数学”“农林院校”“公安院校”等关键词,如#3、#5和#11所示。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是高等教育,但随着课程思政的逐步发展,研究开始从高等教育扩展至特殊院校。秦厚荣等人通过丰富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触点”充分挖掘和发挥非思政类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8],邓雪松认为思政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催化剂”,高职院校应积极优化数学教学思政教育贯彻的实际途径[9];针对特殊院校的研究数量还是比较少,且论文质量有待提高,滕辉等人从医学院校学生视角,对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10];毛自森等人从多个方面对军队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进行“课程军政”创新[11]。

时间线图进一步显示,授课层次正从大学和高职向更多不同类型的院校发展,包括近两年对侨校的关注,体现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多样化趋势。

(二)数学课程思政的课程类型由数学公共课向数学专业课转变

关键词聚类图显示,研究者们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程均有所研究,标识词有“线性代数”“数学分析”“数学建模”等关键词,如#4、#9和#12所示。根据时间线图可以看到课程类型最初是针对较为普遍的数学公共课,例如赵东红等人以三门公共数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思政元素挖掘,进行教学实践[12]。在近几年便逐渐转向数学专业课,例如刘淑环平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以两个教学案例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探索[13];陈航以《微分几何》课程为例,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挖掘,并且对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法进行探索[14]。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研究已转向对其中的某些定理和概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探究,例如高翠翠等人对“导数的概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15]。

(三)数学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由思政元素挖掘的研究向价值取向的理念研究转变

通过关键词聚类图分析,可见数学课程思政在理论层面受到了广泛关注,标识词有“立德树人”“价值塑造”“工匠精神”等关键词,如#7和#10所示。曹广福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本质是教育学生守住真、善、美[3]。数学教育虽然是一门理性的教育,但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将其合理融入教学中,以此来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文献梳理发现,这部分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侯传燕对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挖掘,并将这些元素融入课堂教学[16];二是以各种价值取向理念为基础进行研究:马昕[17]、陈晓坤等人[18]分别基于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理念对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

时间线图进一步显示,前期主要以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等人文精神为培养目标,对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例如张鹏对高等数学课程背后的辩证思维能力、爱国情怀、思维创新等思政元素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促使思政教育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协同发展,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19]。近两年来又增加了抽象思维、创新能力等科学素养型培养目标,例如孙和军等人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定位设计思政映射和融入点,探究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20]。时间线图再结合聚类图还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正在从培养目标慢慢开始向价值取向的理念研究转移。

(四)数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横纵全方位延伸

关键词聚类图显示,数学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实施路径上,标识词有“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设计”“实践”等关键词,如#1、#2和#6所示。数学课程思政旨在将数学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机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者们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此类研究,一部分文章是从微观上针对某一课时展现详细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评价):闫莉等人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多个方面探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逻辑框架[21];另一部分则是从宏观上对于某阶段数学课程或某门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路径的展现:欧平对高职高专的数学课程思政融入进行路径探索[22];冯颖[23]和李德贺等人[24分别对高校数学类课程的数学文化和思政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实施路径进行探究。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数学课程思政教学与以往的教育有所差别,因此就需要针对思政融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研究得到一些供数学教师学习的教学案例,以便课程思政的实施。田苗等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四合三联”的创新体系,并运用多课程互融共促的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形态进行课堂教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