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并举”背景下学前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实践路径
作者: 李梦云 付义朝摘 要:劳动教育是五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前教育五育并举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幼儿园和小学过渡的有力抓手。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等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劳动教育也重新开始重视和加强。然而,我国仍然存在着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观落后,幼儿的劳动意识淡薄、学前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形式化及其价值被忽视、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场地有限、教育内容单一、学前教育阶段劳动评价体系不全面、父母对幼儿劳动教育不重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第一是要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第二是要落实幼儿劳动教育,不要流于形式;第三是要改善幼儿园硬件设施,丰富劳动教育活动;第四是要调整教育评价导向,完善幼儿劳动评价体系;第五是要倡导家校社合作,共力推进劳动教育。
关键词:五育并举;学前教育;劳动教育;家校合作;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7-0035-06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成为各国教育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素质教育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方针,并且重申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中,重点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意见》中提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2020年教育部颁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4],《纲要》把握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劳动教育是五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前教育五育并举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幼儿园和小学过渡的有力抓手,因此,推进学前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发展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一、“五育并举”背景下学前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现状
劳动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正是因为劳动,才创造出了现在的社会文明。然而,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些现象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生活习惯,以至于长大成人后仍然轻视劳动,甚至养成轻视劳动人民的观念。
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的黄金时期,为幼儿在后期的成长生涯中做好重要的铺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也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不宜出现过度宠爱、溺爱,为幼儿包办一切的现象。”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发展儿童的自理能力,锻炼儿童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使儿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儿童勇敢、坚强的的意志品质。换而言之,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
然而,劳动意识的淡薄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据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家庭的孩子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为11.5分钟,这不及美国孩子的1/6,仅为韩国孩子的1/4,英国孩子的1/3左右。[5]我们国家的儿童的劳动时间远远低于其它发展国家的标准,这与我国家庭重视学科成绩忽视劳动教育、教育理念落后、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息息相关。父母为了让孩子获得更高的分数,不让孩子做家务,不让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和事,几乎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上,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着明显的重分数轻劳动的趋势。有的幼儿园把劳动作为惩罚儿童的手段,如让上课扰乱秩序的儿童负责打扫卫生,让迟到的儿童擦黑板,让不服从管教的儿童擦玻璃等等,这种惩罚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对劳动价值的误解,进而导致儿童对劳动的厌恶。
除此之外,许多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教会幼儿独立自主的完成自己的事,在幼儿园独立就餐、独立午休、午休结束后会穿衣服、会整理床铺、会洗手、会捡垃圾丢到垃圾箱内、会收拾玩具和图书等等。一方面,这些劳动教育缺乏劳动教育的分类和指导,缺乏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这些劳动教育缺乏集体活动,缺乏从劳动教育中获得愉悦和收获的情感体验,脱离大自然。
二、“五育并举”背景下学前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观落后,幼儿的劳动意识淡薄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劳动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自身的内在成长和发展。[6]幼儿劳动教育与成人劳动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成人的劳动教育注重其外显性价值,即成人注重劳动带来的社会价值。而幼儿的劳动教育追求启蒙价值、情绪价值、成长价值。幼儿劳动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幼儿对劳动价值的认可,引导幼儿从劳动过程中获得正向情绪体验。然而,受传统社会观念及社会压力的影响,我们国家仍有大量的家庭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轻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使得学前阶段的幼儿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在学前阶段,焦虑的家长开始考察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度关注幼儿的学科成绩,提前开始以小学化的方式要求幼儿。并将“不好好读书就去搬砖、捡垃圾”的劳动价值观传输给幼儿,不让学生做学习以外的事情。家长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会深刻影响幼儿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及其身心的协调发展。[7]在幼儿园,当幼儿不服从管教、与教师唱反调时,教师时常会通过让学生擦黑板、打扫卫生、搬东西等劳动来惩罚学生。幼儿园与教师的惩罚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劳动是一种惩罚手段的印象,对劳动行为和价值产生误解,轻视体力劳动的价值和轻视体力劳动者。降低幼儿参与体力劳动的意愿和对他人的尊重,难以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学前教育阶段,使儿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儿童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学前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形式化及其价值被忽视
把劳动课纳入学前教育阶段的课程是必要的,但是很多幼儿园的劳动课逐渐变成了一门“理论课”“形式课”。一些幼儿园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讲劳动、说劳动”“有劳动无教育”“劳动教育无序化、形式化”等现象,其严重影响了劳动的育人功能。一些幼儿园的生活老师把学生扫地、擦黑板、倒垃圾等劳动的照片发到班级群中、管理群中去,希望得到家长和管理者的认可和赞扬。很显然,这些普通的劳动行为已经成为了教师和家长引以为傲的事情。这些最基本、最常见、没有难度的劳动行为已经演变成稀有的、难能可贵的劳动行为。据了解,这样的劳动在幼儿园中2个月为一个周期,加上劳动的动作简单易操作,儿童需要不断重复这些动作,容易让儿童误以为劳动是一种简单枯燥且没意义的行为。幼儿园给儿童布置的家庭任务也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让中班和小班儿童自己穿衣起床、洗碗洗衣,让大班儿童做家务劳动,帮助爸爸妈妈做饭菜,给爸爸妈妈捏背等劳动也成为了一种形式。父母要将儿童的这些劳动拍照发到班级群中,拍摄完儿童会马上放下劳动工具和停止劳动,据了解,许多父母提交任务视频后,都会如释重负的松一口气。一些父母和儿童把这些具有教育性的劳动当作一种任务来执行,还有的父母则认为幼儿园在增加父母和孩子的工作量,完全否定劳动教育的价值。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场地有限,教育内容单一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做到的,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够想的,都应该让他自己想。”劳动实践活动是幼儿了解新奇世界的窗口,也是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很多幼儿园因为场地狭小,没有专门的动植物区,只能利用走廊设置种植角,幼儿无法开展可以接触自然、体验种植的劳动活动,比如栽培植物,采摘果实,喂养小动物等劳动活动。南昌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种植和饲养的场地,有场地的幼儿园,因场地狭小,硬件设施落后,仅少数幼儿可以参与其中。[8]一些幼儿园最大化利用空间,设置多功能活动区域,采取错时活动。但是由于空间狭小,最大化利用幼儿园空间,也会存在幼儿劳动时间少,难以做到让每位幼儿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每次仅能让几位幼儿参与到劳动中,且参与时间短,劳动种类单一。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场地有限,确实会对教育内容产生一定的限制,导致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幼儿园可能只能组织一些基本的、室内的劳动活动。据调查显示,家庭劳动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自我服务劳动上;而户外劳动、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手工劳动比较少。[8]一些幼儿园的劳动活动形式单一,实施场地有限,活动内容以幼儿自我服务劳动为主、难以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和创造性。[9]幼儿园的劳动教育的主要集中在自我服务劳动、委托任务、值日生和集体劳动。[10]一些幼儿园没有为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仅仅指导儿童学习自我服务的劳动能力,缺少委托任务的指导,值日生劳动和集体劳动的指导。幼儿园场地有限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从空间布局到教育资源再到儿童发展,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影响。
(四)学前教育阶段劳动评价体系不全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应首先成为人的一种自我需求,尤其是一种精神需求,因为创造性的劳动能激发人的崇高感。[11]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12]学前教育阶段劳动评价体系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内容,一是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价功利化严重。过度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陈鹤琴先生表示要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细节,体会幼儿的情感,关注幼儿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孩子在情感、社交、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其他重要方面的发展。二是评价内容片面,在当前的学前教育劳动评价体系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孩子在情感、社交、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其他重要方面的发展。三是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个体差异。许多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劳动评价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纸笔测试和教师观察,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差异性,都是发展中的人。然而,现有的劳动评价体系往往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相悖。四是家长和教师参与度低。许多教师对于评价体系的参与度和认同度较低,这既影响了评价的有效性,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许多学前教育机构的劳动评价体系中缺乏家长的参与,或者家长的参与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五)父母对幼儿劳动教育的不重视
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比较严重,父母忽视劳动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减少,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幼儿的劳动机会减少,人们对劳动的需求降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物质条件不断上升,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陋习,甚至有一些幼儿逐渐养成不尊重劳动者,不尊重劳动成果的陋习。主要原因是父母包办代替严重,过度重视幼儿的分数和艺术能力的培养,希望幼儿长大后能考取一个好大学,或者成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刚出生时,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孩子以后能够考取著名院校,成为大艺术家、大企业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幼儿时期,他们减少孩子的劳动时间,更有甚者,不让孩子做家务,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学习知识,学习艺术,如周末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舞蹈班,口才班,绘画班,钢琴班等。一些幼儿在家的劳动主要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如穿衣服、洗脸、清理自己的房间等。相对来说,祖父母外祖父母带的孩子的劳动习惯更差,祖父母外祖父母过度溺爱孩子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3岁的幼儿还没有自己穿过衣服,吃饭还要爷爷奶奶“端着喂”“跟着喂”,遇到不合胃口的菜,直接吐出来,爷爷奶奶还不以为然,误认为孙子孙女是在和自己撒娇。父母包揽一切,过度保护孩子让幼儿无法得到锻炼,成年之后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怕苦怕累,最终被社会淘汰的局面。一些父母的教育观念陈旧,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忽视了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全面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