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的师范担当:新时代师范大学的角色使命与实践方略

作者: 陈哲

摘 要:新时代师范大学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肩负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的角色使命。在发展向度上,应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探索教师教育提质升级,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基于此,师范大学必须坚持高水平大学建设与高质量教师教育共生共建,建构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水平,凝聚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这不仅是师范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被赋予的职责使命,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育强国;新时代;师范大学;角色使命;实践方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11-001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殷切希望,作出的战略部署。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是高质量教育,高质量教育的依托是高质量教师队伍,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支撑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工作母机”,其发展对于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和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师范大学的角色使命

师范大学肇始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兴办师范教育的初心就是为了通过教育救国图存。从清末民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师范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诞生,在新中国建设中前进,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发展,在新时代奋进中跨越,业已走过一百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从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了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教育力量。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来擘画师范大学的改革发展,是师范大学百廿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历史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是师范大学建设的角色使命和价值旨归。

(一)坚定强师报国的政治自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凸显了教育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2],强调了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师范大学要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主动找准振兴教师教育的时代定位,引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勇于扛起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一方面,要明晰师范大学在强国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师范大学应着力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高水平大学,其功能定位应该是以服务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为导向,以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为重点,以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核心,以贯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为纽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另一方面,要彰显师范大学的国家使命。师范大学应主动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着力打造一体化和多元化结合的教师人才培养体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大批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为国家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好必要的人才储备,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作用。

(二)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教师来源从单一到多元、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到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师范大学的综合化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也造成了教师教育传统式微、地位矮化、特色消解等发展困境。面对新时代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彰显师范教育特色优势、强化师范教育无疑是师范大学的第一职责。[3]一方面,要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师范大学是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师资输出的主源头。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地位。师范大学应始终将教师教育作为主责主业,坚持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方向,重振教师教育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要推动教师教育的时代转型和创新发展。师范大学要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打通人才通道,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建构体现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致力于从目标理念、体制机制、生成方式上对现行教师教育体系进行转型创新。

(三)办强办优新时代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健、后劲就越足。”[1]建设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特色、更富活力的基础教育,师范大学责无旁贷。一方面,要打造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生态链。师范大学是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基地和重要来源,还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和重要保障,更是基础教育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和改革创新的推动者。师范大学应深刻把握时代变迁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新期待,扎根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共建基础教育,持续产出能够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精准对接的高质量教师。另一方面,要引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师范大学是基础教育理论创新的策源地,应基于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态势的预判,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前瞻指导,创新发展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和教师培养实践体系,不断提升面向基础教育领域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推动基础教育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改革,力争在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新时代师范大学的发展向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师范大学聚焦“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之问,既要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又要始终坚守师范办学本位,旗帜鲜明地做强、做实、做特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师范大学主动对接教育强国建设国家战略,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做出的正确判断和必然选择。

(一)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

师范大学“去师范化”的争论一直以来从未停息,直到近几年又出现“再师范化”“新师范”等提法。应该说,师范大学的综合化转型有着历史与现实的考量,也曾在建设综合性大学与坚守教师教育本色的抉择中多次反复。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办学立校的底色,转型的目的不是且绝不能放弃教师教育本业及其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而是要努力把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到新的更高的层次,把教师教育也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师范大学应坚守教师教育的主体性,将办学重心回归教师教育本业,构筑教师教育专业优势,把“师范”之名做优做实。

首先,提升学界对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认识与认同。2024年1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将教师教育学列为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这在教师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从国家需求考量,还是从现实发展着眼,从学科层面建设教师教育势在必行。“由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学者、学院以及相关学术机构、学术组织等共同构筑的一个专业学术领地或研究共同体,它由标志性研究对象、专门问题域来统摄,以正式的学会设立、学系建制、学术头衔设立为标志,成为广大教师教育学者谋取学科资源、组建学术圈层、获致学者身份的专属学术领地。”[4]教师教育实现由“研究领域”向“学科建制”转变,能加强对教师教育学科、学者、学术的集成与聚合,加快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其次,辩证看待师范性和综合性的关系。教师教育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要素有机勾连而成的学科复合体。师范大学要依据众多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与融合关系,探寻学科交叉点,建设学科联结网,形成学科聚合力。同时,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发挥教师教育学科在学科复合体中的牵引作用,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综合性学科平台能滋养教师教育特色,丰富和提升教师教育的内涵与品质,为培养复合型教育人才提供宽厚的学科背景。教师教育学科融入综合性学科平台,能为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5]。然而,放眼世界,我国尚未在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形成主流话语体系,这与我国庞大的经济和人口规模极不相称。师范大学要吸收借鉴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经验,主动回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教育。

首先,促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理论生产。我国的教育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以相对较低的教育投入支撑了超大规模教育人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范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以强国建设的教育担当为指引,聚焦教师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等理论问题,优师计划、强师计划和国优计划等政策问题,新时代教师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等实践问题,构建教师教育研究的矩阵结构,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前沿问题与重大问题提供富有远见的理论创新和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其次,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了世界中上国家行列”[1]。与欧美大学培养教师的传统不同,中国模式强调师范院校的独立建制,这是保障教师教育整体性、专业性、实践性的有效举措[6]。在我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这一经过历史洗礼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模式具有特殊意义。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全体大会通过决议在中国上海设立教师教育中心[7]。2023年,第42届大会决议在中国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UNESCO IISTEM)[8]。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理论、经验、模式等,为解决全球教育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教育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可选择的有效方案。这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履行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实际行动,也是师范大学走向世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好契机。

(三)探索教师教育提质升级

在教师教育多元化综合化发展背景下,师范大学应立足于以高质量教师教育夯实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与根本为逻辑起点,将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高质量教师教育置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位置,实现“独立封闭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机构向综合开放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机构转型”[9],既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又强化服务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把自身建设成为能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教师资源的高水平大学。

首先,增强教师教育资源与服务的供给力。“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10]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能否培养服务强国建设战略所需要的高质量教师,是师范大学存在并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重要特征,也是其确立自身在教育生态体系中关键而独特地位的必要条件。师范大学作为强师强教的动力引擎,要明晰本体属性,发挥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与平台优势,探索教师教育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满足不同时代对教师教育的本质要求,构建特色化教师培养模式。其次,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教学活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化对教育数字化的认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融合转化,是数字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教师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更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师范大学要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更新观念,重塑角色,主动调整,完善教育数字化课程体系,探索教学模式重构,加强数字素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