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教育影片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机制探析
作者: 付杨 肖良勇 刘胜兰
摘 要:优秀教育影片在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形成上具有实践价值,能够为培养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奠定思想基础。以Y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前期实验研究基础,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构建起职业自我效能与师范生职业认同的交互理论模型以及替代经验通过职业自我效能作用于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优秀教育影片引入师范生培养体系具有多重价值与重要意义。基于研究结论,研究提出相关教育决策部门要加强政策引领和组织领导、地方师范院校要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影视化课程与项目体系、鼓励师范生对优秀教育影片的自主选择与品鉴等一系列发挥优秀影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优秀教育影片 ;师范生 ;职业认同 ;职业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11-0065-11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呼唤更多的名师名校长,呼唤更多的教育家型教师[1]。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精神、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理想信念是对事物坚信不疑的确信和追求,是在理性认知基础上高度的情感认同。在精神体系中,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的,是精神之根[2]。然而,我国师范生情感认同培养的现实困境却未很好的回应这一期待。在师范生的培养环节中,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逻辑大行其道,学生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活动被相对忽略,加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的反思与系统探究,难以引发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情感质变。在此之前,笔者开展对Y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认同的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师范专业抱一般喜欢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因为自己是一名师范生而骄傲①。那么,如何能够在职前培养环节实现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情感认同呢?核心在于厘清师范生职业认同培养之本质,遴选师范院校优势培养经验,增强其对于教师职业正向的情感认同,促使师范生成为有意识地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主体。
一、研究缘起
直接经验是学习者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经验,在高校中师范生直接经验获取的途径主要为见习和实习。但是在师范生的培养中理论学习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实践学习获取直接经验的时间有限,且尚未完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之部分高校取消或延期师范生到一线学校的教育实践机会,合并教育见习与实习,压缩了获取直接经验的时间。因此,师范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是不足的,这充分凸显出替代经验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根据Natalie Wilde与R. Achterkamp的研究,选择不同类型的替代经验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自我效能,进而影响其职业认同[3][4]。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表明:优秀的影片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感染力、具象力,将正确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观众。运用优秀影片对中小学生展开教育,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从小就开始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遴选并组织观看优秀教育影片也成为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鲁迅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优秀教育影片作为电影教育性层面的佼佼者,因为关注教育问题,从而在教育媒介与教育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5]。不同高校或多或少都采用了将电影或优秀教育影片融入教学的方式,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虽有运用,但运用范围窄,不具有广泛性;以Y师范大学为例,在师范生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如《教育影片赏析》等课程,但只存在于某一专业的选修课程,并未广泛推行与重视。二是将优秀教育影片的作用窄化,部分教师只将电影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未关注到优秀教育影片蕴含的巨大教育情感发展功能,优秀教育影片的巨大潜能并未被充分利用与挖掘。目前众多师范大学对于师范生的本体性与条件性知识培养的课程相对比较完备,但在相关教师情感方面的培养略有不足。综上所述,选择接受率高且能培养师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替代经验(即优秀教育影片)对促进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是很有必要的。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明确指出:正确选择影视作品是发挥影视作品教育价值的基础,观看解读是促进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等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师范生作为教师的预备军,组织其观看优秀教育影片,促进其教师职业的认同,加强价值引领,能够有效把好教师队伍思想意识的第一道关口,同时,能够促进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的优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有研究者认为活动任务对学生有三种价值:内在价值或兴趣价值、成就价值与效用价值。个体的选择往往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人会从事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或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事情[6]。优秀教育影片对师范生具有内在的兴趣价值,部分师范生会从优秀教育影片观影活动本身获得乐趣;而师范生对于自己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具有重要的信念感,因此职业认同对于师范生具有重要的成就价值;师范生教育中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此培养师范生正向与持久的职业认同具有切实的效用价值。依据需要层次理论,师范生的行为价值观与角色价值观等层面隶属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虽不是师范生的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师范生适应社会来说却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满足[7]。而从榜样学习对于自我效能的影响来看,师范生对于自己能否成为一名教师的主观判断即师范生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师范生通过对优秀教育影片中榜样的比较,可以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此外师范生也可以从优秀教育影片中榜样的表现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此外,共情作为一种复杂的属人精神现象,内涵广泛,其类型至少包括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情感共情(emotional empathy)、和行为共情(somatic empathy)三个方面[8][9]。也就是说,教师共情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加以把握,三大维度的相互支持方能保证教师共情的实践发生[10]。因此,探究优秀教育影片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中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师范生成为教师后共情能力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
纵观当前对优秀教育影片的界定,尽管体现着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呈现出场域、学科的区别,但是优秀教育影片本质上是以电影的形式呈现教育的内容,故其实质上是一种替代经验。根据邓志伟的定义:“优秀教育影片是以教育故事为主题,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学校风貌、师生关系,塑造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的艺术电影[11]。”本文将沿用这一界定,以探讨优秀教育影片概念在师范生职业认同中的作用。而对于职业认同,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职业认同是一个多面体,苏格鲁(Sugrure,C.)阐明认同与个体的个性有关,受到家庭、重要他人、观察学习的时期、非典型的教学片段、政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12]。由于职业认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将导致个体对认同产生矛盾,在最初的教师训练中,新手型教师常常会经历种种冲突与矛盾[13]。且“职业认同感培养是所有求职人员对拟进入的职业都应具有的起码的心理品质,职业认同培养的缺失会导致求职者进入岗位后出现较长的适应期与迷茫期。尽管部分求职人员在入职后逐渐适应并培养认同,但此时的培养是一种事后补救[14]”。魏淑华将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采取了过程性定义:既指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15]。职业认同是师范生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师范生职业认同又略有差异②[16][17]。故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引导与培养极为重要。个体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各异,而替代经验在促进师范生职业认同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本研究中采取优秀教育影片这一替代经验作为影响资源开展研究。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1997)。它是建立在个人对其行为能力的认知评估基础上,并影响个人行为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20]。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有学者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到了职业领域中来,并开始使用职业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的概念来表达与影响职业选择和发展的活动、决策、行为等有关的自我效能[21]。有研究者从职业自我效能的上下位概念发展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职业自我效能概念的发展是随着自我效能概念的发展而发展的,职业自我效能是基于对自身某种职业行为能力的判断和评估,所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需要强调的是,替代性的学习经验(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相似、个体条件经验相似的榜样示范)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职业自我效能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邹旸等人在关于效果逻辑的形成机制研究中就已经证实,替代经验对效果推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自我效能在替代经验对效果推理的影响作用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22]。不仅是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在教育教学领域,替代经验也通过职业自我效能对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Maria E1 Abd在一项关于调查巴黎幼儿职前教师课堂管理自我效能的研究中指出,通过观察与分析优秀职前教师的成功经验,所有职前教师都表达了希望掌握额外的经验并呈现出从强调反应行为转向更加积极主动行为的趋势[23]。Hiroshi Kudo的研究也说明了对于成功经历的替代经验能够促进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24]。江苏师范大学所做的关于十所大学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也充分证实了职业自我效能在促进自身认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5]。
当前运用优秀教育电影作为替代经验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较少,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对这一假设的实际验证,但已有研究明确指明了优秀教育电影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我本是高山》中的张桂梅校长身体力行阐述了教师为何、何为、如何为的三个重要问题,给予新时代的师范生深刻的启示以及在未来职业生涯上应树立的理想和信念[26]。以此为例,运用优秀教育电影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是一种更具具象化和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将优秀教育理念和教育品质投射在荧幕上[27],能够更广泛地调动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参与率与课堂回报率,将本体性知识与教育问题结合判别影片中的条件性知识,使知识活起来,从而真正促进师范生专业化的提高[28]。此外优秀教育电影为师范生提供了个体本身和教师职业要求两个视角审视自身发展,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帮助认识自身不足和快速地认识和了解未来的教师职业[29],明确自身的职业价值,引导其身份、观念的转变[30],唤醒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优秀教育电影的功能与效应,用其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能够使师范生更好的为将来教师职业做好充分准备[31]。本研究所得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但实验数据没有阐释优秀教育影片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内发过程是怎样的,以及并没有展示出其能够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哪些方面。因此,利用质性研究解释与补充上述理论研究及量化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是很有必要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在前期进行对照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教育影片对师范生职业认同产生了积极正向的影响。③但实验研究并未揭示优秀教育影片如何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因此,本部分基于扎根理论开展的质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优秀教育影片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是由下向上的研究方法,依据原始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从调查文本中逐步向上挖掘其本质,构建起其中的理论架构,探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