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创设智慧党建工作空间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王华

师范大学创设智慧党建工作空间的研究与实践0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师范大学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党建发展需要,构建“互联网+党建”红色阵地,打造智慧党建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师范大学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创新,成为师范大学党建工作者与信息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红信云”智慧党建工作空间为例,探讨了新时代师范大学智慧党建工作空间的建设模式,介绍了信息资源的设计与实施,进而对信息化促进师范大学党建创新形成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师范大学;智慧党建;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11-05

党建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明确提出了加强党建信息化工作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增强改革创新的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1]。师范大学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师资的使命,在大力振兴师范教育的背景下,师范大学的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党建工作空间,凝练特色党建工作品牌,能充分实现党的组织育人功能,落实师范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师范大学创设党建工作空间的必要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存在工作思想、模式僵化等问题,已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师生的新要求[2]。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尤其是师范大学的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党建工作空间拓展不够、工作模式单一、党建活动创新形式不足等,同时也对强化高校党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为高校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师范大学党建工作更具创新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师范大学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共同进步,是目前师范院校基层党建研究领域的重点。

积极顺应党建和新技术“融合共生”的趋势,灵活运用新技术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提升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已成为师范大学党建工作改革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也明确提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进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将传统阵地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可更好的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二、智慧党建工作空间创新模式

高校作为承载人才培养、输出的基地,相对应的党建工作也应积极联系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如此方能在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效力开展的同时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思想保障[3]。尤其师范大学,作为培育新时代教师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合格教师的历史重任,更应聚焦党建与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增强党建育人工作成效。为扎实推进“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工作空间可向全校师生党员开放共享,一方面用于开展党日活动、党课学习、支部会议等,另一方面还可进行多种形式的复用,如常态化支持学校会议、交流研讨、成果展示等,构建多元化服务阵地。

(一)虚实融合的党建工作空间

党建工作空间设计应充分体现信息化优势,其实体空间可设置不同大小的显示屏幕,分为不同功能区,形成各种党建主题的迷你型虚拟展厅;如主屏可用来显示入党宣誓誓词、演讲演示、视频播放,支持会议功能和党课功能;竖屏可以支持主题展示、问题研讨等,尤其支持移动应用开发和研究。除实体空间外,智慧党建工作空间还包含云端的虚拟空间,以专题网站、公众号、党建工作平台等构建线上空间,结合“互联网+”党建模式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支部党建活动、管理、学习、考核、评比、展示等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线上线下全覆盖,织密党建育人阵地网络。尤其疫情防控期间,智慧党建工作空间可开展在线党课、网上思想汇报等活动,切实实现“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工作放在云端”的党建工作新样态。

(二)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推动了“传统会议”向“视频会议”转变,党建工作空间可部署思科、腾讯视频会议系统,以及配套的高清摄像头、拾音扩音设备等,随时连通校内外、国内外召开视频会议进行交流。将视频会议系统部署于党建工作空间,将支部活动、支部学习等充分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开展线上培训、远程党课等,支撑大量线上重要活动的开展。显著拓展了党建工作空间,创新了学习形式,开启了新时代“智慧党建”新的模式。

(三)5G+VR应用体验

得益于5G对于移动数据传输性能和稳定性的极大提升,虚拟现实应用也日趋广泛。将VR技术应用于传统党建理论知识学习,将打破传统学习教育模式,是建设智慧型党建的生动实践[4]。党建工作空间作为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结合点”,可部署校园无线网络及5G体验网络,全面保障空间信息化应用的高质量接入和运行,并可选取校园高层建筑安装VR室外全景高清摄像头,配放VR眼镜,全面开启 “5G+VR应用体验点”,以最好的角度、覆盖范围、零延时和无眩晕等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试用体验。后续还可借助VR、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虚拟红色文化场景、沉浸式党建教育课堂等应用于党建工作空间,打造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学习空间,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四)人脸识别系统

党建工作空间为会议、活动、交流研讨等提供了场所、基础设施等保障。在人员进出频繁、不固定且流动性大的情况下,门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党建工作空间的门禁终端可采用人脸识别、校园卡识别考勤门禁一体机,同时支持刷脸、刷校园卡进出,使用灵活方便。终端接入学校统一门禁管理系统,依托校园网络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了和学校一卡通数据的全面对接,确保门禁终端数据自动、及时更新,以及门禁刷卡/刷脸流水数据上传云端服务器。配合完善的门禁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可以远程对门禁实施授权白名单变更、门禁进出记录查询等管理,有效提升效率。

三、智慧党建信息化资源设计与实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也从实体空间向网络空间拓展。党建信息化载体从门户网站、党务系统平台、移动终端再到云平台、云服务,各载体从功能单一、分工明确逐渐转向多功能、全方位的融合发展[5]。师范大学智慧党建工作空间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丰富云端党建资源建设并进行深度融合共享,有效提升了师生党员的学习效果。聚焦于党建品牌凝练,打造成集“六大平台”为一体的党建空间,即建成党建云端平台、教育学习平台、汇聚展示平台、建设管理平台、监督指导平台、合作共建平台,为高校党建创新工作赋能。

(一)专题网站与新媒体建设

建设定位于学校党建工作的专题网站,一方面用于意识形态、党建工作宣传,稳步推进资源开放共享,打造网上舆论阵地;另一方面汇聚党建学习资料,拓展对党建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切实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学习教育平台。

专题网站可将空间实景、党建展览等移至线上,打造基于实体智慧党建工作空间的各类专题栏目,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记录在党建工作空间开展的系列学习活动,同时可汇集各大媒体对学校党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并通过“影像回传”栏目将学校各类音视频资源进行聚集,丰富云端资源建设,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的党建阵地。

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迅捷的传播方式、即时的交互性,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成为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6]。新媒体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党员学习教育的移动化、便捷化,提升了党建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党建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已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传播渠道,以智慧党建工作空间品牌开通微信公众号,并有效运维,以实用性、系统性、及时性为目标,围绕学校党建和信息化发展,为广大师生及时提供政策宣传、文化动态、知识普及等内容,成为专题网站的有效补充。在运行过程中,微信公众号需不断完善保障体系,丰富内容建设,达到宣传党建工作与信息化工作的双重目标效果。

(二)智慧党建工作平台

为激活学校基层支部的工作和创新活力,从全局视角把控所有党支部的全部活动,全面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设计开发智慧党建工作平台(见图1)。

平台对接学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按照支部组织架构对党员进行实名管理,以支部活动开展为抓手,通过构建闭环的活动体系,实时记录三会一课、党日活动、交流研讨等活动的开展情况,全面支撑支部日常党建工作。平台采用活动注册参加的机制,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即可签到打卡,使活动过程可控、可查、可汇总、可展示。在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结合“大数据”技术,可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数据采集、规整、分析、研判和展示,逐步形成支部工作精准画像,构建智慧党建的网上新空间,从而推动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高校支部党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智能化水平和党建工作质效。

四、“互联网+”背景下师范大学智慧党建实践路径探索

(一)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认识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传统党建的基础上,提升党建工作在网络空间的体现,与传统党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是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新技术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将全新的互联网思维贯穿高校党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革新工作理念,优化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主题教育质效。二是立足高校党建工作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党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把握师生党员需求,制定“互联网+党建”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系统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加强党建工作过程智慧化管理,不断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建设。

(二)健全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

党建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推进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予以支撑。一是建立和完善高校党建信息化运维管理机制。实体空间信息化设施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使用原则和保障制度,完备各类信息化设施使用手册,由党小组轮值进行实体空间环境及设施的管理,及时做好使用台账。二是充分调动党建工作者和信息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党建工作团队信息化素养,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空间、平台系统、云端资源等有专人维护,及时对云端资源进行更新及系统运维管理,并按学校网络安全相关规定强化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做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形成党建合力。

(三)加强信息化与高校党建的深度融合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党建工作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手段赋予传统党建工作更多的时代感、科技感。一是积极构建全媒体党建宣传格局,促进党建工作全面覆盖和方法创新,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引领作用,提升党建工作影响力。二是加强资源整合,有效推动党建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线上党建工作以线下党建工作为基础,线下党建以线上党建为重要载体,线上线下党建工作统筹管理,共同发展。打造全方位“互联网+”智慧党建平台,构建“一体化”工作模式,规范党建云端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高校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支部活动开展等深度融合,丰富党员学习形式,创新活动开展载体,以信息化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智慧化、云端化和移动化。

五、江苏师范大学“红信云”党建工作空间实践

江苏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对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建成并启用“红信云”党建工作空间,目的在于创新驱动高校党建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新要求、新方法,以充满“时代感、科技感”的信息化方式实现党建“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红信云”党建工作空间以“党建引领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助力党建工作方法创新”为指引,除建成实体党建工作空间外,还持续推进支部党建活动和资源“上网”“上云”,创新打造与实体空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