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研究述评

作者: 李敏 蔡立薪

摘 要:综合大学因其区分于师范高校的特性和优势,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特殊价值,构成了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逻辑基础。就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的实现路径而言,现有研究基于对问题的剖析以及对国外和民国时期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办学经验的研究,从扬优补短的角度提出了诸多思考和建议。为了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今后有必要继续加强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典型案例研究,关注地方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状况,并开展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00-00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等文件陆续颁布实施,“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1]一方面,一大批地方综合大学在合并了当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后,继续传承历史开展教师教育;另一方面,在“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下,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许多大学陆续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国家有号召、社会有需求、高校有响应,学术界也颇有作为,近年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CNKI收录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求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回顾:已有研究的两大主题

自1952年教育部按照“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对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以后,我国建立起了培训培养分离、独立而完整的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2],为数不多的综合大学不再参与教师培养。除1986年《比较教育研究》(曾用名《外国教育动态》)刊发周蕖《叶留金谈综合大学与师范教育》一文[3]外,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学术界几乎没有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相关论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其他高等院校也要积极承担培养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师资的任务”[4]。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5]。我国逐步开启了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定向走向灵活、开放的进程。然而值得反思的是,这一改革导向未能迅速得到综合大学的积极回应,也似乎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兴趣。直到2001年起,才陆续有丛立新[6]、周川[7]、张德良[8]等研究者撰文讨论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相关话题。2018年以后,一系列新的重要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关于综合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讨论才迅速增多起来。总体来说,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被划入以下两个大的主题。

(一)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逻辑基础

对“综合大学为什么要办教师教育”“综合大学凭什么能办好教师教育”等基本问题的探讨,逐步明确了几个基本观点,即在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教师教育新挑战的背景下,综合大学因其区分于师范类高校的独特性和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方面具有特殊价值,这构成了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逻辑基础。

1.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近30年来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经历了由弱到强、由一般倡导到强烈主张的过程。”[9]这种日趋强烈的政策导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综合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积极参与教师培养培训,承担更多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一些学者从这一背景出发,分析了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时代意义。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提出新定位新挑战的角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学说,认为“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公众的期望”,综合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有利于引导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用于教师教育,从多个方面提升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并帮助树立尊重教师、重视基础教育的风气。[10]北京外国语大学苑大勇认为,综合大学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既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教师教育自身发展不断出现各种挑战的重要路径,成为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使命中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的重要领域。[11]

2.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拥有独特优势

从近几十年的实践来看,尽管师范院校一度向着综合大学的方向发展,并且许多师范院校除了名称没有变更外,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综合大学,但学科的多元化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夯实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强、社会声誉好、研究氛围浓、学科交叉融合便利等依然是综合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相较于师范院校的优势。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也就意味着教育学科将与其他学科共享大学丰富的优质资源,职前师范生和职后进修的教师也将得到多学科学术氛围的熏陶。由此角度出发,许多学者进一步阐发了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优势。谢维和教授认为,通过近年来“强基计划”的推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结构、专业布局、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等等,已经在客观现实上成为了新时代教师教育可以依托的非常重要的力量。”[10]刘永萍认为,综合性大学为拓宽受教育者知识面、开阔其视野、增强其发展潜力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多种类的学科优势也将成为优化教育学科、建立科技人文相结合“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的助力,使教师教育向着基础教育改革所要求的方向发展。[12] 赵炳辉认为,综合大学学科发展基础牢固、发展空间及潜力大等“硬件”优势可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汲取其他专业最新科研成果、学科特长的“软”条件。[13]吴宝娜也认为,综合性大学学术水平往往较高,学术氛围浓厚,不失为发展教师教育的一种“无形资源优势”。[14]

(二)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的实现路径

有学者认为,“师范大学综合化与综合大学办师范的历次纷争共同构成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目前的政策导向实际上是着力推进师范大学“回归”师范性和综合大学“重启”教师教育。[15]尽管在我国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就曾有许多综合大学办过教师教育,但这种“重启”毕竟时隔几十年,而且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变革也今非昔比,给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才能办好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总体看来,现有研究对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

1.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综合大学要想办好教师教育,就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注重对问题的剖析和针对性解决。有不少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当前我国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而这些问题则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时代性)和普遍性特征。一方面,就阶段性(时代性)特征而言,在2018年以前,综合大学(特别是没有师范历史渊源的综合大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师教育办学热情不高的问题。即便是合并了师范院校所形成的综合大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排名、资源竞争等影响,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对教师教育的定位不清,并由此引发其他连带问题。如丛立新2001年的调查发现,综合大学对参与师资培养特别是初等教育师资培养的反应不够积极。[6]康晓伟2013年的研究认为,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基础薄弱,注重职后培训而忽视职前培养,缺乏教师教育文化氛围。[16]何茜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也指出,综合大学教师教育面临发展定位不清晰、办学优势不明显、改革意识不强烈、创新发展不显著等诸多现实问题。[17]另一方面,就普遍性特征而言,2018年以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标志的政策文件“虽然与20多年前的相关政策文件有着相同的政策话语,但其政策背景和政策目标有了很大变化”[18],其颁布实施后受到了积极响应,上述阶段性问题也随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改善,加之师范专业认证带动整个职前教师教育进一步走向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的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进一步聚焦到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以及教师教育的规律性问题上来。如鞠法胜认为,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却存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分野、封闭式和开放式的抉择、师范性和专业性的博弈、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矛盾、现实发展和理论研究的错位等问题,阻碍了教师教育进一步发展。[19]伍远岳、杨莹莹认为,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合作度相对较低,教师教育研究机构也主要分布在师范院校,尚未形成良好且完善的互动合作网络。[20]可以看出,这些分析进一步指向了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教师成长规律等基本问题。

2.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要善于借鉴经验

综合大学办教师教育并不是最近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新鲜事,更不是中国特有的政策和实践,不仅在国外的高等教育史上早已有之,在我国的大学发展历史上也曾经有过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无论是哈弗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还是我国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大学,甚至近年来恢复和加强教师教育探索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都为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有许多学者从借鉴经验的角度对国内外的案例进行了研究。张军、刘建银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表现出历史经验的丰富性、教育目标的卓越性、教育研究的突破性、人才培养的特色性、参与范围的全球性等特征。[21]胡艳[22]、曾煜[23]等人认为,宽松的办学政策以及综合大学凭借其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多学科的学术优势,在实行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教师专业素养,这是民国时期高水平综合大学办教师教育的宝贵经验。据谢维和教授分析,美国前50名的大学中有38所大学参与了教师教育,这些大学主要通过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或者教育研究生院等机构培养或培训教师[10]。鞠法胜以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为例,认为苏州大学“本硕一体化”长学制,前期注重对学生教育专业知识的训练,后期着重对学生教学经验的培养和创新,南京大学注重教育专业与非教育类专业的协同交流,基于U-S-G模式开设“大文科”“大理科”等综合课程,都可为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提供借鉴。[19]

3.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要注重扬优补短

综合大学的优势在于学术性强,其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弱项是师范性弱。而“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矛盾张力正好是教师教育领域经久不衰的论题。因此,综合大学要办好教师教育,必须要妥善处理和平衡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扬长补短,实现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差异化发展甚至创新和超越。从这个角度出发,许多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建议。鞠法胜提出,综合大学只有通过同质性和异质性并重、师范性和专业性兼顾、学术性和实践性共存、传统性和创新性并举等措施正确处理教师教育发展中的争议和矛盾,才能实现教师教育的新发展。[19]母小勇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教师教育对“师范性”的重视加强,而课程改革中回归文化逻辑、联系社会生活的部分则对教师“学术性”提出新的挑战,由此,借助自身优势维持“学术性”和“师范性”矛盾的内在张力,应是我国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24]王晋和刘丹认为,综合性大学有文理基础学科优势,应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修改优化,从而实现多学科融合。[25]此外,还有学者专门针对一流(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提出了意见建议。张应强认为,高水平综合大学应增强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因校制宜、扬长避短,探索教师教育多元模式。[18]闫建璋和蔡馨宇认为,一流综合大学应以培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参与教师教育,以培养教育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需要建立实践导向的内外部评价体系等保障措施,共同推动一流综合大学真正参与教师教育。[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