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囿与纾解
作者: 敬艳丽摘 要:中年教师作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与中流砥柱,职业发展处于困顿期与被忽视的双重困境。阻碍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职业认同感偏低、知识结构失衡、职业发展平台短缺等现实问题。为打破职业发展瓶颈期与高原期,重点从重视中年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进修与培养体系、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着手,努力打造有利于中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外驱动力,实现职业发展再飞跃。
关键词:民办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72-06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职业发展是教师在知识、思想、教学效果等方面不断提升的过程。Hoyle(1980)认为教师职业发展是教师在每一个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Hargreaves(1995)认为教师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等技术方面的维度,还包括道德、情感、心理、合作能力等维度。教师的职业发展是变化动态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对教师职业生涯阶段展开研究,费斯勒(Fessler,1984)将教师职业生涯分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处于中年阶段的教师进入了缓慢发展期,多处于职业受挫与停滞阶段。
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发展态势良好,中年教师作为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的骨干力量,其职业发展成为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盘活中年教师这一人才资源,帮助摆脱职业发展困境,实现职业发展再飞跃,成为民办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民办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产生职业发展困囿的原因与纾解措施,以期为纾解民办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境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民办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何为中年教师?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及考虑到我国平均退休年龄对教师群体的界定,我们在这里将中年教师定义为40—49岁之间,调研的对象是这个年龄段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民办高校中年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教师职业发展为调研内容,以中原科技学院、商丘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黄河科技学院、郑州科技学院、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郑州商学院、郑州工商学院共计八所民办高校200名专职中年教师作为研究样本,设计了《民办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发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职业发展现状、职业发展困囿、纾解措施三部分。其中,职业发展现状涉及到9个小题,职业发展困囿涉及到9个小题,纾解措施涉及到5个小题。为保证调查内容的真实性与深度,设计《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困境访谈纲要》,主要涉及到10个问题。调研方式以问卷星网上发放问卷、实地调研与访谈为主。共计发放问卷235份,有效收回213份,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职业发展现状
中年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可以通过精神、心理、身体状态甚至表情状态等表现出来。据调研,多数中年教师希望在职业发展中有所成就,98%的中年教师具有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其中,41.5%的希望成为专业学术过硬的骨干教师,21.5%的人希望成为能力较强的学科带头人,18%希望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普通教师,17%希望成为经验丰富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多数中年教师对教育充满自豪感与使命感,51%的人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44%认为教师职业是适合自己且比较喜欢的。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冲击的教育环境,66.5%的教师有进修学习的想法。教师渴望得到学校积极的反馈与激励,但组织对中年教师可持续成长关注不够。据调研,57.5%的教师所在学校未做过职业发展规划。学校“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比较普遍,参加过省级及以上师资培训的比重仅占37.5%,占一半的人仅参加过本校师资培训。内在发展困顿与外在驱动力不足,导致59%的教师感到焦虑不安、单调乏味、机械性地工作,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
(二)职业发展困囿方面
职业发展困囿是一种内在感受,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教学手段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教学内容是否新颖丰富、教学心态是否孤芳自赏等能够直观感受的种种行为。据调研,高达84%的中年教师认为存在职业发展困境,在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进取意识、专业反思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民办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现象比较严重,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是民办高校的一大难题,也是导致中年教师进入职业发展低谷期的重要因素,78.5%的教师希望提升科研能力。工作压力比较大,双肩挑现象比较普遍。51.5%的人认为教师薪资不具有竞争力,48%的教师渴望深造,在学历、业务技能上得以提升,但缺乏进修机会。65%的教师认为职业期望与现实巨大落差是造成职业发展困境的主观原因,53%的教师认为学校提供教师成长的资源与平台甚少是导致职业发展困境产生的客观因素。
(三)职业发展纾解方面
当遇到职业发展困境时,79%的教师通过自身摸索、不断学习来破解这一现状,这需要教师较强的主动学习能力与坚持不懈的毅力,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过程也比较曲折。学校应该抓住教师积极进取的机遇,建立健全中年教师师资培养模式与机制,带动中年教师再成长。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的机会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76.5%的教师希望学校能够在组织管理、福利待遇、文化氛围方面得到提升,65%的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学历与专业进修与深造的平台资源,56%的教师希望学校能够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与人才内部培养。中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观,坚定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发挥自身有经验阅历丰富的优势,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不断升华,提升生命价值意义。从中年教师个人来讲,认为最有利的成长形式是:70%比重教师认为是外出培训与深造,63%比重的教师认为急需专家的指导与帮助。
二、民办高校职业发展困囿的原因
(一)各方压力导致职业发展困境
1.民教身份认同压力导致职业发展受阻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多方主体参与的过程,既包括教师对自身身份、地位和利益等方面的认可,也包括政府、学校等主体对教师身份利益的认可[1]。民办高校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但民办教师身份所带来的职业归属感缺失、职业幸福感不强、职业角色不明确一直是困扰其职业发展的主因。择业竞争力的下降、缺乏吸引力与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制度导致中年教师缺乏安全感。人事管理独立于高校人事管理之外,社会保险按照企业最低标准缴纳[2]。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远不如公办高职、高专里的青年教师有生存保障,难免产生心理落差。缺乏学历提升资源平台、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身兼数职的现状令教师疲惫不堪,职业懈怠现象日益凸显。
2.职称评审压力诱发职业成就感较低
中年教师处于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的关键期,但却沦陷为职称评审无望、教学得不到认可、科研难以突破瓶颈的处境。由于民办学校的身份、学历、职称、课题级别、写作质量得不到期刊的认可,难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焦虑现状;科研自身实力欠缺,团队意识不强;年龄步入中年,职称难以上升,自尊心受损,工作失去热情,消极的精神状态势必无形中带入课堂;教学失去激情与活力,效果得不到学生认可,职业成就感倍受打击。
3.工作与生存双重压力诱发职场焦虑
中年教师常被当作教学的标杆,科研的标兵,无形的压力使教师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学校将更多的精力与重心放在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培养上,忽视对中年教师的培养与扶持,群体被边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磨灭了斗志。不同的人对教师有不同期望,教师的身份更易产生角色冲突。处于职业发展瓶颈期的中年教师不易取得显著成绩,加上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往往会将重心转移到家庭上,继而产生焦虑情绪,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高质量的陪伴亦是困扰中年教师的一大问题。
(二)职业发展缺乏平台与资源
1.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中年教师似乎看淡了名与利,不再抛头露面,不太在意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看似甘于平淡、不积极不进取的工作态度、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却给职业发展带来空间上的缩小,逐渐淡出管理层的视线,培养价值后劲不足,后发潜力不被看好,更容易被贴上一些负面信息的标签,对中年教师的误判认知,导致逐渐被边缘化,这对中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严重打击。
2.缺少职业发展平台
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紧张,把培训的机会更多的放在初任教师和骨干教师身上,缺少针对中年教师专门的培训。政府组织的师资培训给与民办高校的名额甚少,在年龄上也有严格的限制。学历与专业能力培养上,民办高校考虑到成本投入与师资的流动性以及对教师的信任度,即使从社会高薪聘请人才也很少委培自己的教师。对于期望职业发展有新突破,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中年群体,长时间会陷入矛盾、孤立状态。
(三)职业发展规划意识淡薄
1.缺乏科学职业发展规划,被动面对职业困境
教师本身是隐形工作量比较大的职业,加上民办高校师生比偏高,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学科竞赛、本科生导师、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等大量工作,无暇反思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楚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不了解自身的特长、优势、劣势,无职业追求,缺乏工作热情,出现职业困境时显得束手无策。还有部分教师仅从工龄与年龄上属于中年教师,对职业没有盼头,疲于教学,冲劲不足,思想懈怠,对工作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努力也不抗拒。
2.同事之间缺乏互助交流
中年教师一般是有课到校,下课离校的工作状态,教师间交流的相对比较少,平时参与院里的活动也处于边缘状态。科研上常出现孤立无援状态,组内成员之间团队协作执行力不强,徒步挂名现象比较严重。师资流动性比较强,同事情感上比较疏远,交往存在短视行为,长时间工作的独立性不仅导致对组织归属感的淡漠,也加剧了职业发展困境的产生。
(四)学生学习氛围淡薄导致课堂缺乏成就感
民办高校的学生基础普遍偏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赖性比较强,自律性比较差,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拼劲,存在学业成绩不理想、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缺乏成就感的课堂难免导致教师情绪低落。民办学校走的是以学养学的路子,过于重视学生、袒护学生,轻视教师的做法令老师们心生失望,使尊重师德师风的教育本质受到严重挑战,导致教师对组织的失望而情感上逐步疏离。
三、中年教师职业发展再定位
中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正常的必经阶段,不断修正职业发展目标,调整职业发展规划,最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走出人生的低谷,迈向人生更高的起点。
(一)理性看待民办教师职业所处的环境
1.要合理看待民办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
民办高校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在师资力量、学校口碑、硬件投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处于探索之中,现在还不足以向社会交上圆满答卷,社会难免对民办高校及其教师工作、社会地位评价存在一定的偏激性。学生学习成本的高投入,难免对学校与教师存在高期望。教师要合理看待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其教师评价存在的偏差性,随着民办高校的日益壮大以及教育改革的实施,社会也会逐渐对民办高校教师身份产生认同感。
2.要合理看待民办高校教师所处的学校环境
民办高校在发展完善之中,整体规划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奉献,中年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主力与领头羊,势必会被提出特殊的要求与期望,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绑定在一起,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学校目标的实现也会为个人目标地实现搭建桥梁与平台。在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时也要给与学校成长发展的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