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助力教师减负增效路径研究

作者: 常清 尚瑞茜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和田地区科学技术局项目“和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编号:202119),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新疆南疆地区学前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提升机制研究”(编号:22XJJC880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1.常清,男,山西运城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尚瑞茜,女,山西长治人,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摘  要:教师减负是一项让教师绽放生命价值和生命活力的系统性工程。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生命自觉的追寻、生命质量的升华、生命价值的达成都迫切要求教师减负。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先进智能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为教师减负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与路向。具体而言,智能技术在关照教师人文属性、拓展教师发展空间、提高教师生命效能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为此,可借助智能技术代理教师重复性工作、辅助厘清教师衍生职责、复归教师育人主责、

助推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教师;减负增效;智能技术;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9-0045-05

教师减负增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社会话题。早在1965年,《人民教育》就曾刊文呼吁减轻教师负担[1],后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高质量教育和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赋予其更多的角色期待与教育使命。就当前我国教师的工作样态而言,他们的工作范围日益泛化,权责边界愈加模糊,无形之中加重了教师负担。据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教师每周的工作时长已远超《劳动法》所规定的44小时[2],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3],这不仅阻碍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且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育人使命的达成。由此,减轻教师沉重负担,绽放教师生命活力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减少对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时间还给教师。减轻教师负担有诸多举措,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先进智能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与路向。如何发挥智能技术的功效,实现技术与生命的耦合成为当前研究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价值诉求:

教师生命成长呼唤教师减负

教师减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教师负担的消解过程,更多地是让教师绽放生命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追寻生命价值的基本需求,然而现今人们对教师过度的角色期待以及学校赋予他们的沉重工作任务使教师逐渐丧失追问生命价值的原初精神动力,更无法对教师职业产生生命认同。因此,从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实现的层面去关照教师减负问题,才能使教师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一 )生命自觉的追寻召唤教师工作强度减负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性职业,以生命自觉为最高境界,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自身生命意义为根本追求,是教师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4]。这种对生命自觉的追寻促使教师以自身职业认同为出发点,不断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以获取职业幸福感和独特的生命体验。然而,现今一线教师往往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无限延长的工作时间悄然地剥夺着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研究者曾对小学教师一天的工作日常进行制度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持续时间较长,在校工作时长为9个小时,回家后的备课与家长沟通时间又需要2个小时,总工作时长达11小时之久,[5]工作空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工作时间从上班延续到下班。教师工作任务和工作类型的的无限扩张模糊了教师的劳动界限,严重压缩了教师用于自身发展的时间,更遑论教师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因此,教师对生命自觉的追寻呼唤减轻教师工作负荷,呼唤给予教师充足而自由的个人生命发展空间。

(二)生命质量的升华要求教师精神减负

教师不仅具有对普遍的生命质量追求,而且其职业性质也使得教师具有了对生命质量的独特要求,可以说,教师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是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学生对个性解放的诉求与教师权威的维护产生了巨大冲突,教师权威在社会空间中被无形地削弱,导致教师陷入师生交往的困境,师生之间“显性的陌生人”让教师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和精神压力,这不仅是对教师尊严的辱没,也是对教师生命质量的严重损害。[6]与此用时,在教师与学校领导、家长的关系中,教师往往处于被迫顺从和无奈逃避的消极地位,教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伯格森把“绵延”和“冲动”理解为生命的本质,其意义在于以生命的向上绵延生长为冲动,以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目的,对教师生命意蕴的遮蔽无疑与“生命绵延”理念相悖。因此,对生命质量的提升要求减轻教师精神负担。作为一种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活动,教师精神减负创造着教师的精神生命,是教师主体生命创造与升华的体现。

(三)生命价值的达成亟需教师角色减负

教师作为真实的生命个体,有着对自身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个性化追求,他们通过教书育人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桃李满天下”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最高赞誉,这种赞誉给教师带来无上荣光的同时,也无限放大了世人对教师的价值与期待。固化的职业形象、内卷式的教学评比让教师陷入“内忧外患”的情绪困境。作为教育局中人的教师往往被赋予很多超越教师本来面貌的角色,外界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这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是对教师自身生命的让位与牺牲,这种来自外界的身份苛求,正逐渐消解着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认同感,也侵害着教师对生命自觉权利的追求。教师的职业属性不能遮盖教师生命的本真,也不能成为教师的枷锁,而应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通道。教师减负是对教师个体生命的认同与释放,使教师将职业使命视为自身生命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促使教师通过职业使命升华自身生命价值,将教师从纷繁多样的工作角色中解放出来,对于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核心职责,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在机理:智能技术何以赋能教师减负增效

教师生命的自觉追寻、生命质量的升华和生命价值的达成是教师职业生命可能到达的最高追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教学逐步实现深度融合,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样态。教师生命属性的达成已不仅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国家力量的支持,更需在此过程中注入技术力量以臻完善。换言之,在教师减负过程中,教师生命之维的实现需要智能技术之维的支持。

(一)智能技术关照教师人文属性

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彰显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提供技术层面支持的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生命发展的空间限度与时间限度,加强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发展。一方面,智能技术能够以其强大的程序化范式帮助教师正确使用技术进行高效减负,使教师得以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益于自身生命价值建构的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整合课堂内外教育资源,建构自身综合性知识体系,将技术内化于心,不断开发生命潜能,激发自身学习力和生长力,满足教师“专业认同”和“人文关怀”双重期待。由此可见,智能技术的运用充分彰显了教师减负过程中技术与人文的同频共振,技术的充分发挥使得教师能够真正将“寓教于乐”的教育情怀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促进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彰显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二)智能技术拓展教师发展空间

智能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作用。智能技术使得教师的教学空间从传统的讲台转向虚拟空间,虚实相结合的教学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渗透到教育场域中的每个生命个体,使教师个体萌生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诉求。只要以理性的技术理念为宗旨,智能技术就会逐渐成为教师生命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教师生命发展空间在技术的支持下也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教师自身的责任就是去探寻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而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无疑为他们在教学艺术上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他们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中介和桥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可以解放教师的部分劳动,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者的功能。

(三)智能技术提高教师生命效能

“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是模拟人的大脑结构和思维方式进行工作,在计算智能、认知智能和社会智能方面可以与人媲美甚至超过人类”[7],智能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人——机间的优势互补和价值互换。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技术掌握教学活动的各种详实数据,全面感知教育大数据的变化与生成,多方位揭示教育活动中隐藏的教学规律,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效顺利进行,缓解教师自身的“不完美焦虑”。同时,智能技术可将教师的“缺陷存在”进行“认知外包”,以辅助教师突破个体极限,处理超越个体认知能力的海量信息,驾驭超越个体认知水平的复杂教学情境,[8]减轻教学过程中的沉重负担。对技术的主动介入和选择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和意向性与教师个人目标的能力密切相关。质言之,教师通过对智能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从而不断强化自我效能感,充分体现了技术与教师职业生命需求的深度融合。

三、行动路向: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教师减负增效

作为教师减负的重要手段,人机协同在解决教师角色冲突、减少教师重复性工作、归还教师核心性职责以及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和时间,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精神消耗,提高了教师的生命效能,也赋予了教师生命价值和意义。

(一)智能技术代理教师重复性工作

从生命属性来看,时间是个体生命的内在尺度,显示了个体生命质量发展的进程与变化,成为衡量个体生命发展水平与质量的价值尺度。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减负的本质是将教师从重复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减少教师工作负荷,释放教师生命活力。

智能技术能够高效处理作业批改、材料搜集、考试阅卷、成绩统计与反馈等重复性机械任务。依赖于设定的运行规则,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规模数据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在弥补教师处理机械活动存在的不稳定性缺陷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

(二)智能技术辅助厘清教师衍生职责

除重复性机械任务之外,非教学性任务也是加重教师工作负荷,造成教师情绪低迷、生命内耗的一大因素,这些衍生职责表现为附加到教师身上各种行政性工作,如各种检查和考核材料、报表填写。近年来,教师行政性职务对技术的依赖逐渐加大,智能技术的使用非但没有帮助教师处理行政事务,反而异化为各种点赞转发的“装样子”工程,导致教师对工作支配产生无力感,影响着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与生命水平的提升。

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重在厘清权责范围,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技术理性观。教育行政部分、学校、教师之间要形成明确的权责清单,将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育人职责归还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智能技术可以辅助教师和相关部门正确处理核心职责与衍生职责之间的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智能技术的使用中,尤其要谨防信息技术滥用所导致的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合理利用技术真正为教师减负。以厘清教师行政职务为例,要合理利用智能技术的跨时空资源重组功能,实现多主体、弹性化的教育管理机制,摆脱教师单一而重复的形式化工作。

(三)智能技术复归教师育人主责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减负本质是以智能技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复归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教师减负过程中,智能技术的介入首先表现为技术使用主体的身份变革。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智能时代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技术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特点决定其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全部角色,尤其是教师在求真育人、言传身教、情感互动等方面的核心角色是技术无法胜任的。这意味着智能技术在帮助教师摆脱衍生职责困扰的同时,也将教书育人的核心职责归还给了教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生命价值实现的目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