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提升道德修养的意义与路径研究

作者: 杨朝清 王寓凡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教研项目“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教学测评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1.杨朝清,男,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青年社会学研究;

2.王寓凡,男,社会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满足立德树人的需要、适应当前高校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现实情况、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发展以及促进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工作改革。然而,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存在着政治素养不足、功利主义盛行、腐朽思想滋长和建设力度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文化营造和榜样引领等层面着力,为高校青年教师道德修养水平提升探寻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9-0073-04

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显著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毕业院校水平以及自身科研和发展潜力都有长足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的期许是自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2]。可见,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建设与个人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然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建设未摆上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同等高度,导致近年以来我国高校一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时有发生,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还会危害学校的声誉和学科建设。高校青年教师道德修养由道德和修养两个部分组成。所谓教师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而教师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3]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将分析高校青年教师道德修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意义和现实路径。

一、提升高校青年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

提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与现阶段我国高校功能、高等教育对象新特点、青年教师自身发展以及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改革都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提升高校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将对其进行简要梳理。

(一)契合高校“立德树人”的功能定位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可见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和功能定位。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培养拥有政治素养、健康思想、规范行为和崇高品质的青年教师群体,是引领现阶段大学生正确思潮和保障其心理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拥有高道德水准和修养水平的青年教师,才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培养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使高校“立德树人”的功能得到更为综合、全面地发挥。

(二)适应当前高校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现实情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分配制度、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到了高等院校学习,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7.8%。学生进入高校后,不同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以及所学专业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多元化非常明显,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都朝着日益多样性和差异性方向的发展。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的西方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潜移默化对他们思想多元化也有着推动作用,特别使诸如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个体主义等错误思潮产生使其价值观容易迈入错误的多元化。面对如此多元化的思想观念,青年教师本身也刚刚转变自身身份,而且有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无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自身可能也遭遇过一些不公平对待,如果不加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在课堂上散播不满情绪,不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只有通过过硬的道德修养建设,才能在面对学生多元化思想时能够正确引导,自己面对多元文化时也能够不至于迷失方向。

(三)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处于科研的起步阶段,也是出于从受教育者向教育工作者转型的起步阶段。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杜绝学术不端、思想腐化、功利主义等问题的出现,而且在面对学生的道德问题时,也能给与正确的指引和帮助。同样,良好的教师修养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身心成长,充实教师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陶冶情操,缓解科研和教学的压力,在面对科研的挑战和挫折时能够拥有积极的态度和心境,在处理家庭和工作关系时也能够游刃有余。

(四)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工作改革

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但目前许多高校在工作过程中遭遇了许多问题,因为高校多年的建设过程中,许多高校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一些师德修养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且顽固,加之他们对于改革多怀有保守甚至是抵触的心态,给工作的推行带来了阻碍。而青年教师则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观念更加开放,更愿意以正确的心态去回应改革,因此相关工作的开展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开展得更为顺利,也更能够以点带面,引领高校其他教师转变观念,从而促进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工作改革的顺利推行。

二、高校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大,导致教育教学经验和热情相对不足,同时受到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以及我国教育过分强调成绩的影响,他们的道德修养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政治素养不足

青年教师在求学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对我国政治制度、道路的学习和认识存在不足,在他们的知识库存中缺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此在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更难以将相关思想融入其中。此外,许多青年教师都有着出国留学经历,受到国外各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他们对西方“民主”制度存在盲目的崇拜和追捧,以致于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信心不足,甚至存在成见,更会影响其政治素养的培养。

(二)功利主义盛行

当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包括人才培养,都强调论文至上、成果优先。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和职级晋升,都与科研成果和经历相关。因此,许多青年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个人的发展,一切的工作都秉持着功利主义,对自己个人发展的事情就尤为上心。而诸多道德、修养等与自身晋升无关的事情就不愿意花功夫,久而久之变成了没有道德修养的“科研机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会对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三)腐朽思想滋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急剧加速,阶层结构重新调整,加之西方腐朽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我国青年教师的思想。在此影响下,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个人意志薄弱的青年高校教师,如果自身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在多种文化和声音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中就容易滋长一些腐朽内容,例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娱乐至死等等。这些腐朽思想会使他们工作丧失热情,甚至会做出许多堕落、违背师德师风的越轨行为,对个人、学生和学校都将带来不良影响。

(四)建设力度薄弱

我国高校在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方面,建设力度也明显不足,具体而言体现为“不愿抓”、“不善抓”和“抓不好”三个方面。[4]所谓“不愿抓”是指高校在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建设上缺乏紧迫感,过分看重其科研产出,而非道德修养状况。所谓“不善抓”是指,部分高校没有建立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建设的问责制度和管理规范,对于违背师德、修养差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只采取批评教育等处理的方式,导致青年教师并不能引以为戒。“抓不好”是指即使部分高校出台了青年教师道德修养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但这些制度规范缺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没有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三、提升高校青年教师道德修养的路径

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出现的现实问题,以及鉴于提升青年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水平的现实意义,本文归纳了以下四条解决路径,为相关工作提供启示。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

高校应当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作为重点对象。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要引导高校青年教师自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学会武装自己的思想,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此外,在青年教师的考核、项目申报、论文发表过程中,要将政治意识摆在第一位,政治意识要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高校还应当注重青年教师正确职业观念的培养。这些正确的职业观念应当包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教师的职业身份为荣、把培养人和塑造新世纪的青年一代作为自己终身的志向和抱负。[5]正确职业观念的培养需要多元化的载体,其中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重要载体之一,基层党组织在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的组织支持作用。[6]此外,还应当防范腐朽观念对青年教师的侵蚀,防止教育腐败的事件发生,要善于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淡薄名利、守住清贫的观念,对于一些恪守职业道德表现良好的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与其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制定高校青年教师道德考评制度,培育教师良好修养

高校在青年教师道德建设中,要有制度化、法制化思维。高校应当参考党中央各项政策文件要求,以及我国高校相关法律条文,结合高校自身具体情况以及青年教师队伍特点,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道德考评制度。考评制度要注重落实,奖励先进、惩戒落后,特别是对于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实现一票否决制。考评制度要注重量化和可操作化,在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赋值以及指标的更正,都需要进行科学评估,确保有效、令人信服。除硬性的考核制度外,还应当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内部监督机制,以党组织活动、教研部例会为载体,对有师德修养问题的教师进行及时纠偏,防范于未然。

高校还应当增加高校教师的修养培育工作,注重青年教师的精神生活建设,优化精神生活供给渠道。[7]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文化、艺术、审美和教师基本素养。例如可以设立教师兴趣爱好俱乐部、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要加强户外的团队建设活动,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可以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防止一些消极腐化、堕落的“兴趣爱好“充斥他们的业余生活。

(三)树立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典型,强化榜样引领作用

高校应当有树立青年教师道德楷模的意识,要特别注重培育和树立一批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青年教师群体。要将他们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通过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让他们的精神、风范和行为模式,在广大青年教师队伍中传播。此外,榜样引领还需要进行反向警示,不但要设立师德修养的“红榜”,还要设立师德修养的“黑榜”,对于一些违反师德、修养堕落的青年教师,在予以惩戒的同时,还需要将其树立为反面典型,在各个平台公示,让其他青年教师引以为戒,防范下次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